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行天下之五常市
水稻,原産于中國和印度,水稻的栽培曆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曆史上,我國北方以玉米、小麥為主要農作物,而東北地區并未種植水稻。吉林大學曆史系教授研究考證,東北地區種植水稻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最初由朝鮮移民試驗着開發出了水田,并開始水稻的種植。
五常市,哈爾濱下轄的縣級市,東靠張廣才嶺,西、北接連松嫩平原,西北部屬平原地帶,擁有拉林河、阿什河兩大水系,河網密布。全域一級支流15條,二級支流14條,三級支流274條,河流總長度約2240公裡,河網密度為0.3公裡/平方公裡。五常市是黑龍江省黑土地面積最大的縣市,黑土層平均厚度高達2米,土中含有機物高達10%以上。天時地利人和促使五常大米成為五常市的城市名片。
五常市已有百年優質水稻種植曆史。在當地民間依舊流傳着關于慈禧太後的一段對于“五常大米“的評價“非此米不能進食”。根據吉林大學曆史系教授的研究,1888年前後,五常市沙河子鄉出現了水田,1895年左右朝鮮農民從舒蘭縣遷入五常市沙河子鄉小孤山一帶墾地種植水稻。
近年來,五常市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該市在黑龍江省内縣域經濟發展排名中名列前茅,是哈爾濱管轄的縣域經濟龍頭縣市。全市圍繞五常大米這一品牌優勢重點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像衆多其他東北縣域一樣,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圍繞減玉米、擴水稻,增大豆,穩經濟作物的工作思想,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增加農民收入。2019年五常市糧食總産量突破40億斤,居黑龍江省縣市前列。為提升五常大米品牌的世界知名度,當地政府還編制了《五常大米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規劃引領大米産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五常市因五常大米名譽全國,但也應當清醒的認識到五常大米給當地經濟社會帶來的發展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當地政府圍繞着五常大米制定了一系列的産業引導政策與規劃,依舊存在部分五常大米企業年年經營困難,五常農戶種植的稻米賣不出高價,甚至出現賣米難問題。當地政府應當放低身段,深入實際,從育種、種植、收購、加工到銷售各個環節做好引導與監督。面對五常大米的造假問題,也是困擾當地政府的一大難題。五常大米也曾一度因為造假猖狂,品牌受到嚴重影響。政府對于稻農、加工企業應當一同面對造假難題,政府除了組建國有生産銷售的“五常大米集團”外,還應當引導當地民營生産加工廠商積極通過行業協會、新技術、新渠道做好溯源工作。可以适時引入區塊鍊技術進行溯源追蹤,通過區塊鍊技術來實施規範産地證明商标使用權,做好五常大米品牌宣傳,讓消費者能夠正确的認識并購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應當繼續做足“五常大米”這一文章,以此帶動招商引資,優化城鄉規劃,提升縣域經濟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