還未至端午,超市裡已經早早的碼好了粽子,豆沙餡、鹹肉餡兒倒是尋常味道,還有一些新增添的口味,辣牛肉味、抹茶味、冰激淩……讓人咂舌,不禁想這些口味的粽子将會和味蕾碰撞出怎樣的感官體驗。
先生每一年端午都會買回一些現成的粽子,用微波爐熱或者用鍋子水煮一下吃,咬在嘴巴裡總是索然無味。有的糯米吃起來真的是如同嚼蠟,讓人挫敗不已。買的不好吃,也不會自己包來吃,每一年的端午節都是這麼堪堪而過。
今年的端午節,先生卻久久按兵未動,逛了好幾次超市,都空手而歸。突然有一天問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是什麼樣子麼?我很認真的對他說,這要好好想想。
不是因為時間太久遠了,而是兒時的端午節實在是太尋常了。不像是汪曾祺筆下江南水鄉的端午節那麼傳奇,有劃龍舟、放黃煙子、喝雄黃酒、吃"十二紅"……還有讓人垂涎三尺的高郵鴨蛋!而在我的家鄉,因為不是水米之鄉,家裡大許都不包粽子,也不會去摘了艾草挂在門上,雄黃酒更是不用說了,也很是少見。
對家鄉端午節最鮮活的記憶就是香味,香囊的香味。在家鄉話,我們稱呼"香囊"為"香包",一下子就讓這物件就失了幾分詩意,多了幾分北方的粗犷。還沒有到端午,村裡手巧的娘娘變準備好了布頭,去村診所讨要了香味的中藥粉,早早地做起來,用紅線綁好挂在小竹竿上開始叫賣了。除了最簡單的三角香包以外,還有許多形象有十二生肖、桃子、梅花……每一樣都栩栩如生。一擺出來,就圍着好多小孩子,盯着自己喜歡的香包,生怕被别人買走,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香包,還會大哭一鼻子,跑回家,讓自己的奶奶給仿作一個,方才破涕而笑。
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别人的香包,尤其是鄰居家的孩子,她會有一堆各種各種的香包。我隻有一個紅色三角的香包,幹癟還不香,捏起來還有紙張的聲音。端午節那天,她總是會很大方的讓我摸一摸她的香包,真的很香。然後我心裡就有一點點失落。但是當我看到别人連一個紅色三角的香包都沒有的時候,又暗暗的高興,慶幸自己還有一個小念想。
長大後,來到城市裡,端午節的印象就剩下粽子和回家潮的擁堵。香包小小的身影便是很難尋到了。不過每一年離家的時候,媽媽都會給我一個紅色三角的香包,沒有香味,挂在我的包上,然後伴着我在陌生的城市裡走過日日夜夜。
遇見我先生之前,我一直是一個人,但是卻很心安。因為那小小的紅色三角香包裡,放着媽媽早早起來去求得的平安符還有驅邪的朱砂,能夠保佑我事事順遂,安康喜樂。這是媽媽的期翼,也是我的安心福。
"原來你還是這麼迷信的人呀"先生聽完我的話,笑了。
我不迷信,但是我迷戀我的媽媽。是啊,世上哪有孩子不迷戀媽媽的。我家寶寶現在就抱着我的腿撒着嬌。
數着日期,媽媽新一年的香包該寄到了吧。估計這一次裡面會有一個栩栩如生的小雞香包。
若喜歡我的文字,請多加關注,更多好文在路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