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錯過的端午文化?作者:謝偉鋒“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又到一年端午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絕對不能錯過的端午文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謝偉鋒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又到一年端午時。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承襲了中華民族的農耕基因,浸染了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更抒發着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端午節形成了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挂香囊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與大衆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将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端午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今年的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時間節點與節日剛好“撞了個滿懷”。就讓我們在端午之時,一起品味傳統節日的時代内涵,激活蘊藏在傳統佳節中的文化基因。
時與世易、俗與世變,但硬核的精神内涵始終存在。端午囊括了中華民族最為傳統的節日物語,赓續着祖祖輩輩薪火相傳下來的文化方式,卻能和當今的生活新風尚産生密切的關聯:天然綠色的粽葉可以被反複使用,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會成為大自然的負擔;賽龍舟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休閑方式,正是全民健身的良好載體;灑雄黃、采菖蒲、挂艾葉等習俗的本質是滅蟲消毒,符合“環保無殘留”的健康生活理念。端午節有着中國人流傳千年的衣食風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依然能在今天 “活起來”“火下去”,并和人民群衆達成了共建“美好生活”的默契。這種“美美與共”的文化遺産,不妨“多多益善”。
一個國家的強盛、一個民族的複興,文化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對于現代人而言,文化遺産不單單是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活躍在廣闊大地上的生活。以往,龍舟競技始終是端午佳節必不可少的“名場面”,其中最主要的文化内核,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種精神之所以能沿襲數千年而經久不衰,是因為它身上集中了人們對于價值理念的美好向往,而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語境下,龍舟競技有了全新的演繹方式。四川綿陽仙海風景區今年就将以龍舟文化展的形式呈現,将端午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文化遺産并非一成不變,通過創新方式和豐富形式,能讓端午這一傳統節日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我們對自然、生命、家國的認同與敬畏,也就此完成了“知”與“行”的升華。
曆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曆史的血脈。讓寶貴文化遺産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人的心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的團船村,當地的獨居老人較多,為發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值端午佳節來臨之際,團船村組織志願者開展“包粽子送愛心”志願活動。老人們笑逐顔開,志願者收獲滿滿,端午節所蘊含的人文理念,就此完成現實的落腳。而在丹東市振興區一幼兒園,紅房一社區的黨員志願者們教孩子用五彩線編香囊,講解端午習俗的由來,體驗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文化滋味餘韻綿長,在于有生力量的綿綿不息。在傳統文化的洗禮中,我們讓更多的後來者成為體驗者、參與者,最終他們更将成為見證者、建設者,在領略文化遺産傳統與現代的多個維度之中,走向美好的未來。
品味端午,點燃文化遺産的現代光亮。諸如端午節在内的文化遺産,它們擁有着過去的輝煌、豐富着今天的資源、指向着未來的希望,是我們共同守護和發揚的精神家園。一枚粽葉、一江龍舟、一個愛國詩人……端午的節日物語裡,濡染華夏子孫的傳統底色,靠近它、讀懂它、帶動它,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也就有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不竭力量。(謝偉鋒)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