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午醜未的來曆

子午醜未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4:59:21

從五行的數字化認識,進步到數字相對性的傾傾之反認識過程,一端四午反映的根本問題,就是相對性的四象性(相對、相反、相變、相通)與對稱性,在大小、形狀和排列組合上,具有一一對應關系形成的認識範疇上的差别。

因此,在中西方科學理念中,有兩個認識理念的形成則大不相同:一是相對與絕對的概念範疇;二是對稱與非對稱的認識方法與結果。

相對絕對的中西方認識差别是:

西方科學對相對的認識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特殊的),

對絕對的認識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無限的、普遍的)。

因此,相對性與絕對性之間,就形成了(有條件與無條件、暫時與永恒、有限與無限、特殊與普遍)的四種屬性關聯關系的矛盾對立性。并且,這種對立性是無法兼容的。即:

是有條件的就不是無條件、是暫時的就不是永恒、是有限的就不是無限、是特殊性的就不是普遍性。

所以,是相對性的就不是絕對性的,反之亦然。

那麼,西方科學又是如何來認識(相對與絕對之間的關聯關系)呢?

現代西方科學認為:人類對宇宙中的具體事物認識及其變化過程的認識,是(有條件的、有限的、暫時的、特殊的、相對的);

而整個宇宙的存在和發展則是(無條件的、無限的、永恒的、普遍的、絕對的)。因此,具體事物與整個宇宙的關聯關系就可以簡化為:無條件是有條件的無限疊加、無限是有限的無窮盡組合、暫時性的無窮積累就是永恒、特殊性的總和就是普遍性、相對性的全體集合就是普遍性。

這一理念,被(皮亞諾數學歸納法)表達成為整數 1生成法。使這種隻有一個條件疊加的結果可以演變成多條件,由多條件進入無條件;使有限數字的疊加結果可以變成無限;使暫時的疊加可以變成永恒;使特殊性的疊加可以變成普遍性;使相對認識可以變成絕對認識的轉化。

那麼,西方現代科學是通過什麼樣的邏輯推理來證明(相對與絕對關聯關系)的以下結論呢?

第一個未被邏輯推理證明得到的結論是:相對性之中包含着絕對性,絕對性存在于相對性之中,并通過無數相對表現出來。

從(有條件與無條件、有限與無限、暫時與永恒、特殊與普遍)的四個相對與絕對認識的内容來看:是相對則非絕對,是絕對則非相對。因此,任何一個相對都無法包含絕對,任何絕對也不可能存在于相對之中。這裡面的道理,就如同“是有非無”、“是短非長”、“是殊非普”、……等屬性相反内容一樣,需要有“一端四午”的認識方法把它們統一在一起。

但是,因為西方現代科學沒有“端午術”的認識方法。

所以,這種結果在西方科學理論體系中并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合理解釋與說明。更沒有“端午術”可以把它們二合而一。

第二個未被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是:

相對與絕對有多種表現:

①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

③時空的無限性是絕對的,時空的有限性是相對的;……。

顯然,這裡涉及到的内容至少有三個以上:運動與靜止關聯關系認識方面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時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運動與靜止的關聯關系研究屬于物理學研究的範疇;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研究屬于哲學的研究範疇;時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研究則屬于一切自然科學的根本方向性問題。從運動與靜止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研究來看,“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認識”,并不具有現代物理學公式的說明。因為,現代物理學中目前還沒有“無條件、無限性、永恒性、普遍性”等四種證據來證明運動是“絕對的”;同樣,也沒有證據證明靜止認識的産生具有“有條件、有限性、暫時性、特殊性”形成的邏輯體系。

那麼,沒有證據證明的絕對與相對結論是憑什麼作出的呢?

哲學,則變成了這種新理念産生的學科。

哲學觀點中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時空的無限性是絕對的,時空的有限性是相對的。”就變成了西方科學的思維理念。

但是,這種思維理念在數學中的時空有限與無限、有條件與無條件等絕對與相對的關聯關系的表達上,也無法證明“相對之中包含着絕對,絕對存在于相對之中,并通過無數相對表現出來”。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對絕對相對是如何認識的呢?

絕對”在中文中的解釋,除了哲學中的沒有任何條件,或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與“相對”的相對認識解釋之外,還有三種:

①最、極。表達再沒有能超過,或者不能超越的境界;②完全、一定。表達所有的、肯定的、不變化的因果。③唯一,或者不受其它條件影響。表達端午節的端正存在。

相對”在中文中的解釋,除了哲學中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特殊的“相對”與“絕對”的解釋之外,還有兩種解釋:①相比較而言。表達人類認識的不唯一性。并且,從不唯一性中得到最佳的判斷選擇,如或然率修正、單盲判斷法、形貌屬性判斷法等。②互相對應、配合。表示相得無間、相得益彰。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相對”與“絕對”之間的關系,就産生了一組不同的屬性關系。它包括(條件的唯一性與條件的不唯一性)、(極限性與非極限性)、(對與不對的肯定性與否定性)、(全息性與非全息性)、二合而一與一分為二、……等多種屬性的新關聯關系。

