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絲路西行之三十四:行走柴達木
離開冷湖,繼續行進在亘古荒涼的柴達木!
穿越柴達木盆地的315國道
期間,路過了無邊無際的大鹽澤,公路兩邊都是,白花花的鋪天蓋地,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實在是大自然的奇觀。于是停下車,動員孩子們走到公路下面的鹽澤上,腳踏實地仔細查看,認真品讀和體會。
牛嫂與孩子們研究鹽堿
柴達木盆地之中的鹽堿地
起初,并不清楚該如何稱呼柴達木盆地這種地質,究竟是叫大鹽場、鹽堿灘,還是叫鹽澤好呢?後來查閱了大量資料得知,作為蒙古語的“柴達木”,其實就是“大鹽澤”的意思,想必地質時代的柴達木盆地,曾經是鹽的世界,鹽的海洋。
行走柴達木,雖說這裡是盆地,但也隻是相對于環繞她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而言,因此,她的海拔也始終保持在2500米以上,有些地段甚至達到了3300多米。大概海拔高的緣故,車外氣溫很低,當時留意了一下,隻有17度左右。同時,盆地裡的風也很大,迎風一面的車門幾乎打不開。再看地圖,前面沒多遠就是著名的大風山,從地名上也許就可以看出,這裡的自然條件實在苦寒至極。
夕陽西下,彩霞滿天,風景瑰麗,變幻莫測。
柴達木盆地,315國道兩邊的雅丹地貌
隔着車窗望出去,道路兩側的地形,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從鹽堿灘變成了丘陵和谷地,被凜冽橫風切割得奇形怪狀的雅丹地貌,宛如一條條垂死的鲸魚擱淺在海灘上,又好比一艘艘行蹤詭異的潛艇撞毀在礁石上......還有許多無法描述準确的造型,在昏黃日光的映射下魅影畢現,令人悚然。
行走柴達木
雅丹地貌
車子,繼續在柴達木盆地行進......
我們,一邊欣賞着窗外無限風景,一邊探讨着腳下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想那億萬年之前,這裡定然是一處浩瀚無際的海洋,經過無數次的造山運動和地殼劇變之後,才留下這麼一處震古爍今的地質遺産,無聲無息地告訴人們,什麼叫做滄海桑田!
柴達木盆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