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于奄國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于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号建立魯國,定都曲阜。
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并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并奪占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于今山東濟甯境内。
太史公有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處說的便是他對孔子的尊崇與向往。孔子生于魯,作為魯國極負影響力的儒家代表之首,其所産生的儒家思想,更是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然而,之後的魯國卻是每況愈下。
有人戲言說:是因為沒能重用孔子所緻。其實不然,魯國的步步向下,也是有前因的。據《史記》記載:魯國曾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國,而周公,作為周武王最為器重的人,不僅在滅商的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後,輔佐朝政七年有餘。
由此可見,當時的魯國定是一塊富饒的土地。但是,當周公看到兒子伯禽做的第一件事後,就明白了他的後人很可能沒什麼大出息。在史料中,有相關的一段記載,伯禽接受了魯國的封地,但是,卻在三年之後,才将此事傳給了遠在京城的周公。
周公問他:“何遲也?”伯禽答曰:“變其俗,茗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而與之相對的,太公姜子牙封于齊,五月後就将消息傳給了周公。周公也問他:“何疾也?”姜尚答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周公聽罷,無不感慨道:“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而他,卻也隻能感歎一兩聲罷了。
不過,這句話倒是給了後世的君主一個忠告。
我們大緻了解了前因,接下來,就具體分析一下魯國步步向下的過程:
其一,在諸侯國仍朝于周的時候,因君王戲言,魯國廢長立少。
武公九年春,武公長子括與少子戲在西朝遇見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盡管,周國大夫紛紛勸阻,但是,宣王卻一意孤行,固執己見。戲,便是後來的魯懿公。
其二,魯國公室大多懦弱無能,先後有兩位君主被帶上“綠帽子”。
舉一例,齊襄公早在魯國做人質時,便與魯桓公的夫人有了私情。期間,齊襄公回國,這份情才無奈中斷。之後,魯桓公攜夫人前往齊國,而齊襄公與這位夫人便舊情複燃,二人更是明目張膽。但是,魯桓公卻沒有辦法,隻得将怒氣發洩到這位夫人身上。而夫人,卻将此事告訴了齊襄公。
齊襄公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質,這時的他,不僅手握重權,更是老謀深算。他知曉後,便密謀了一計,假意灌醉魯桓公,然後,命公子彭将醉夢中的魯桓公生生弄死。之後,為了給魯國一個交代,又将彭生殺死來告罪,而此事到此也就結束了。
齊襄公既給魯桓公戴了“綠帽子”,還将魯桓公殺死,如果,不是魯桓公的懦弱,不是魯國的弱小,那還能是什麼?
其三,嫡庶争鬥,家國不安。
魯文王有兩位妃子,長妃齊女哀姜,生有二子惡和視,次妃敬赢,有子倭。倭與襄仲私交深厚,可以說襄仲願為了倭兩肋插刀。在魯文王死後,本該惡或視繼位,但是,襄仲卻将這二人都殺死了,為庶子倭鋪路,使倭成了魯宣公。殺嫡立庶,名不正言不順,市民街頭痛苦,但是,卻無一人敢言。
于是,“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強。”
其四,外憂暫且不說,内亂更是令人頭痛,而且,魯國公室多次伐桓,但是,皆以失敗告終。
說起這三桓,分别是慶父的後代孟氏、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季友的後代季孫氏,他們都算得上皇親國戚。三桓的勢力很大,以至于在位的君主們,對他們十分忌憚。魯昭公二十五年,季孫氏與國君鬥雞,引發了伐三桓之戰,結果,卻是國君落荒而逃。
魯定公八年,陽虎與三桓嫡子互相攻擊。魯莊公十二年,使仲由破三桓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與三桓互相忌憚,之間多有摩擦。魯國公室與三桓之間不停的争鬥,消耗國庫,有損民心,而且,依如上所說,魯國公室式微,又怎麼能企盼着回到最初的頂峰呢?
其五,除去令人頭痛的内亂,魯國數百年間受到的外來侮辱,更是讓其國力不斷下降。
魯昭公二十六年,齊國伐魯,奪取了魯國的封地。後來,在魯昭公到此地時,他們自稱主人,使得魯昭公既無奈又憤怒,隻能離去。
歸根結底,魯國之所以步步向下,不過是因為魯國公室大多是無能平庸之輩,他們日日渾渾噩噩度日,也沒有什麼大志向。而且,喜好窩裡鬥,再來一些無聊至極的感情糾紛,試想,這樣的魯國能有什麼好的出路呢?
魯頃公二年,即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楚國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
後七年,即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邑(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都知道,在周代的衆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所以,世人皆稱“周禮盡在魯矣”。但是,即便如此,這個國家也太讓人失望了。
參考資料:
【《史記·魯周公世家》、《春秋左氏傳》、《左傳·昭公五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