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在濟南街頭的井蓋旁,時常會看到這樣三個人:一人打手電,一人用鐵鍬掀起井蓋,一人拿着1.5米長的鐵棍“聽診器”,俯身側耳聽着地面下的聲音。他們就是自來水管線“醫生”——檢漏工。他們在用耳朵仔細辨别哪裡的管線出現跑冒滴漏。
三人一個班組,用聽漏儀劃定漏點大緻範圍,聽漏杆準确定位,邊走邊聽,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一晚上也要走十幾公裡。
作為單位的老員工,耿曉松肩上也擔負着帶年輕人的責任。
深夜,耿曉松(左)和同事夜間巡檢。
疫情期間,耿曉松不定時地對聽漏杆消毒。
夜間巡檢出發前,耿曉松都要和同事把設備仔細檢查一遍。
連續忙了一個通宵,清晨6點半,耿曉松在家附近買了包子帶回家給早起上班的妻子。
拿着巨型“聽診器”的人叫耿曉松,做檢漏工已經6年了。聽漏都是在夜間。白天馬路上車多,各種雜音幹擾;二是深夜用水量減少,管道水壓變大,管道如有破損,漏水會更厲害,聽得也更精準。
時間練就了耿曉松的耳朵。掀井蓋、探聽、再蓋上井蓋,重複着同樣的動作,耿曉松和同事徒步要走十幾公裡,檢查超過40個閘井。
一名經驗豐富的聽漏工,每次能精準把脈到管線的漏洞,分辨管線裡漏水、過水、用水、泵水等各種各樣的聲音。不同材質、不同粗細的管道,漏水的聲音也不同,比如金屬管道有漏點,聲音在管道内傳播距離長,聽着是比較清脆的“呲呲”聲,鋼管最明顯,鐵管其次;非金屬管道,如水泥管或PE管,聲音在管道内傳播距離短,聽着是比較悶的“呼噜呼噜”聲。
耿曉松所在的檢漏中心,負責的濟南市地下管網有3500多公裡長,除了雨雪天外都要在路面檢漏。作為一線基層單位,讓這支由21人組成的檢漏隊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
2019年全年至2020年3月,檢漏中心已完成檢漏工單3826件,漏水定點1442處,保守估計節水不低于1000萬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王鑫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