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既有空間思維表達,也有時間思維表達,二者合一,形成漢字時空立體思維表達。
漢字過程思維表達,時間
在漢字定“性”表達之後,漢字就會進入定“量”表達,就是漢字時間過程表達,這種表達是定量化的描述。
對于同一特性物,其變化從量變到質變
比如,從蛇到龍的變化就是漢字過程思維表達。
七個階段分别是蛇、蟒、蚺、蛟(龍屬,生活在江湖,開始身上長有鱗)、螭龍(生活在海,尚無角,開始身上長有足)、虬龍(有角龍,開始頭上長角)、應龍(雙翼對翼)。
從蟲“蛇”修煉成“龍(龍)”的漢字過程:“蛇化龍”的修煉道路可以概括:
蛇五百年成蟒,
蟒五百年成蚺,
蚺五百年成蛟(蛟龍),
蛟五百年成螭(螭龍),
螭五百年成虬(角龍),
虬五百年成龍(應龍)。
01
第一階段:蛇
蛇,
身小脆弱,無耳孔,無四肢,卵生爬行動物,蛻皮長大。
無法抵禦天災人禍
▲ 蛇-小篆
“蛇”之後,就是“蟒”;
“蛇”長得更大,變成“蟒”。
“蟒”比“蛇”大。
02
第二階段:蟒
蟒,大蛇,稱為“蟒蛇”。
“蟒”比“蛇”大。
生活在陸地、莽莽草原。
▲ 蟒-小篆
蟒
這個階段體型力量變大,體長一般到3-5米。
已經用力量捕食,無耳孔,無四肢,卵生爬行動物,蛻皮長大。
無法抵禦天災人禍
“蟒”蛇之後,就是“蚺”;
“蟒”長得更大,變成“蚺”。
“蚺”蛇比“蟒”蛇更大。
03
第三階段:蚺(rán)
蚺比蟒大,生活在水邊,
介于陸地與水邊之間地帶。
▲ 蚺-小篆
蚺,是蛇:
蟒蛇,大蟒蛇,比蟒更大的蛇。
形聲會意合體字,蟲冉為蚺,從蟲,冉聲。
(蚦)大它可食。從蟲。冄聲。
【說文】大蛇,可食。
【埤雅】蚦蛇,尾圓無鱗,身有斑文,如故暗錦缬,似鼍,行地常俯其首,膽随日轉,上旬近頭,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南越志】蚦蛇,牙有長五六寸者,土人重之。
【述異記】晉顔含嫂病,須蚦蛇膽療之,不能得。忽一童子持靑囊授含,乃曰:眞蚦蛇膽也。
【嵆康·養生論】蚦蛇珍于越土。
【唐書·地理志】廣州土貢鼈甲、蚦蛇。
一類體型巨大的蛇,蚺科(Boidae)蚺亞科(Boinae)。
蚺和蟒的區别在于,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它們同屬于蛇類,但不是同一個科。
懷胎九月,一窩最少生18胎,最多42胎。
蚺
這個階段體型力量型會變得非常巨大,
一般都是生活在水邊,無四肢,卵胎生,蛻皮長大。
無法抵禦天災人禍。
自然界的“蚺”蛇——
蚺蛇:
蚺屬兩種會變縮緊而嗜水的蛇,
見于南美洲熱帶地區。
巨蚺蛇亦稱綠蚺蛇或大水蟒,是一種橄榄色的蛇,
夾有交錯排列的橢圓形黑斑點。
黃蚺蛇或南方蚺蛇小得多,具有重疊的成對斑點。
“蛇—蟒—蚺”之區别
蛇——是一類爬行動物的總稱,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行綱 REPTILIA
→ 有鱗目 SQUAMATA → 蛇亞目 SERPENTES。
蟒——是一類體型較大的蛇,
蛇亞目 SERPENTES → 原蛇下目 Henophidia → 蟒科 Pythonidae
蚺——是一類體型巨大的蛇,
蚺科(Boidae)蚺亞科(Boinae)。
蚺和蟒的區别在于,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它們同屬于蛇類,但不是同一個科。
“蚺”蛇之後,
就是“蛟”龍;
“蚺”長出有鱗,變成“蛟”。
04
第四階段:蛟
處于蛇蟲與龍的過度。
生活在“江河湖”中,尚未入海。
有鱗(魚屬),無角,無足。
“蟲”與龍之“交”叉交錯為“蛟”龍。
▲ 蛟-小篆
蛟
還不算真正的龍,過度的龍的産物,還沒有角,
古人的描寫是
身如蛇,頭部似龍又似虎,聲音如牛,
能在水中興風作浪,還能入雲騰躍飛翔
(從蛟開始龍都會飛),
降雨神之前,行使降雨職能的是蛟龍,
生活在江、河、湖的地方降雨。
可抵禦人禍,抵禦不了天災。
蛟,龍之屬也。
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
——《說文》
郭氏山海經傳曰。
似蛇。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
子如一二斛甕。能呑人。
【說文】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去。
【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
【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
【述異記】虎魚老者為蛟。【酉陽雜俎】魚二千斤為蛟。
【禮·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
