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6日),光明區政府發布《深圳市光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綱要》(以下簡稱 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共101頁,分十二個章節,對光明未來幾年各方面發展作了詳細概述;
規劃綱要顯示,到 2025 年,光明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産總值達 1750 億元;常住人口達到 120 萬人。
2025年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核心功能初步形成,深圳北部中心高顔值風貌和城市中心功能初步彰顯,光明成功跻身全市高質量發展創新型城區前列。
因篇幅太長,本文僅提取了大家比較關注的重點内容。
2035年遠景目标
● 到2035年,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核心功能初步形成,深圳北部中心高顔值風貌和城市中心功能初步彰顯,光明成功跻身全市高質量發展創新型城區前列。
● 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全面建成。
● 到2035年,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基本建成, 光明區成為支撐深圳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的“關鍵一極”, 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 化強國城市範例的精彩樣本。
● 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 5000 億元,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在 2025 年基礎上實現翻番。
一、“十四五”發展目标
1、光明科學城核心框架基本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 源頭創新和引領式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加快建設,高端科研人才不斷湧入,在建和運營大科學裝置 7 個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 6%以上,基礎研發經 費占R&D經費比重達到 20%以上;
2、經濟總量躍上新台階,地區生産總值達 1750 億元,全口徑稅收收入較“十三五”末實現倍增;
3、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 3.9 萬個,千人病床數達 4.79 張,公共住房供應 4 萬套,商品住房供應 360 萬平方米,居民收 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4、到 2025 年,常住人口達到 120 萬人。
二、深圳北部中心發展格局
“一心一廊一環六組團”總體布局
堅持中心引領、軸帶集聚空間布局,加快形成疏密有緻、山水共融的“一心引領、一廊縫合、組團鑲嵌、綠環萦繞”總體空間格局。
強化光明中心區引領功能,加強中心區商業、居住等公共服務設施集聚,統籌增加布局特色科學服務設施,為科學城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以茅洲河、龍大高速為紐帶,打造集生态、交通、創新等功能于一體的南北貫通複合軸帶,有機縫合光明區東西兩域。
有機串聯巍峨山、大頂嶺、大眼山、環象山等郊野公園, 構建萦繞全區的生态綠環,打造深圳北部生态長廊。
依托六個街道打造特色組團,形成優勢功能互補、協調錯位發展格局。
分批實施景觀提升工程,重點推進光明科學城核心區、公明中心區、鳳凰片區、樓村北片區等區域環境美化提升。
圍繞光僑路、光明大街、地鐵 6 号線沿線,建設一批标志性、現代化建築群,打造城市天際線。
推動提升轄區可建設用地規模,優先新增科學用地,重點保障産業用地,适當保障生活用地。
加快存量土地二次開發,加大土地整備力度,統籌推進城市更新改造,保持違建查處高壓态勢,到2025 年累計通過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直接供應用地 105 公頃、 空間儲備用地 530 公頃,違法建築存量減少 1000 萬平方米。
加快推進重點片區地下空間立體化開發建設,依托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建設,配套布局商業綜合體、地下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
三、建設深圳北部綜合交通樞紐
1、打造“兩站四線”現代鐵路體系
争取提升光明城站定位,推進光明城站站城一體設計及開發,推動贛深鐵路建成通車,協調增加光明城站停靠列車班次數量,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通樞紐。
謀劃新建光明站樞紐,推動深莞增城際、深廣中軸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提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互聯互通水平,構建大灣區“1 小時通勤圈”。
推進覆蓋光明城站、光明站的路網及地鐵項目建設,完善樞紐片區交通體系,提高站點輻射能力。
2、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
● 建成軌道 6 号線支線、6 号線支線南延段、13 号線北延段,強化光明科學城與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留仙洞總部基地的軌道聯系。
● 協調争取軌道 18 号線、6号線支線再南延納入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構建聯通大空港片區、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的東西向市域通道,打通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南北向市域通道。
● 争取軌道 26 号線延伸至光明科學城,實現 30 分鐘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 協調推進軌道 29 号線線路優化,增強光明中心區與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軌道聯通。
● 開展軌道 30 号線延伸至光明區規劃研究。
● 到 2025 年,新增 (含新建、在建、運營)城市軌道交通裡程 58 公裡,投入運營 軌道線路達到 3 條,遠期運營軌道線路達到 7 條。
3、加強跨區路網建設
打造“三橫三縱”高快速路網,協調推進龍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持續完善骨幹路網。
優化銜接周邊片區路網體系,加快協調推進光僑布龍連接線、東明大道西延、 光明大道西延至新沙路等跨區主幹道建設。
探索推進深莞交通一體化進程,協調規劃建設連接東莞松山湖片區的跨境快速通道,協調推動開展龍瀾大道北延、南光高速北延等前期研究。
4、優化高效便捷的内部交通網絡
● 到 2025 年,建成主幹道路網 140 公裡;
● 到 2025 年,公交專用道裡 程達 120 公裡,綠色交通分擔率達 83%;
● 到 2025 年,由人行道、自 行車道、綠道構成的慢行系統總長度達 664 公裡。
四、辦好教育
1、學前教育
