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木桌,一張書頁,構築起“書籍醫生”的天地。
這片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制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參賽者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面對古籍修複這一功夫全在方寸間的細工活,參賽者在限時比賽中“心不妄動”。即便是準備過程中的漿糊制作,也絲毫沒有怠慢。
正在修複古籍的學生。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6月12日下午,“走進古籍修複”活動在複旦大學舉行。此次活動是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建院的首次大型古籍修複技藝教學成果展示,主要内容囊括修複作品展示、現場修複技藝比拼、現場觀衆體驗修複技藝等多個環節。
活動的參賽者由複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組成,他們需要對分到的一頁破損古籍書頁,進行修複。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制作等古籍修複步驟。
另外,活動現場就這些步驟設置了體驗環節,引來不少同學嘗試。曆屆古籍保護與修複專業同學的修複作品擺放在會場之中,與平闆電腦滾動展示的修複照片和視頻一起,供前來觀看的人了解相關細節。
修複蟲子咬壞的破洞。
國内頂尖古籍修複專家、上海市“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非遺傳承人趙嘉福,國内資深古籍修複專家、文獻修複師專業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專家童芷珍,資深修複師黃正儀,著名版畫家、藏書票大師倪建明,上海圖書館實踐基地兼職導師、資深古籍修複專家、2017年“上海工匠”張品芳及資深古籍修複專家邢躍華作為評委和特邀評委出席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由複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古籍修複技藝傳習中心複旦大學傳習所、複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提議和支持下,由複旦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中文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外文學院等院系共同組建的學科平台。
研究院主要任務是培養國家急需的古籍保護高端人才,保護、整理和傳播中華古籍資源與中華文明。研究院将重點建設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中華古籍書目數據研究中心以及中華古籍保護技術基礎科學實驗室等的學術機構,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籍保護學科體系,建成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信息平台,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