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跑全馬,在2017年的深馬,其他時間,都是半馬為主,初次跑沒有什麼經驗,關鍵月跑量不夠,大概150公裡左右,平常最長距離不過是半馬,以及舟車勞頓的艱辛,陌生環境,輾轉反側,沒有休息好!起跑的時候,人也比較興奮,跟着大部隊往前領,前5公裡因速度偏快,導緻乳酸堆積而酸爽,10公裡之後,身體慢慢跑開,即便微微提速,也不覺得吃力,但是過了半馬之後,人的體力明顯下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補給,因為半馬補水就夠了!無需能量膠、鹽丸之類;可是到了全馬,不及時補充能量,注定夠嗆!體内電解質一旦失衡,不僅跑不動,到了天氣偏熱的季節,會暈倒了!尤其後半程,你的節奏平穩,心率适中,但是跑起來乏力、頭暈,這個時候,就要清晰地意識到補充電解質飲料,或者鹽丸,必要的時候,要降溫消暑。補給的原則,提前補,适量補,像我們初次比賽,基本上渴了、餓了,才會去補給,但是水滲透到肌肉層,需要過程,不是你立馬補給,立馬見效。正常的情況下,補給要看個人消耗,偏大的話,每站補少量補給,15公裡、25公裡、35公裡補根能量膠,30公裡補顆鹽丸,也可以用電解質飲料替代(有顔色、有味道的飲料),不補給注定是不靠譜的。
長距離拉得不夠,或者月跑量不夠,或者速度過快,或者補給不到位,或者休息不夠……到了30公裡以後,就要還債了!輕則掉速嚴重還能慢搖,重則“崩”隻能走馬觀花。我第一次跑全馬,到了30公裡,腿部不聽使喚,有點抽筋,趕緊刹車,停靠在路邊,先自己拉伸一陣,不頂用,整條腿硬邦邦的,灌了鉛一樣,果斷找醫護,幫忙緩解,短暫的休整,喘了口氣,很受用,于是又一個人慢慢搖。崩了!首先是身體的疲勞,其次是身心的折磨,總感覺自己在花錢受罪,如此自怨自艾!不管怎樣,還得咬牙堅持,不能放棄,深呼吸,放松,接着放松……邊跑邊走的節奏,看見補給點,以此吃吃喝喝,尋找慰籍,志願者也很熱情,囑咐我們悠着點兒,慢點跑,多補充能量,有勁兒,再起跑……但我骨子裡很要強,能跑絕不走的那種,慢搖也要熬到終點,不然對不住熱情似火的觀衆呢!跑跑停停累,速度再慢,也要維持好節奏,放棄不難,但堅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一次跑完全馬,結果無關緊要,享受過程,痛并快樂着就好。脫下鞋子,腳掌心一個大血泡,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有點殘,不消說,頭次參賽,有點慘不忍睹了!但很奇怪,跑完還想跑,覺得第一次啃下全馬,特别“回味無窮”,頗有成就感,正如隊友所言:越虐越愛,跑馬是真愛!即便躺在沙發上,足足歇了一周,滿腦子都在考慮,下一場,在哪裡?……将所有的疲勞與疼痛抛諸腦後,那時候對于跑馬,是盲目的,是狂熱,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那隻是一種經曆,每一塊獎牌代表着一段旅程,讓人感到充實而快樂,并不是成績多麼好,而是面對困境,諸如抽筋、岔氣、嘔吐……的時候,沒有放棄,依然在堅持,讓自己平安抵達終點,并開心回家。我覺得跑馬就這樣,簡簡單單,快快樂樂,不要對結果對魔怔,享受沿途的風景,足矣!
第一次跑完全馬,就會明白:
1、半馬跟全馬完全是兩碼事,絕不是2個半馬=一個全馬,30公裡以後,崩在路上的一大波,所以要心懷敬畏之心,理性參賽。
2、跑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跑量打底,以及适當長距離,請慎重跑全馬。
3、熱身拉伸要充分到位,補給更要到位。
4、力量訓練要跟上,這是預防傷病的前提。
5、勻速巡航才是馬拉松之魂!
6、跑後注重恢複,多拉伸,保證睡眠,補充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
7、多訓練,多積累,比賽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