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大作戰##頭條創作挑戰賽##詩詞裡的浪漫##詩詞##天天古詩詞#
這是一首非常通俗易懂的古詩,但細讀起來有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的每一個字,都讓人感覺到用的恰到好處,有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的“東家之子”。作者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孟浩然生于盛唐的一個書香門第,早年間交遊廣闊,一直尋找進身之機。幾經輾轉卻未能如願。三十九歲,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參加科舉。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故此孟浩然沒有立即歸鄉,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非常好。
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内署,正趕上唐玄宗李隆基溜達到王維這裡。私入内署,這說起來也是有罪的,一聽到皇帝來了,孟浩然連忙藏到了床下。王維卻不敢隐瞞 ,隐瞞了那就是欺君之罪,弄不好是要殺頭的。他沒辦法就把私帶孟浩然進入内署的事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一聽孟浩然來了,馬上命他出來把他那首《歲暮歸南山》給朕讀讀。孟浩然沒辦法隻能自誦其詩。當他讀到“不才明主棄”之句,唐玄宗就很不高興了,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孟浩然的一腔熱情,頓時被皇帝的一盆冷水澆滅。
從此,孟浩然縱情于山水之間,從此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就此回心轉意,不再追求仕途。
那什麼叫“興象”呢?我們可以在孟浩然的詩裡看到:山水在孟浩然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現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态亦即‘興象’。
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位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雖簡單易懂,但詩的意境卻非常優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從字句上非常簡單。“春眠不覺曉”,首句破題,寫春睡得香甜;不知不覺地就已經是天光大亮了。“處處聞啼鳥”這一句寫的是聲音,窗外到處都充斥着鳥兒歡快的叫聲。或是詩人醒來聽到了處處傳來的清脆的鳥鳴聲,還是鳥鳴聲叫醒了沉睡的詩人,這聲聲鳥鳴,正體現着窗外盎然的春意。讓“不覺曉”的詩人的心境不知不覺地融入到美好的春色之中。在這麼美好的清晨,詩人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昨晚的風雨。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第三句是詩人陶醉在春色中突然的意識。“風雨聲”,說明昨晚肯定不是“潤物細無聲”的綿綿細雨,而是有着風聲雨聲暴風驟雨。即使不是暴風驟雨,也是狂風急雨。所以,詩人才能夠在睡夢中聽到巨大的風聲和雨聲。一想到這裡,詩人才發出了一聲惋惜的歎息——“花落知多少”。詩人可能并沒有看到窗外的落花,可能隻是是人在屋内的一種惜春的歎息。也就是這聲歎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這麼美好的春光春色,唯一惋惜的是不知道昨晚的狂風暴雨吹落的多少盛開的鮮花。作者的最後一句話寫出了他喜中帶着一點點憂,憂中有喜的心情。不管昨夜風雨多大,但依舊是一個陽光明媚,景色宜人,鳥鳴幽幽,花香四溢的春天。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聽到的清脆的鳥鳴聲,和昨夜的風雨聲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這首小詩,剛剛讀起來感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便覺越讀越有意境,詩中别有天地。這首詩沒有一句是正面或直接描寫春天的景色的詞句,整首詩都是從聽覺,想象來表達出這樣一個美好的春天。這首詩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
這首詩給我們帶來多少啟發呢?一般寫文章自然而無韻緻,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而《春曉》既自然又有悠美的韻緻,行文又起伏跌宕而又自然平直,有感而生,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處處表現得隐秀曲折。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仿佛蘊涵着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傳誦它、探讨它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