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新年裡第一個滿月之日,月圓之夜總讓人遐想。記憶中的元宵節,總有一盞蘿蔔燈,溫暖明亮,閃耀在我的心底。
兒時的鄉下,生活還不富裕,多數人家不舍得花錢買燈籠,所以正月十五的晚上,自家制作的蘿蔔燈是主演。
正月十五那天吃過中午飯,父親拿了鐵鍁,小心地鏟開地窖子上的封土,挖出兩個筆直光滑、體型渾圓的紅蘿蔔,再挖出幾根青蘿蔔,清理淨上面的土。别家常用紅蘿蔔,圖個喜慶,父親卻鐘情青蘿蔔,他說有春天的氣息,所以我家的蘿蔔燈青色的比紅色的多。将蘿蔔去掉頭尾,兩端切平整。然後從一端入刀,劃拉幾下,拿來小勺兒,挖空裡面,但不能挖破或者挖得太薄,那樣容易滲出油。随着中間的凹槽越來越大,父親的小刀也越來越謹慎,小心翼翼地修整着内裡的邊邊角角。
凹槽挖好後,父親通常會選一個最大的蘿蔔在外燈壁上雕刻。父親最擅長的就是雕“福”字,先用毛筆寫好,再用小刀刻畫,初成草稿,而後再精雕細琢。當教師的父親,心靈手巧,一會兒工夫,一個蒼勁有力的“福”字便雕成了。接下來是繞燈芯,就簡單多了,這工作常常我們去做。找個火柴棍,把棉花一圈一圈纏繞在上面,有點像醫用棉棒,插在挖好的蘿蔔底座上,添上花生油或大豆油,一盞美美的蘿蔔燈就做好了,隻等黃昏降臨,就可以去上燈了。
一切忙妥當,母親在竈台前張羅着豐盛的晚飯,晚飯做好,差不多已是暮色四合。父親拿出火柴,一個一個把燈點燃,我們哥仨負責去上燈。大哥去大門,二哥去西屋,我去東屋。等所有的屋門前,甚至豬圈、雞窩、石磨前都上了燈,母親拿起蘿蔔燈,挨個屋去照一照,嘴裡念念有詞:“蘿蔔燈,照四方,照得新年亮堂堂……”
晚飯過後,我們哥仨圍在天井裡最大的那盞蘿蔔燈前,看燈芯燒出的燈花的形狀:“你看這個像高粱。”“這個像一串谷子。”母親微笑着說:“今年又是五谷豐登,好年景啊!”然後心滿意足地去洗碗刷筷。
在皎潔的月光下,高低錯落的蘿蔔燈顯得别具一格,把整個天井裝點得流光溢彩。我們挑着蘿蔔燈小心翼翼地走東家串西家,三五成群的小夥伴們歡呼雀躍走在深深的胡同街巷,蘿蔔燈與月光同行,遠遠地望去,那些燈真像月光裡一片片流動的星星。
一盞盞蘿蔔燈帶來了溫暖與幸福。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作協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