太極、陰陽、三焦、四象、五行、六氣、七階、八卦、九宮之學,就是演義這些新關聯關系體系形成的不同層面結構性的知識體系。中國古代數學就是研究這些關聯關系體系的學科。這就是中國古代數學與西方現代數學認識壁壘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傳統科學理論體系與西方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壁壘的根本原因。

但是,目前對相對絕對的認識,隻是局限在哲學領域。許多人從自己信仰的哲學理念與崇拜的主義思想中,得到了很多這方面的認識方法和理論觀點。但是,很少有人用數學與幾何的形與數的關聯關系,對相對與絕對的數理邏輯進行過說明或者論證。甚至可以說,哲學範疇的相對與絕對的關聯關系讨論,并沒有通過邏輯學嚴密的論證過它們的成立或者不成立。因為,除了一種思想或者一種觀點的被傳播與被公衆認可之外,邏輯學也同樣需要接受什麼是相對邏輯,什麼是絕對邏輯的一種分類考驗。更不用說用更高一個層面上的數理與幾何來表達形與數之間關聯關系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了。

對于時間與空間的絕對與相對的關聯關系認識,有以下陰陽生四象:絕對空間(無邊無界),絕對時間(無始無終),相對空間(有邊有界),相對時間(有始有終)。

四象可以繼續形成六氣的變化: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絕對空間與相對時間,絕對時間與相對空間,絕對時間與相對時間,相對時間與相對空間。

在數學的數與形的關聯關系學科中,西方數學的基礎理論,是建立在(三維儲空理論下的絕對空間理論)與(一維的絕對時間理論)分立的研究範圍之中。時間與空間之間,無法形成相對或者絕對的關聯關系表達形式。就是單純的形變化或者數變化,也處在一個必需用三維絕對空間坐标框架來用方程式作出表達的唯一認識途徑。

所以,西方數學的根,是建立在絕對時空觀分立認識條件之下的三維儲空坐标系基礎之上的。而愛因斯坦試圖實現從絕對走向相對的時空一體化表達夙願,顯然是無法通過在三維絕對儲空觀的坐标上再加入一個相對時間軸來實現的。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之後,無法擺脫“上帝擲骰子”困惑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上帝”的無法擺脫,并不是真正的有“上帝”的存在,而是無法突破唯量值觀的數學領域的絕對空間認識理論。

如何讓絕對時空觀走進相對時空觀,走進相對空間與相對時間的新結構系統?

從目前西方現代科學對屬性相對性的研究采用的是統計學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來看,西方數學對屬性相對性的表達是無能為力的。西方數學的絕對空間的三維儲空結構框架理論對屬性相對性的研究,存在着不可逾越和克服的認識障礙和阻力。

絕對與相對屬性相對相反的内容,需要有“一端四午”的認識方法把它們統一在一起,才能相通相變

但是,因為西方現代科學沒有“端午術”的認識方法。所以,對絕對相對的屬性關聯關系的認識,在西方科學理論體系中并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合理解釋與說明。更沒有“端午術”可以把它們二合而一。

因此,相對論的理論境界,不可能從絕對認識觀念所形成的基礎理論系統中直接過渡到相對認識觀念。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看懂,很少有人能真正地進入愛因斯坦的相對思維的根本原因。

愛因斯坦是世界上第一個走進中國古代數學認識領域中的外國科學家。他用相對論的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走進了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關系的一體化探索領域。

時間與空間關聯關系的探索,對于物質運動的根本屬性來講,在愛因斯坦相對論沒有産生之前,西方經典物理學把它看成是“蘋果必然要落”在地球上的絕對認識理論。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把它看成是“蘋果有落有不落”在地球上的相對認識理論。即,從原來的“蘋果必然的落在地上”的絕對認識,進入了“蘋果有落有不落”的相對認識。

那麼,蘋果在什麼條件下不落回地球呢?不落到地球上而飛向地球之外的運動還有其它什麼形式呢?

宇宙速度研究,獲得了三種結果。即,從地球表面發射宇宙飛行器時,在其入軌點處必須具有的初始速度最小值。

(1)環繞地球運行所必須的速度(約7.91千米/秒)稱為第一宇宙速度或圓形軌道速度;

(2)擺脫地球引力束縛而飛往行星際空間所需的速度(約11.186千米/秒)稱為第二宇宙速度或脫離速度;

(3)擺脫地球和太陽的引力最終飛出太陽系所需的速度(約16.659千米/秒)稱為第三宇宙速度。

這樣,通過宇宙速度的多樣性,就出現了一個時間與空間的關聯關系問題:

為什麼在不同的空間範疇中,物質運動需要不同的速度呢?

