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抑雲”到“我emo了”
再到“精神内耗”
層出不窮的網絡熱詞反映出
大家容易情緒低迷、浮躁焦慮的現狀
嚴重者更是深陷抑郁旋渦,難以自拔
說起抑郁症,它不單單是一種“壞心情”,更是一種常見疾病。2022年10月10日恰逢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上午10點,由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湖北省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主辦,武漢市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心理醫院)、湖北省心理健康專科聯盟、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行業協會、湖北廣播電視台(集團)大健康發展中心聯合承辦的科普直播《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我們如何對抗抑郁》準時上線。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心理醫院院長李毅、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抑郁病房主任陳靜、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心身病區主任王宗琴三位專家大咖做客直播間,圍繞今年的主題“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暢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截至11:30,直播在長江雲客戶端、健康日報新媒體矩陣,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新媒體平台同步播出,總觀看量56.1萬。
一、少年已知愁滋味,莫把抑郁當叛逆
1.兒童青少年抑郁症現狀
近期,一則“4歲孩子擔心家中變故患抑郁症”的新聞上了熱搜,盡管此案例屬于極端個案,但是不得不承認,抑郁症發病群體已經呈年輕化趨勢,2020年的一項荟萃分析表明,中國兒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總患病率為17.5%。由于兒童青少年抑郁症狀不典型,容易父母忽視,導緻了該病的識别率低,就診率低。
2.兒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誘因盤點
抑郁症是遺傳和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兒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誘因,分為以下五點:
①性格因素:急性抑郁發作的青少年,病前個性多倔強、違拗。慢性抑郁的青少年病前多表現出敏感、被動、自我苛求等特點。
②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父母吵架,家庭暴力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抑郁的因素。另外,一些家長對孩子成才成長有着不顧現實的期待,或者不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都讓孩子壓力極大。
③學業因素: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諸如分數、考級、名次、過關等等字眼,都令許多學生“談虎色變”。
④就業因素:如今就業市場不樂觀,大中專畢業生面臨着激烈的社會競争,存在就業難、工作難、創業難等問題,感覺壓力巨大、情緒不穩。
⑤網絡因素:兒童青少年很容易迷失在網絡世界中,網絡世界和現實的不相符導緻他們有嚴重的悲觀厭世,心境低落等消極情緒,長時間就容易患抑郁症。社會不良風氣、網絡精神垃圾等等,對發育成長期的青少年形成巨大思想沖突、心靈沖擊和行為影響。
3. 如何科學識别兒童青少年抑郁症?
首先,不同年齡段抑郁障礙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要注意觀察。學前兒童通常難以描述抑郁心境和體驗 ,所以軀體主訴較多,也可以表現為煩躁不安、分離焦慮;而青少年已經可以表達抑郁的情緒了,所以他們更多地表現為低自信、無望感、睡眠障礙、食欲障礙、學業困難、違抗、攻擊等行為問題,還會有一些自傷、輕生觀念和行為。
另外,抑郁症對兒童青少年的多種認知功能造成損害,包括語言的流暢性、注意力維持、語言記憶等方面。如果出現了類似異常表現,就得引起重視,及時幹預了。
4. 如何正确預防疏導兒童青少年抑郁症?
學校、家長、社會需要多方協同,共築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從學校來講,要優化校園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中鍛造美麗心靈。
對家長而言,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需要傾注愛心、認真教育、正确引導、積極影響,讓孩子在理解尊重、快樂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從社會角度而言,有關職能部門要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要加強網絡、遊戲、出版、演藝等市場管理,積極開展防災知識、交通安全、規避危險、食品衛生、心理健康等宣傳和教育。同時要設身處地為青少年就學、就業、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創造機會,讓他們感受溫暖、享受幸福。
二、關愛“她們”,對抑郁症的“偏愛”說拜拜
1. 抑郁症為何更“偏愛”女性?
