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堂美育課,本期主題“花中君子——菊”。深秋時節,百花凋零,萬木蕭瑟,唯有菊花在秋風中傲然怒放、淩霜盛開,為荒蕪的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這種品質被古人賦予了一種人格力量,菊也因此成為品性高潔的君子象征,與梅、蘭、竹一起被譽為花中“四君子”。
菊花
花中君子——菊
喜歡讀唐詩的小朋友,一定讀過大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吧。你還記得“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句嗎?它不禁讓人聯想到在重陽佳節,詩人應邀到一位鄉間老朋友家做客。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中,大家閑話家常、觀賞菊花、暢飲菊花酒。
菊花
菊花是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植物。深秋時節,百花凋零,萬木蕭瑟,唯有菊花在秋風中傲然怒放、淩霜盛開,為荒蕪的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這種品質被古人賦予了一種人格力量,菊也因此成為品性高潔的君子象征,與梅、蘭、竹一起被譽為花中“四君子”。
從愛菊花,到贊美菊花,再到喜愛、贊美品德像菊花一樣的人,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今,菊花作為“花中君子”所引發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成了中國延續千年的文化傳承。
菊花
早在戰國時期,菊花在屈原的筆下就有了人文精神,成為美好人格的象征:“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與其他香草一樣,成為屈原表明自己高尚品質的象征。菊花因此被賦予了剛正不阿、堅持操守、不趨炎附勢的君子品格,這種品格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畢生追求的人文精神。
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百花之中獨愛菊,不僅寫過“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更留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他筆下的菊成了詩人的自喻,也是詩人品格的象征。他歸隐田園,有着不慕名利、志存高遠的品格,因而被世人稱為“靖節先生”。也正因陶淵明對菊的鐘愛和贊美,菊花便與隐士結了緣,也有了後世周敦頤那句“菊,花之隐逸者也”。
清 虛谷 菊花圖
陳洪绶也從陶淵明歸隐田園的故事中得到靈感,創作了一幅《玩菊圖》,用來贊美這種隐逸的精神。圖中人物坐在古樹根上,懷抱竹杖,神态淡然地賞着瓶中菊花。人物衣褶細若遊絲、用色清雅,讓人觀畫後可聯想到陶淵明賞菊時的淡泊與自得。
明 陳洪绶 玩菊圖
鄭思肖也喜愛菊花,曾寫過一首《畫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前兩句的主要意思是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淩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争奇鬥豔。接着又寫百花已經凋零,隻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裡的“趣”,既指菊花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詩人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後兩句詩講的是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雲“枝頭抱香死”。“北風”在文學家的筆下代表着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詩句用隐喻手法,是說甯可為堅持氣節而死,也不願屈服于元朝統治集團,表現了“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表明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
明 沈周 菊花文禽圖(局部)
古人不僅為菊花留下贊美的詩詞,而且通過畫菊來寄托自己的情感。
徐渭擅長用大寫意手法來畫菊,在《菊竹圖》中以淋漓酣暢的筆墨畫了菊花和竹子。徐渭用筆豪放,縱橫揮灑,筆墨、線條、氣韻組合成交響樂一般波瀾起伏的宏大樂章,其中的菊花像是信筆寫出,仿佛是徐渭自身經曆的寫照。
明 徐渭 菊竹圖
朱耷繼承了這種畫法,筆下的菊花甚至變得更顯破敗,就像他眼中的山河。在一首題畫詩中,朱耷寫道:“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不能直抒胸臆,他便将内心的孤寂痛苦寄托在殘菊敗荷這些讓世人難解的創作題材之中。
清 朱耷 菊石圖
近現代畫家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也喜歡創作菊花題材的作品。在他們的筆下,菊花呈現出多種風貌,或嬌豔,或雅緻,或冷峻野逸,或清高正氣,有的用勾勒線條、層層渲染來展現菊花的清麗淡雅,有的用酣暢筆墨來表現菊花的淩霜飄逸,好像超然世外的隐士,又似恬然自處的君子。
清 吳昌碩 牆根菊花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愛上菊花了呢?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除了關注精細入微的技法外,也要試着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寄托。等到秋高氣爽的時節,很多地方都會舉辦大規模的菊花展覽,有賞菊、詠菊等豐富的活動,到時候記得和小夥伴一起去觀賞吧。
現代 齊白石 菊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