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在持續,你還好嗎?
雖然假期按規定延長到了10号。
但Sir已經正式開啟(住家)上班模式5天了。
在這個“史上最長春節假”,有人宅得發黴,有人遠程辦公,都是為了最大限度遠離病毒。
然而有的人卻不能。
他們要麼仍在外奔波,要麼急于複崗卻不得。
比如外賣小哥。
比如快遞員。
你越是不出門,他們就越被需要。
更關鍵的是,他們不像你有穩定的工作,在家也有錢拿。
“手停則口停”。
在這個年後返工的時節,相信一部電影會讓我們更有感觸。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以下簡稱《對不起》
贊譽已經不少。
豆瓣8.2,爛番茄89%,入圍戛納主競賽。
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2019年度十佳。
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
……
所有的贊譽,都來源于一個名字:
肯·洛奇。
一個拍了五十年電影的英國導演。
一個五十年都在拍底層民衆,為勞工階層呐喊的現實主義題材大師。
2016年的《我是布萊克》,用一個失業木匠的故事,控訴政府和官僚體系的低效,第二次斬獲當年的戛納金棕榈。
如今,他的目光又放在了另一個職業上,與普通人息息相關。
片名:sorry ,we missed you。
是收件人不在家時,快遞員送貨回執的标準開頭。
言辭中,都是對收件人的歉意。
但找不到收件人,最急的還是快遞員。
為何?
《對不起》将層層為你解析,生活與工作是如何對一個人“千刀萬剮”的。
說淺顯點。
這部電影會讓你以後再也不好意思錯過快遞員的電話。
往更深了說。
直面生活的殘酷真相,是英雄主義。
但有時候,生活可以殘酷到連放棄知道真相,也是種勇氣。
一開場,故事沒有什麼特别。
一個滄桑的男人,瑞奇,在面試工作。他一臉疲憊,胡子拉碴,眼神躲閃,緊張兮兮。
自述着自己豐富的工作經曆。
鄉村客棧,租賃地闆,地面鋪裝,管道工,園林工……
但問到為什麼不做了?
瑞奇給了一個回答:
“我不如靠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而他面前,面試他的光頭經理,長相兇狠,身材健碩無比,眼神犀利。
這是一份快遞員的面試。
而且,是加盟快遞員。
什麼是加盟快遞員?
經理告訴瑞奇,就是隻提供開車的服務,是我們的合夥人,你就是你自己的老闆。
沒有目标績效,自負盈虧,按次數,按數量,掙服務費。
總而言之,你可以完全自主上班,多勞多得。
聽起來很美?
但換句話說,沒有底薪,沒有獎金,沒有雇傭合同,隻有加盟協議。
而收入呢?
一天可以掙200,幹滿三十天,一個月掙6000,幹滿半年,就是36000。
雖然還是零工,但在瑞奇眼中,已經是穩定,靠譜,風險低。
甚至,連買房子的事情感覺都可以提上日程了。
但。
入行的成本也擺在那。
要不先花14000買輛車,要不就隻能每天花65從公司租車。
而買車,貸款的話,是首付1000,每月還400,36個月。
在電影中,這種算術題還會出現很多次。
每一道,都是數學無法理解的難題。
抛開濾鏡和幻想,每個人都必須承認——
成年人的世界裡,幾乎所有一切,都是明碼标價。
而面對這些,你要不hold住它,咬牙堅持,期待曙光。
要不被層層累加,步步壓垮。
電影裡,即使是首付1000的流水,瑞奇家也湊不出。
但瑞奇,還是決定拼一把。
為此,他賣掉了妻子的車。
忘了說,妻子艾比是一名上門護理員,負責給鳏寡孤獨的老年人處理生活問題,比如幫他們洗澡,洗廁所,洗衣做飯等等。
同樣是零工,同樣沒有底薪,同樣按掙服務費。
夫妻倆,還有兩個孩子,一家人租房住在英國東北部老城紐卡斯爾。
大兒子上中學,小女兒上小學,家裡還背着貸款,就靠夫妻倆咬牙堅持。
這種狀況和國内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一樣。
糟心事一堆。
而如今,瑞奇看起來有了一份穩定的新工作。
一個看起來憑借努力就能改變生活狀況的機會。
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可眼前的,真的是曙光嗎?
一個意外事件,底層人似乎有了改善困境的機會,結果在一通忙活下,狀況不僅沒有改善,甚至滑向更底層的深淵。
看起來像是陳詞濫調?