成立一批幼教集團,推動幼兒園集團化辦學與聯盟式發展。試點引進高端民辦國際化幼兒園。完善嬰幼兒托育服務,推進托幼服務一體化,發展多種形 式的托育機構,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普惠托育機構。
到 2025 年, 新增公辦幼兒園 23 所,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 95%以上,優質特色示範園達 30 所,托幼服務一體化的幼兒園 (幼兒中心)達 18 家,每千人口擁有 3 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 4.5 個。
2、義務教育
到 2025 年,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約 3.9 萬個;
新改擴建華南師範大學光明附屬星河小學、華夏中學、公明中學等 24 所義務段中小學。
推進高質 量辦學,探索“名校 新校”等集團化辦學模式,推動構建學區 聯盟,創建光明教育品牌。
加大名校長和名教師等人才引進力度, 完善教師培訓機制,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動态調整師資、經費、設施設備等辦學條件标準,促進辦學資源均衡配置和優質資源共享。
3、高中教育
建設深圳市第十五高級中學、中科院深理工附屬實驗高級中學,高标準打造光明高中園。
推進高中集團化辦學, 做強做大光明高中龍頭學校。創新高中學生素養培育,探索高中 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特色文化建設。推動普職融合發展,建成 1 所普職融通綜合高中,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課程互選、學 分互認、學籍互轉機制。
到 2025 年,新增公辦普高學位 1.14 萬 個。
五、加大公共住房供應
持續開展大規模公共住房建設行動,在光明科學城範圍内探 索形成符合實際需求的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住房、 公共租賃住房“5:3:1:1”供應結構。
到 2025 年,新增供應公共住房 4 萬套;新增供應商品住房 360 萬平方米
六、打造高品質重點功能片區
1、高水平規劃建設光明中心區
加快光明中心區(含光明雲谷)開發建設,強化科學服務、高端商務、 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打造深圳北部中心的“城市心髒”。
依托光明站 TOD 開發,高強度開發形成垂直城市簇群,圍繞站點建設 “一島一園三中心”,集中布局科學城會議中心、深圳科技館(新 館)、科學公園等特色科學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一批商業綜合體、 高端寫字樓、高端商務酒店,打造集合科學展館、國際會議中心、 交通樞紐和休閑中心于一體的“科學方舟”。
圍繞光明雲谷片區, 發揮大科學裝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園區集聚優勢,高标準建設中大附屬中小學、人才保障房、科學城智慧公園、國際會議中心、學術報告廳等配套設施,引入孵化器、共享實驗室、知識産權交易、創投基金等科技服務,打造科學城綜合服務平台、新型智慧園區和産學研合作示範區。
2、高标準打造北部裝置集聚區
加快建設占地面積約 12.7 平方公裡 的“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布局稀缺性大科學裝置,科教融合集群重點布局腦解析與腦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生命科學組團大科學裝置以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高校,科技創新集群主要布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台。
3、發揮光明鳳凰城示範帶動作用
突出科學城産業轉化區功能定位,集聚發展總部研發、科技服務、先進制造等業态,高标準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 打造産城融合“樣闆間”。
4、打造茅洲河一河兩岸經濟帶
加快茅洲河岸線活化和親水空間建設,串聯大科學裝置集群、光明中心區科技創新集群、産業轉化區,推動一河兩岸從封 閉工業岸線向複合活力水岸轉變。
5、打造公明、馬田核心商圈
規劃提升公明、馬田核心片區商務、購物、休閑、文化等功 能,挖掘老城區文化底蘊,打造光明特色鮮明的核心商圈。
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産業
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與産業部分在整個規劃裡面位于第三章、第四章,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章節,因涉及比較專業化,所以大家如果想看詳細的規劃,可看官方的全文版本。
1、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大灣區産業發展優勢,聚焦信息、生命、 材料等科學與技術領域,建設空間集聚、學科關聯、深度合作和 開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重大原創性技術突破提供 極限研究條件。
2、新興主導産業重大項目
3、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
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重點發展科技金融、研究開發、知識産權、科技咨詢、檢驗 檢測等科技服務業态,培育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有效支撐科技創新和産業跨越式發展。
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方面,着力增強現代商貿發展活力,促進産品集聚、品牌集聚、消費集聚,推動空間升級、業态升級、品質升級,打造現代化、國 際範、時尚風的商貿流通體系。
圍繞軌道 6 号線打造光明區消費主軸,依托站點周邊商業綜合體、商業街區集聚餐飲、娛樂、體 驗和零售等多層次複合消費業态。
豐富高端消費供給,依托光明 鳳凰城等重點區域開發,布局建設一批星級酒店、免稅購物中心、 旗艦店、直營店、概念店等業态,培育建設品牌集聚的國際化時 尚消費熱點。
4、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深入挖掘老舊園區更新改造潛力,進一步提升管理質量,有 序推進“騰籠換鳥”、“築巢引鳳”,有力支撐産業轉型升級。
推進舊工業園區提質增效,盤活用好社區集體土地,打造一批以 成本價出租園區、微盈利園區。
綜合提升一批舊工業區,優先推進一批拆除重建類“工改工”項目建設。大力開展“散亂污”産 業園區整體清退整治,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回潮,為優質企業騰出産業空間。
八、加快建設運動活力之區
到 2025 年,新增體育場地面積達 19.8 萬平方米。
完善體育設施服務網絡 :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體育設施服務體系,打造覆蓋全 區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形成“十分鐘健身圈”。
推動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科學城體育中心、玉塘文體中心等大中型體育場館建成運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