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孩子一出生就會喝奶,那是他本能的覓食反射和吸吮反射,也就是孩子從娘胎就帶來的天生的本能 。
慢慢的孩子到了4個月左右,神經系統發育比較完善了,天生的吸吮反射變成了孩子自己能控制的。
但其實依然是因為以前的本能鍛煉出來的能力,而到了孩子添加輔食之後,吃東西就需要學習和鍛煉了。
區别一:工具不同
孩子喝母乳不需要中間的工具,直接是孩子的嘴巴對着媽媽的母乳吸吮就可以了,如果是人工喂養,那就需要奶瓶奶嘴。
而孩子吃輔食需要的是碗和勺子。
區别二:動用的肌肉不一樣
孩子吸吮的時候靠的是口腔和嘴唇的力量,而孩子吃輔食需要的是咀嚼,整個面部的咀嚼肌肉,牙齒,舌頭以及口腔的協調運動。
區别三:食物的味道性狀都不一樣
母乳是流質的,88%以上是水分,而輔食是固體或者半固體的,水分不多主要是食物。所以性狀不太一樣。
而母乳的味道相差不大,但是輔食因為食物的來源不同,味道會多種多樣化。
區别四:孩子的消化負擔不一樣
如果孩子小時候是喝母乳,那麼母乳不僅容易消化,而且還有促進消化的各種酶類,所以孩子消化起來會比較容易,比較簡單。
孩子吃輔食,胃腸的消化負擔會更重一些,如果孩子的口腔咀嚼得不夠徹底,或者做的輔食塊狀比較大,那麼就需要胃腸來消化。
适應1:工具的适應
孩子添加輔食用的是勺子和碗。
我們在添加輔食有一個重要信号,就是孩子的伸舌反射消失。
把一個勺子放在孩子的口腔裡面,如果孩子伸舌反射還在的話,他就會用舌頭把勺子頂出來,如果孩子願意把勺子含進去,就說明伸舌反射已經消失,這時候可以給孩子添加輔食。
有些家長在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為了方便就給孩子把米糊裝在奶瓶裡,讓孩子自己吸吮,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不利于孩子更好地适應勺子。
适應2:口感的适應
母乳是淡淡的甜鹹和腥味,但是輔食根據原材料不一樣,它的味道不太一樣。
所以建議媽媽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話,盡可能地不要放糖,不要放鹽,讓食物原來的味道更加凸顯出來,讓孩子在胃裡發育的高峰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食物,也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發育。
适應3:性狀的适應
母乳是流質的,喝下去就順着食管流下去了,但是吃米糊,粥,面這些還會有一些半固體,食物的性狀是完全不一樣的,需要孩子慢慢去适應。
适應4:咀嚼的适應
喝母乳不需要咀嚼,但是吃輔食之後就要慢慢地咀嚼,所以無論孩子有沒有長牙齒,到了孩子吃了米糊之後,慢慢地吃一些稀飯米面,再慢慢地添加到軟的米飯。
盡可能讓孩子開始用牙齒或者牙床來咀嚼研磨食物,這也是食物消化的第1道關口。
孩子在吃輔食的時候,鍛煉了咀嚼能力,也有助于孩子面部肌肉的強壯,有助于孩子以後說話發音更清晰。
适應5:吞咽的适應
喝母乳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水分可以流動,但是輔食都是黏稠的,或者說是顆粒狀的,所以是需要咀嚼之後再吞咽。
建議家長在孩子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就準備一些口香糖,家長一邊咀嚼口香糖一邊喂孩子吃輔食,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吃輔食的時候需要咀嚼的,而咀嚼過的輔食會比較細,更有利于吞咽。
孩子剛開始添加輔食就建議坐在餐桌上吃,讓孩子安靜地吃輔食,避免孩子一邊走一邊玩一邊吃輔食,避免因為孩子的不經意導緻輔食誤入氣管,引發窒息。
适應6:消化能力的适應
母乳非常容易消化,但是輔食的消化家長一定要循序漸進,剛開始給孩子添加軟爛的米糊,慢慢地變成軟爛的面或者粥,再後來就是顆粒狀的軟米飯,慢慢地适應孩子的消化能力。
如果孩子吃什麼拉什麼的話,那就要把食物做得更細一些,如果孩子吃了出現過敏的話,那麼就要避開過敏的食物。
孩子在添加輔食,家長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家裡面有什麼就給孩子做什麼,否則不利于孩子的适應能力。
輔食的添加是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要适應孩子的消化能力,也要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請點擊寶寶第一次吃輔食,“癡迷”的表情,讓一旁媽媽忍俊不禁
“壞輔食”名單出爐,骨頭湯,果汁,稀飯均上榜,讓娃積食長不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