不。
這恰恰才是生活的本質。
也是《對不起》中所蘊藏的能量。
雖然你未必熟悉英國的社會狀況。
但這并不影響《對不起》撲面而來的真實。
首先演員有大量的真實經曆。
比如,飾演妻子的演員,日常的工作,是一名教師。
飾演丈夫瑞奇的演員,從自己的水暖工兼職中尋找靈感。
而片頭飾演光頭經理的人,真正的工作其實是一名警察。
他們的演技不來自于表演的課堂,而是生活的打磨,他們真正懂得普通人的悲歡。
回到電影。
這一家人也想往更好的生活裡奔。
加倍工作,賺更多錢,換更好的房子。
加盟快遞員,看起來不錯。
但入了職(坑)才知道是咋回事——
工作六天,每天十四個小時,若有急事請假,必須請代班的司機,價格是200一天。
也就是說你不上班,不僅賺不到錢,還要賠一天的工錢!
這還隻是工作時間上的硬性規定。
更難的是快遞員工作中的日常煎熬。
比如,地址寫錯,找錯了地方。
地址沒錯,找不到收件人。
找到收件人,收件人各種理由拒收。
同時,停車還随時被警察貼罰單。
以及,收到了需要一小時送到的緊急快遞,面前卻是大堵車的窘境。
但慘的還不是他。
還有家人。
妻子不得不每天坐公交奔赴不同的顧客家中,身心俱疲。
缺乏監管的兩個孩子,大兒子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成天逃課,在外遊手好閑,不知道上學的意義何在。
小女兒經常一個人在家,沒有家人陪伴,上小學就開始焦慮,失眠。
而瑞奇的這份看似穩定的工作,還沒有攢下房款,卻已經先把家庭推向了崩潰的懸崖邊。
這其實是導演想讨論的内容:
如果一個人在過度工作或者對自己工作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會怎樣影響他的家庭生活。
換句話說,一個人是怎樣被工作逼瘋的。
電影裡在一開頭瑞奇的自述裡提到了一句。
“我是個工作狂。”
而電影中,瑞奇的日常工作,也展現出這個氣質。
他勤奮,努力,從不遲到,加班加點,想着法子完成任務,甚至遇到困難還會主動出手幫助,連那個人高馬大的經理都稱贊他是個”好先生“。
但。
為什麼他都這樣努力了,生活仍舊那麼艱難?
為什麼盡心盡力得對待遇到的每一個人,到頭來自己還總是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觀衆有太多的疑問,Sir也有滿腔的憤怒。
電影的後半段,故事開始更加刺痛。
好好先生的瑞奇,在送快遞時,開始對無理的顧客惡語相向。
大兒子從不聽話逃課,到偷東西差點進監獄留案底。瑞奇一開始說教,到最後終于忍不住動手。
性格越來越暴躁,脾氣也越來越壞。
而妻子,也在每次身心俱疲的護理結束後,為家庭的前路,在公交站情緒崩潰到哭泣。
逐步滑向深淵的爆發背後,是不甘與屈辱的日常。
甚至孩子,都充滿了對前路的困惑看不到希望。
如果讀書是為了背一身貸款去格子間做無聊工作的話。
那讀書又有什麼用?
一個溫暖家庭如何被生活攪碎的過程。
在紐卡斯爾的寒氣中,寫着“這就是英國”最真實的現實。
電影的最後,瑞奇遭到了劫匪,快遞被搶,掃描器被弄壞,自己被打傷,被迫去醫院。
結果接到了經理的電話。
因為你是加盟快遞員,被搶劫的快遞保險可以報銷。
但其中有兩本護照報不了,需要你自己承擔,每本250 ,共500。
瑞奇想罵人。
接着,是你明天沒找到代班,必須扣200。
最後,經理說,掃描器被弄壞,按規定必須賠1000,可以分期。
隻有窮人才知道錢真正的味道——
錢是肉疼。
錢是要命。
但,問題真的隻在于經理這個“資本家的打手”麼?
他也有本難念的經:
我承受所有的惡語相向,但隻有這樣,才能把這個快遞站做成全英國最佳,才能有機會承接大公司的快遞業務,才能給大家争取到(賺錢)機會。
隻有更嚴格的制度,才能攬到客戶,也才能保障快遞員的生計。
誰又能說他有錯?
