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老師:小王,讓你下個月一号給我的資料收集好了麼?這個月就剩下13天了啊,你抓緊啊!
拖延症同學:嗯嗯!好的老師!
(内心OS:what?我忘了啊!神馬?就剩13天?為什麼一個月就這麼幾天?我什麼還沒幹呢!T。T)
正中你心!
一年12個月,一個月有30天(或者28天、29天、31天),一個星期有7天,你是不是在考試周附近時候仰天長問“為什麼一個星期隻有7天?!”亦或是暑假接近尾聲時候内心掙紮的問“為什麼兩個月隻有60天?”那到底這一年多少天,一個月多少天,一星期多少天這又是怎麼來的呢?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和曆史?
一年有365天,這是由古埃及人創造的。他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當天狼星和太陽一起升起時,尼羅河水就會泛濫,他們就要為接下來的播種耕耘作準備了。于是他們把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經過長期觀察記錄,古埃及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在太陽曆中把四季更替的一個周期稱作“年”,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古埃及人進一步将365天細化為365.24220……天,由于這個日子不是整數,就導緻後期不得不采用“閏年”的方式校正。我們要感謝埃及人,如果沒有埃及人,我們今天再聽蔡老師的歌就會變成“一年有300多少個祝福,我也不知道送你多少個祝福……”。
圖1 反映太陽曆的金字塔室内浮雕
一個月是多久?
那麼每個月具體多少天是誰指定的呢?這就要談談羅馬人的貢獻了。羅馬人早期内部非常動蕩,紛争不斷。直到凱撒出現,羅馬帝國算是穩定住了局面,經濟政治與科學技術才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時,羅馬人使用的是陰曆,每個月29或30天,每兩年插入一個閏月,閏月長度為3/4個普通月(也就是,第一年新月月初,第三年下弦月初,第五年滿月月初,第七年上弦月初,第九年回到新月月初)。到底哪年哪月為“閏”,完全由帝國神職人員說了算。帝國疆域如此之大,以至于當神職人員的推算不能及時到達各地時,整個羅馬的日期布局就徹底混亂起來。于是凱撒采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凱撒的全名是蓋烏斯·尤利烏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儒略曆的稱謂其實就是他名字的另一種音譯罷了。
圖2 凱撒雕塑
一年到底怎樣界定
《儒略曆》規定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有大(31)小(30)月之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出一個閏年。但奇怪的是,儒略曆裡面的2月份在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而八月本應該按照小月是30天,實際卻變成了31天,這是怎麼回事呢?
圖3 奧古斯都雕塑
一年如果有6個大月,那麼一年下來應該是366天,所以平年要減去一天。到底減哪個月呢?古羅馬規定每年二月要處決犯人(不同于古代中國的秋後問斬),二月太不吉利,不如趁早過去。于是凱撒決定将平年的二月減去一天,羅馬群衆紛紛表示贊同。但好景不長,凱撒的繼任者奧古斯都發現儒略曆把凱撒的出生月七月定為大月,而自己出生月八月卻成了小月,很不爽,又下令把八月也改為大月31天。這一折騰導緻全年又多了一天,沒辦法,隻能繼續調整二月份,因此二月份就變成閏年29天,平年28天了。
儒略曆每年多算了約11分鐘14秒,頭些年還沒什麼影響,但實行了1500多年之後,誤差就變成十多天了。1582年,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Gregorius)下令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改革曆法,最後确定每個回歸年周期按365.2425天計算,每滿100年的閏年取消,滿400年的閏年保留,這就是現行的公曆——“格裡高利曆”。公曆的一年與實際太陽年誤差隻有25.96秒,每2800年才會相差一天,對實際生活沒有太大影響。而對之前積累的10天誤差,格裡高利十三世采取了簡單粗暴但卻行之有效的方法:頒布教皇訓令,規定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即為10月15日(星期五),星期序号連續計算,也就是說,1582年10月5日至14日這10天在人類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英國由于和羅馬教廷的關系緊張,堅持使用舊版“儒略曆”。直到170年後的1752年,英國人發現誤差達到11天時才來個英倫超級大腦秀,強行把9月3日直接改為9月14日,所以對于英國人來說,1752年9月3日至13日——這11天的曆史也是一段空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通用的公元紀年和西元(格裡高利曆)作為曆法和紀年。有機會再去朋友家做客時,你可以指着他們家的日曆說:“你們家這個是格裡高利曆啊!”我相信你的朋友一定會對你另眼相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