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

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1 08:17:40

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經濟總量居亞洲城市第四,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潔電源裝機占比近80%,綠色建築超1.4億平方米;實現公交車、出租車全面純電動化,全市上路行駛的新能源汽車超過50萬輛;2021年PM2.5平均濃度取得新突破,為1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9年跻身全國前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深圳探索建設低碳城市)1

綠色低碳智慧城市核心區

經濟總量居亞洲城市第四,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清潔電源裝機占比近80%,綠色建築超1.4億平方米;實現公交車、出租車全面純電動化,全市上路行駛的新能源汽車超過50萬輛;2021年PM2.5平均濃度取得新突破,為1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9年跻身全國前十……

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重鎮,深圳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發力數字化、智能化與人文生态,破解空間、資源、人口、環境難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處于我國各大城市最低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産業低碳特征更加鮮明,城市生态環境更加優化,低碳發展環境更加完善,成為全域創建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的超大型城市, 先後獲批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深圳藍”“深圳綠”已經成為低碳節能、綠色發展的城市名片,綠色發展動能強勁。

數字經濟助力特區低碳轉型

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明确建立碳普惠機制,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将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核證減排量交易品種,鼓勵組織或者個人開立公益碳賬戶,購買核證減排量用于抵銷自身碳排放量,實現自身碳中和。

當前,“雙碳”目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綠色消費的拐點已經到來。為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深圳先行先試搶抓機遇,打造綠色發展的“深圳樣闆”。

實現“雙碳”目标,需要數字經濟助力。深圳利用經濟條件發達、基礎設施建設完備、互聯網科技力量雄厚、大數據開發便利等優勢和特點,優化數據信息采集功能,發揮數據聚集效應,實現低碳行為數據的高效采集、彙聚和量化。

今年是深圳碳市場開市9周年。自開市以來,深圳碳市場流動性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碳配額累計成交量6570萬噸,成交金額14.63億元,以約占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2.5%的配額規模,實現了12.81%的交易量和11.33%的交易額占比,名列全國前茅。與此同時,深圳碳市場運行以來減排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管控制造業企業平均碳排放強度下降40.29%,增加值平均增長61.64%,實現了碳排放量和碳強度雙重下降,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控制了碳增長。

數字經濟在推動我國達成“雙碳”目标、實現零碳經濟的過程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深圳,低碳轉型正與數字經濟不斷“擦出火花”,通過各類場景的打造,構建起了全民參與的碳普惠體系,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通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公益等節能減碳行為産生的減排量,均可量化轉換成碳積分。

深圳還在國内率先探索打通個人碳賬戶與碳交易市場,去年末上線的全國首個碳普惠授權運營平台“低碳星球”,就将用戶參與的公共出行行為,科學核算成二氧化碳減排量,積累相應碳積分,為碳數據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記錄,确保了數據存儲的安全高效,形成了低碳行為數據聚集平台與碳交易市場平台互聯互通的“雙聯通”體系。

在特區深圳,數字經濟還助力傳統企業和行業進行低碳轉型。數字化技術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傳統産業和企業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實現轉型升級與産業鍊結構的優化。

記者從深圳地鐵集團了解到,2021年,深圳地鐵全線網全年累計運送乘客21.7億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60.4%。按照《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學》測算,相比一般市内出行,乘坐地鐵每人每公裡可減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地鐵單日通行人次減碳量超過2000噸,2021年全年共實現碳普惠減排量78.4萬噸,相當于3.92萬公頃林地的一年吸收量。

此外,深圳還在城市軌道建設中啟動綠色節能科研項目,通過技術創新,在工程建設項目中實踐智慧照明、光伏發電、智慧控制等理念,為節能降耗“添磚加瓦”。

智能化提升城市智慧碳運營能力

在深圳龍崗區,一座規模達2平方公裡的“雙碳 ”産業新城引人注目。近年來,華僑城集團旗下的深東集團聯合龍崗區政府在這裡建設了國際低碳城文化會議中心、低碳城濱水公園、零碳公園和一個近零碳與可持續發展的示範社區等多個項目。

記者走進片區内的近零碳與可持續發展示範社區,這個由雲碳智慧中心零碳運營的社區由新橋世居客家圍屋有機更新而來。新橋世居屬清代建築,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曾獲評“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華僑城深東集團總規劃師白鹂介紹說,雲碳智慧中心這個“社區大腦”對整個社區的碳源分布、碳排放進行實時監測、總量控制,通過動态的碳大數據管控能力,形成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全社會碳清單。