這就是《對不起》最刺骨的地方。
唯效率是從的經理沒有錯,拼命賺錢的瑞奇沒有錯,青春期的孩子也沒有錯。
但世界不是公正的法官。
它連那些善良勤勞的人也會懲罰。
但你卻說不出,這個世界哪裡錯了。
編劇保羅·拉弗蒂在采訪中大膽地談論這部電影的主題:
努力就能成功是最大的謊言。
應該質疑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而不是個人的努力程度。
從小到大,所有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告訴我們,隻要你足夠努力,就能成功。
以至于我們長大,進入好學校,工作在格子間,西裝革履每天朝九晚五的時候。
總是把那些露宿街頭,為生活打拼的人們,輕松貼上各種标簽。
他上學時候不夠勤奮吧。
他工作時候不夠努力吧。
他一定是好吃懶做吧。
他可能,天賦不夠吧。
……
很多人不願相信:
在很多被忽視的社會邊緣,有很多人即便想活着,都已經拼盡全力。
而赢家帶着偏見和有色眼鏡,去給弱者的悲慘境遇挑刺找原因。
Sir也想象不到還有比這個更加無恥、無禮、無腦的行為了。
但可怕的是,這就是當下每個人都可能存在過的真實心态。
有一部綜藝Sir曾經推薦過。
《窮富翁大作戰》。
一群生活優渥的富翁們,充滿了對窮人生活的偏見。
然而,當把這群富翁送去體驗過窮人的生活之後,一個個才真的有所體會。
很多窮人之所以窮,并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是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努力的定義本身就存在了階級差距。
這也是肯·洛奇,一直在給觀衆們展現出的價值觀。
關注底層人民,關注邊緣人群,終其一生為勞工階層搖旗呐喊的必要性。
但。
放在《對不起》裡,電影的表達和批判還不止于此。
注意瑞奇夫妻的職業——
加盟快遞員,自雇的護理員。
換個說法,就是有一定技能的自由職業者,也就是國内互聯網輿論中曾吹捧的SOHO一族。
在大衆眼中,他們不用坐班,在家工作,時間靈活,獨立自由,簡直是年輕人的夢想。
而他們和企業雇主通過互聯網雙向選擇,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了一種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創造人類勞資關系曆史的奇迹。
但是,這種經濟模式其實早就有了定義——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據BBC報道,全英國零工經濟下的自由職業者已經有了500萬人。而阿裡研究院推測中國在2036年,這類屬于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可能達到4億人。
看起來無比美好?
但,有一個詞Sir一定要說。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現代資本主義下的勞資關系,是經曆了長達兩百年的鬥争與妥協達成。
當你選擇打破傳統勞資關系束縛的同時。
你打破的,其實也包括勞動法賦予你的權益,八小時工作制,最低薪資,養老金,節假日,以及産假……
△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罷工,争取8小時工作制,國際勞動節的由來
在直接暴露于市場需求的自我雇傭,往往形成一種更加隐蔽、更加殘酷的剝削。
即使沒有直接的上司,沒有可見的依附關系。
就像電影中瑞奇夫婦的經曆。
為了保住工作,隻能不斷投入時間精力。
甚至,在家吃飯,一個電話,就必須上崗。
再大的天災人禍,隻要沒死,就按時上班。
因為工作不是工作,錢也不是錢。
而是明天的命。
看《對不起》時,Sir想起了去年的一則新聞。
8月23号下午,江西南昌。
一個紅衣女子顫顫巍巍地追着公交車。
結果摔倒在地,兩次。
幸虧公交車司機及時發現,停車把她接上。
為什麼不等下一趟?
要趕着上班。
摔成這樣還能上班嗎?
能!
這個回答,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
這位女子在工廠上夜班,剛剛因為身體不适,在醫院打完吊針。
而拖着病體顫顫巍巍地趕車去上班,隻不過為了300塊錢的全勤獎。
在輿論和視野關注不到的底層,即使在2019年,即使人均GDP已經成功過萬的當下,為了生活,有的人還是在拼命。
他們值得一個鏡頭,一次注視。
這就是英國導演肯·洛奇數十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遠隔重洋,照樣刺痛了我們。
就像電影的最後,帶着傷的瑞奇,忽視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地開車去工作。
仿佛一個慷慨赴死的戰士。
但這一回。
戰士死了。
可是沒人為他哀悼。
好像,擊垮他的對手并不龐大一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