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之鄉,山川秀美,
古往今來,人文荟萃,
這片土地上,曾留下無數美麗的詩篇。
今日的堯鄉,在世人眼中,又是怎樣的模樣?
是朝夕相伴者眼中的詩意家園,
是偶然駐足者心中的一阙憶江南,
是遠行遊子心底永遠的牽挂……
縣融媒體中心、縣作家協會
聯袂推出《東至故事》之《話說東至》,
我們将用文字描繪家鄉風景,品味古老傳說,回憶流逝歲月,記錄遙遠鄉愁,展望更為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出第四十一期《堯鄉組詩(二)》。
堯鄉組詩(二)
紅葉村
壹
紅瓦屋,荷葉塘
什麼才是我們熟悉又習慣的鄉村風景
這家的枇杷,那家的桃
都似兒時心頭好,舊相知。
貳
等待收割機的是毗鄰的小麥和菜籽
白鹭不是歸來者
水田閃着亮光
播種過幾代人的夢想。(從聯産承包到土地流轉合作。)四海無閑田
隻願勤勞的人不被辜負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稻蝦,藕蝦連作得到更好的收獲。
叁
長河組,沿河組
橋東組,橋西組
丁字溝組,倒瀝溝組
渠東組,排灌組
順風嘴組,冰蝕組
外壩組,壩中組
埂頭組,中路組,邊寨組
荷葉塘組,菱花組,紅瓦屋組
數一數十八個村民組,讀一讀便知這裡
溝渠交錯,河道縱橫
處處綠水良田。
沒有一個用古老的姓氏命名,來到
七裡湖區的都是移民。
肆
哪裡的水土不養人
哪裡的青山不埋骨
湖北的,浙江的;壯族的,彜族的……
闖蕩而至的人,遠嫁而來的人
種藕,種瓜,種稻,養魚,養蝦……
田埂上野花風中閃爍
白鹭癡迷它倒影裡的澤國。
城裡的人,返鄉的人,異鄉的人
都是懷揣夢想的人
伍
紅,我看見紅瓦屋上有一片紅
小龍蝦交易日裡有一派紅
村後備幹部,年輕的臉頰上有一抹紅
皮膚黝黑,雙手粗糙的老村支書
心中有一種紅。
葉,我喜歡荷葉塘的荷葉
“菊江牌”優質有機稻的稻葉
麒麟西瓜地裡
覆蓋着渾圓西瓜的藤蔓上的綠葉
還有農家樂庭院裡的綠植上
生機盎然的新葉。
美好的事物,都有源頭。
美好的生活,全是盼頭。
作者簡介:方楠,幼兒園教師,詩作見于《詩刊》《詩歌月刊》《星星詩刊》等。在全國詩賽中偶有獲獎。
在紅葉村,看小田并大田
(三首)
01
放田水
水瓶粗的管子
一直自溝渠忙着給田裡
稻、蝦、藕上水
三五隻白鹭
像與田間的人、荷葉聊天
一晃小滿了
02
收菜籽
變戲法樣的
收割機邊把菜籽揣到兜裡
邊碎了稭稈
也還有在門口
舉了梿枷打了一遍,又一遍
像打着從前
看着,竟像電影回放
03
一個叫鄭清華的人
駐村工作隊長叫他說說
稻蝦共養的竅門
他說:這個不是一下講得清
村黨建指導員提醒講重點
他一激靈
“今年雖是疫情,還搞到錢,是真的”
當采風的人再問
他說他是徒弟
和湖北來承包的、跟他田挨田的是兄弟
他兄弟有門道,逆行,幫銷……
一肩挑的村主任看着笑
他又一激靈
不光會種養,更得懂市場
說着認了真
現在種稻也不賣稻
直接加工優質米,12塊錢1斤
關鍵是村兩委真把我們當人
村裡要有人
作者簡介:洪德勝,網名江南山民,安徽省作協會員,詩作偶見《詩歌月刊》《現代禅詩探索叢刊》及各類文學網絡平台。出版詩集《丘陵之上》。
在紅葉村,我想成為一株稻
和吉祥的事物在一起
白鹭飛
陌上,栀子花開
一生的飲用水都來自
高高的雲朵
米粒清白,不藏一絲絲暗物質
你看,魚戲蝦遊
我亦成為了吉祥中的一部分
在紅葉村,萬畝稻禾正泛黃
樸素的氣息動人
那一刻,我想涉水,站列其中
接受陽光的祝福,将一束花
慢轉成沉沉的穗
(注,紅葉村,稻蝦共養基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真正做到原生态的耕作。)
紅葉村,辛棄疾來了
遊罷,老夫子聊發少年狂,揮毫填就一阕新詞
先填遠山鹭影,水滿田疇
再填壟上驚見一怪鴉
蓬頭稚子哂笑吾:知否?知否?應是無人機飛
填菱歌唱晚,稻花香
老妪樂跳廣場舞,驚鵲
再填尋文化長廊,路轉農機大院忽見
一曲新詞三百杯,這一晚
詞人醉卧荷塘邊
聽取蛙聲一片,哦
舊時茅店,已是遙遠的記憶了
觀農機大院
好一座現代化的牲口大棚
張家從這裡牽走拖拉機
李家喚出無人機
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被衆人攆着
下了田,多好啊
楊樹林下,老牛自在
小犢子無賴
依舊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依舊是二十四節氣
農人的身影,已不再定格于稼穑之間
那支鋤禾的歌謠,也早已
變更了節奏
作者簡介:青青河邊草,女,東至一小學教師,喜歡文字,業餘以讀詩、習詩為樂。
圖片來源:今日東至 東流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