據了解,這個項目開發了國内首個社區近零碳智慧管理平台,智碳中心作為零碳社區的“智慧大腦”,依托互聯網、物聯網、5G、大數據等技術,實時在線管控社區能源、設備、光伏、碳排放、碳足迹等數據,形成了一整套碳排放計算、碳積分發放和低碳活動運營的智慧平台。

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亞龍表示,目前,近零碳排放已經成為企業入局“雙碳”賽道的切口。其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于傳統的“雙碳”建設中,結合大數據和雲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精準化等優勢,成為“雙碳”賽道中的新亮點。

曆經十年綠色化發展探索,總規劃面積53.4平方公裡的深圳國際低碳城,目前已初步形成低碳産業聚集效應,彙集了一批優秀企業和創新平台,國際低碳清潔技術合作與交流平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與金融機構碳金融合作項目紛紛落戶,為低碳産業發展提供了載體。

走進深圳國際低碳城,青山環繞,河谷穿流,優美的自然生态中,生活社區、工業園區整齊排布,處處可見低碳元素:低碳會展中心、體驗中心等地标建築林立;全市首條氫能公交示範線開通;近零碳與可持續發展示範社區不斷完善;能源“管理雲”、淨零能耗建築、零碳公園、零碳社區等一批集成了200多項先進低碳技術的應用示範項目已經建成。

随着低碳産業的漸次落地,深圳國際低碳城片區實現“華麗轉身”:片區内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5家,規模以上企業314家,産業能耗水平十分亮眼,規模以上工業萬元GDP能耗更低至0.073噸标準煤/萬元,領跑全國;産業轉型升級,經濟實體不斷壯大。2020年,國際低碳城規劃範圍内地區生産總值達163.02億元,較規劃初期2012年的54.07億元增長108.9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2.96億元,較2012年的29.78億元增長63.18億元。

優越的生态環境和區位優勢使這裡成為深圳唯一一個以綠色低碳為鮮明特質的重點發展區域。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城市等先進技術融彙而成的智慧内核,推動了深圳國際低碳城片區綜合運用雲計算、區塊鍊、物聯網、GIS等技術,實現轄區内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可視化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的信息化,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更加科學合理的動态管控工具,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智慧碳運營能力。

從人文生态視角建設碳中和社區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單元,是踐行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間載體。深圳市在建設碳中和社區時,除了注重節能和建築碳排放等硬實力之外,還關注到人文生态軟實力的提升,将碳中和社區建設與激活本地文化、改善社區微型生态環境、基層治理、黨建等結合在一起,在社區層面進行創新探索。

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社區是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區創建單位。這裡面朝大海,四季花開,綠意蔥茏,被譽為“三面青山環碧海,銀灘秀峰半城湖”,社區獨特的海洋文化生态價值,近年來也得到人類學研究者的重視。鹽田區通過淨山淨灘、零廢棄生活、社區共建花園等行動,在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和廚餘垃圾處理等方面,積極探索碳中和社區建設的人文生态之道。

深圳市生态環境局副局長文忠說,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生态環境領域也承擔着引領示範的曆史使命,正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深圳本土自然與曆史研究者、生态學者南兆旭,最近在深圳推動設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學與生态價值的微型自然保護點,目前首批20個遍布深圳的微型自然保護地規劃已出籠,有的小的保護地就在社區中。他說:“人與其它兩萬多種生命在深圳這個城市是共存共生的,包括一鳥一蟲,一草一木,更包括藍天綠水。我們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間裡,關注這樣一些很小的生态共存區。”

北京大學深圳人文學院執行院長于長江教授也認為,“雙碳”、生态、環保之類的話題,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話題,實際上是一個人文社科類話題,沒有人就沒有生态,“雙碳”技術隻是手段,最終我們還是要通過“人文”的培育和支持,改變人的行為。這在當前更是一個基層治理問題。“換句話說,生态文明建設的基礎是文化生态的保護和建設。實現近零碳,社區除了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還要從人文生态視角出發,發掘碳中和社區建設新思路。”

萬科公益基金會近年來以“可持續社區”為目标,組織了多種活動不斷推動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進的關系。在不斷提高“硬件”、技術開發與突破的同時,在碳中和建設中更重視“軟件”與“人文”的培育和支持。

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萬科公益基金會積極參與深圳大梅沙碳中和社區建設,聚焦社區生活廢棄物,特别是有機垃圾在地資源化處理方法,在萬科的梅沙園區開展黑水虻處理站 堆肥技術研發,取得顯著的引領作用。基金會還從提升社區生物多樣性、社區文化挖掘入手,與基層社區治理和黨建引領相結合,推動大梅沙社區居民參與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創建近零碳排放社區,取得不小的進步。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