【前漢·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蛟”之後,就是“螭”
“蛟”龍入海,就是“螭”龍。
05
第五階段:螭
“螭”開始有四足,無角。
“蛟”龍入海,成為“螭”。
“蛟”演化變成“螭”。
“蟲”蛟龍演化“離”開江湖而進入大海為“螭”
▲ 螭-小篆
螭龍(無角)。
已經成龍了,有四足,生活地變成了海,
蛟從小地區經過江河入海,
這個入海過程不會順利,會有許多自然現象,
古人叫天劫,具有強大破壞力,一旦渡劫失敗,可能死。
文物中螭龍——螭龍紋
“螭”龍之後,
就是“虬”龍;
“螭”龍長出犄角,變成“虬”龍。
這“虬”龍還帶有“蟲”性,也有部分“龍”性,
但還不是真正的“龍”。
06
第六階段:虬
有了标志性的龍角,尚無飛翼。
也稱“虬”
“螭”龍長成“虬”龍,
變成“角龍”。
▲ 虬-小篆
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虬龍。
古代傳說中的有角的龍。
虬,龍子有角者。從蟲,俗字作“虬”。
▲ 虬-小篆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廣雅·釋魚》。
按,龍“雄有角,雌無角,龍子一角者蛟,兩角者虬,無角者螭也。”
母龍曰蛟,子曰虬,其狀魚身如蛇尾,皮有珠。——《抱樸子》
駕青虬兮骖白螭。——屈原《涉江》
虬龍。
這時才真正擁有了标志性的龍角,
無論《爾雅翼》還是大衆印象中的龍其實都歸屬于虬龍,
可以上天入地,能大能小,
變換莫測,團雲吐霧,擁有神力,
一般都能幻化成型。
“虬”龍之後,
就是“龍(龍)”;
“虬”龍長出對翼,真正成“龍(龍)”。
07
龍(龍)
标志:在虬龍的基礎上背後又生了對翼。
飛翼。
▲ 龍(龍)-小篆
應龍(應龍)
飛龍在天,
可入江湖,
▲ 龍(龍)-甲骨文
▲ 龍(龍)-金文
象形。甲骨文,象龍形。
本義: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龍,鱗蟲之長。
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
徐铉注:“象宛轉飛動之貌。”
饒炯注:“龍之為物,變化無端,說解因着其靈異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靈。”
第七階段:應龍。
龍(龍)的特征:
鱗身脊棘,頭大而長,
吻尖,鼻、目、耳皆小,
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尾尖長,
這是龍進化的七個階段中的最後一個階段,
但不是所有的龍都會經曆這個階段。
隻有當龍達到一定的年齡和狀态,
它才能出現應龍作為龍的最終形态,
在虬龍的基礎上背後又生了對翼。
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統領龍族。
應龍:
又名飛龍,亦作黃龍、老龍,是神話中的祖龍、真龍。
背生雙翼的龍。
關于應龍的文獻記載見于《山海經》,
《山海經》中說,
應龍殺蚩尤、誇父,甚至開天辟地,創造了世界。
在部分盤古神話中,還說她撫育了盤古。
據說當年東皇太一之妃就是應龍,生鳳凰、麒麟,
而燭龍之子鼓被戮殺于鐘山之崖。
據《山海經》、《荊州占》記載:
“應龍為黃龍,黃龍為軒轅星之神,為天之後妃”。
後附:《述異記》中所描述龍的進化路線
《述異記》中所提及的龍的進化路線提到了“虺(huǐ)”:
“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由此可見《述異記》是肯定了龍的進化路線,
但在前半程卻以“虺”代替了“蛇、蟒、蚺”。
這裡的“虺”在此處并不算是一種特定的物種,
而是起到了一種指代的作用,
其意為“水蛇的一種”,
用于指代“蛇、蟒、蚺”這些蛇類。
就如同後半句中的“角龍”并非有一種龍叫“角龍”,
而是指代“長有角的龍”。
當然還有種說法是說“虺”也有蜥蜴之類的解釋。《詩·小雅·正月》中載:“胡為虺蜴。”其中的“虺”即可作為“蜥”講。也就是說,《述異記》中也有可能是提出了龍的另外一種進化可能,“水虺”也可能是偏向蛇卻有腳的生物,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蜥蜴一類也同樣擁有修煉成龍的資格。
關聯閱讀:
漢字動物:何為“禽”?何為“獸”?“禽”與“獸”如何區别?
驚蟄了,“蠢”蟲驚動
漢字博物:牛年話牛,甲骨文“牛”是什麼牛,牛文化造出哪些字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人字學習法、說文解字、漢字思維、快速識字、國際中文,漢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漢字教學能力!請關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