有些精神障礙具有性别差異,抑郁障礙就是其中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就抑郁症的患病率而言,女性是男性的2倍。女性一生中的特殊階段,比如月經期、孕産期和圍絕經期都是抑郁的高發時期。抑郁“偏愛”女性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女性抑郁源于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女性抑郁的高發時期就是女性激素水平劇烈變化的時期,比如女性青春期、經前期、孕産期和圍絕經期。在這些特殊時期,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會導緻女性體内抗焦慮、抗抑郁的化學物質減少,從而導緻焦慮和抑郁的發生。
其次,女性抑郁也源于社會心理因素。女性在生活中往往比男性遭受更多的應急源,她們在職場競争之外,同時還要承擔許多家庭工作,雙重角色難以平衡。
2. 不同年齡女性抑郁症的不同表現
雖然女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女性抑郁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同年齡女性抑郁的表現是不同的。
青春期女性的抑郁常常與家庭關系、校園霸淩、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和自我認同有關,抑郁常常伴有煩躁、興奮、沖動,甚至自傷行為。
月經期抑郁常見于30-40歲的育齡期女性,并主要呈現為經前綜合征。特點就是育齡期婦女在經前出現一系列精神和軀體症狀,比如,在經前1周,出現煩躁易怒、緊張、精神過敏、對工作和生活感到力不從心、水腫、腹瀉、乳房脹痛等,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憊無力、感覺異常等,這種症狀逐漸加重,到月經來潮前2-3天最為嚴重,月經來潮後症狀突然消失。
更年期抑郁女性主要表現為情緒的低落,強烈的無意義感,興趣的減退,缺乏愉快感,做事沒有動力,同時伴有明顯的焦慮,及更年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比如潮熱,尿頻尿急,還有的因為激素水平改變帶來的代謝相關問題,比如肥胖、關節疼痛等。
3. 正視産後抑郁,尊重孕産媽媽
産後抑郁是分娩後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在分娩後的第一周,50-75%的女性出現輕度抑郁症狀,10-15%的産婦出現産後抑郁障礙。産婦會出現情緒低落、哭泣、敏感多疑、對于孩子的健康過于擔心,或者相反,拒絕親近或照顧孩子,擔心自己無能力照顧孩子,或者感到自己無力付出等。
産後抑郁的原因常常與女性激素水平的劇烈變化直接相關。在此意義上,産後抑郁的發生并不因為産婦的學曆高、性格好就不發生,所以出現産後抑郁的女性不必有羞恥感;其次,有些産後抑郁與家庭心理因素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産後抑郁還與産婦與母親的共生關系有關,這種未完成的分離會導緻産婦不能很好地勝任母親這一角色。事實上,這種未分化的共生關系,常常源于家族代際創傷。
總之,大家需要不帶歧視與偏見地正視産後抑郁的存在,尊重産婦的感受,多多陪伴,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同時,産後抑郁的治療是有效的,這包括了藥物治療,也包括心理治療,還可以是物理治療,而且預後是良好的。
三、 撕開孤獨的假面,識破老人的抑郁真相
1. 什麼是老年抑郁症?
上了年紀的老人經常會感覺到孤獨、多愁善感,老年群體的抑郁症同樣不可忽視。老年抑郁症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是指60歲以上的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礙,既包括老年期首發的抑郁障礙,也包括老年前期發病持續到老年期或老年期複發的抑郁障礙,還包括老年期各種繼發性抑郁障礙。WHO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為5%-15%,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抑郁症患病率保守估計為10%-15%,甚至某些估計範圍高達45%。
它的特别之處在于其誘發病因、誘發因素較多,會涉及随着年齡增長的生理生化的改變和患有慢性疾病相關,另外也跟兒女成家立業、家庭成員變故、空巢、退休、社交圈縮小、社會角色轉變、親朋好友離開的觸景生情、應激事件以及長期服用藥物等有關。
2. 老年抑郁症的臨床表現
老年抑郁症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太典型,大約1/3的患者以疑病為首發症狀,其次是軀體症狀比較明顯,其他表現還包括焦慮、抑郁、激越、輕生意念等,同時很多患者還伴有不同類型的認知損害。
3. 子女關懷對緩解老年抑郁症至關重要
老年抑郁患者最需要的是子女關懷,有78%的老年患者認為子女關懷是緩解抑郁最有效的方式。老年人已經屬于社會邊緣群體,他們的孤獨、失落、空虛、抑郁不為人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對疾病認識不足而自行停藥,緻使病情反複,讓很多老人深受折磨。這些都需要家人子女的陪伴照料和支持。
總的來說,家庭需要做好生活護理、監督繼續用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輕生征兆,同時重塑家庭關系,構建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給予他們幫助和鼓勵,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做好心理護理等工作。
4. 科學治療老年抑郁症需要雙管齊下
老年抑郁症的治療包括專業治療和個人調适兩個方面。
專業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基于問題導向的治療、人際關系治療)、物理治療(MECT、rTMS),同時積極配合軀體疾病的治療。
個人調适層面則需要老人自己能夠勇敢自如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積極接納自己的疾病和情緒,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保持規律作息,多動手勤動腦,堅持運動。
四、甩掉心裡的“黑狗”,笑迎精彩人生
1. 快速識别抑郁症
抑郁以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表現為對平時感到愉快的活動喪失興趣或愉快感,同時伴有相應的整體活動水平的改變,而且往往有顯著的軀體症狀。抑郁症有反複發作的傾向,但間歇期是可以完全緩解的。
抑郁症的核心症狀是“三低”: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意志活動減退,也可表達為“六無”:無樂趣、無希望 、無辦法、無精力、無意義、無用處。
2. 抑郁症的身體表現
抑郁會在身體的各個系統用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說心慌、胃腸道功能障礙,慢性疲勞、部分和性質不定的疼痛、呼吸困難、性欲抑制等。這導緻很多抑郁患者首先會選擇綜合醫院的神經科、心内科就診,反複檢查,延長了治療周期,也影響疾病的預後。
3. 優先評估,對症治療
針對輕度抑郁患者來說,加強運動和自我調節是可以有效緩解抑郁症狀的,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找到專業的心理醫生尋求專業建議和治療。中度抑郁患者則需要遵醫囑配合用藥并且輔助必要的心理治療。重度抑郁患者則需要使用抗抑郁藥物,有必要需要盡早住院治療。
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
攜手科學防治抑郁症
别讓抑郁症這條“黑狗”
打攪我們的精彩人生!
錯過直播的小夥伴
也可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收看直播回放哦~
編導/圖文編輯:張伊靈
海報設計:李丹丹
攝像:劉燦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