“距離等于速度與時間的乘積”的傳統算式,受到了思維邏輯上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不可理喻。

愛因斯坦在遇到相對性與絕對性思維邏輯關聯關系的難題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數學理論的基本框架體系。他設想,如果在三維坐标框架上,加一個表達時間變化關聯關系的軸。那麼,就可以把時空的結構關聯關系進行一體化的計算與解析了。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的知識就是以自己為圓心劃一個圓。當你知道的東西越多,這個圓圈就越大,不知道的東西也就越多;當你知道的東西越少,這個圓圈就越小,你不知道的東西也就越少;當你什麼也不知道的時候,你也就沒有什麼知道與不知道的了。

通過這一段話,愛因斯坦展示了一個(物質與精神二元論)無法說明的問題。我們可以稱其為已知與未知的關聯關系問題,也可以說是知識的有、無屬性關聯關系展示的形貌屬性數理邏輯。

愛因斯坦用一個圓的幾何原理,展示了人類知識的有無變化關聯關系。他給與我們的啟示是:①隻有在擺脫量值數學的靜止幾何觀與數學觀,走進相對論的認識領域,這種屬性思維的數學形式才能自然流暢地形成。②隻有進入相對論的認識領域,才能充分的用數學知識來描述有無屬性變化的相對性。因為愛因斯坦受(物質與精神二元論)的局限所束縛,雖然在認識思維領域可以流暢的用幾何原理表達出來,但是,卻無法把數學與幾何理論發展向相對論。所以,它隻能走向屬性與物質科學的邊緣,而不能徹底地走進形貌與屬性的數學相對認識領域。

在《易經》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曆史上,中國并沒有誕生象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而在外國近代科學史上,走進相對論屬性思維的,也隻有愛因斯坦一人。

因為,愛因斯坦在知識圓圈論中,用了中國古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有無屬性的陰陽三焦六氣關聯關系:(有中有無,無中有有,有中無無,無中無有,有中有有,無中無無)的六氣關聯關系。

用中國古代屬性數學的數理邏輯,可以把愛因斯坦的知識圓圈問題歸納為陰陽兩式:

1、有知中有不知。

2、無知中無不知。

這種陰陽觀,在中國曆史上,被分化為(儒法中庸、道法無為)兩種認識觀,分立于二學。數千年之後,居然由一個外國人将其二合而一,并成為世界範疇内廣為傳誦的名言。

那麼,愛因斯坦因何能從(量值相對認識)走進(屬性相對認識)的呢?

原因很簡單,他借助了一個大小可變化的圓,用(大小、多少、有無)三種屬性的變化,來對知識進行了重新認識。而且,這種認識正确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理念,即:有知有不知,無知無不知。

但是,由于西方數學對空間認識是三維的無限結構性(絕對的),而對時間認識則是一維的無始無終性(絕對的)。因此,把空間表達成三維數字量值空間相對容易,而把時間表達成一維時間則明顯無法表達它的無始無終性。因此,也就找不到時間的原點認識。所以,三維空間的“0”原點理論,與一維時間的無原點理論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無法把時間與空間組合成為一個一體性的框架,來進行數字量值化的最基礎數學理論研究的障礙。所以,愛因斯坦提出的把時空一體化進行數學标準框架來體系性表達的設想,曆時一百年也無法實現。

那麼,西方數學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為什麼無法進入相對論的時空一體化框架表達呢?其根源在哪裡呢?

可以通過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認識觀來解析一下。

西方數學的相對與絕對認識觀是:

1、相對指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特殊的;絕對指無條件的、永恒的、無限的、普遍的。

2、一切事物既包含相對方面,又包含絕對方面。

3 、宇宙中的具體事物及其變化過程是有條件的、有限的、相對的,而整個宇宙的存在和發展是無條件的、無限的、絕對的。

4、相對之中包含着絕對,絕對存在于相對之中,并通過無數相對表現出來。

5、相對與絕對有多種表現:①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③時空的無限性是絕對的,時空的有限性是相對的。

中國古數學對相對與絕對的認識觀是:

1、相對與絕對是一對相反的屬性。它們之間的屬性關聯關系是(相對、相反、相通、相變)。

2、一切事物都有相對性和絕對性兩個屬性。

3、宇宙中的具體事物的運動與變化,與整個宇宙的運動與變化都是即具有相對性又具有絕對性的關聯關系體系。

4、相對性可以轉化為絕對性,絕對性可以轉化為相對性,它們可以通過屬性關聯關系表現出來。

5、相對與絕對有兩個表現體系:

相對體系中:有相對有不相對,無相對無不相對;

絕對體系中:有絕對有不絕對,無絕對無不絕對。

兩個體系可以繼續形成四象,六氣,八卦的相對屬性變化體系。

相對與絕對的辯證關聯關系,在(量值認識範疇)與(屬性認識範疇)是不相同的。

歸納起來,就是量值與屬性的是與非的認識問題。即:是量值認識,就必需找到與屬性認識的渠道;是屬性認識,就要給出量值認識的解釋方法。不然,二者之間,就會形成認識上的壁壘,就會形成中西方文化傳播融合的隔閡。

遺憾的是,愛因斯坦雖然發現了相對論,但是,并沒有能徹底的走進屬性數學的認識領域。就是因為他沒有找到數學可以通達時空一體化表達的框架,就是沒有擺脫數學量值觀的束縛,從而走進屬性數學的幾何觀和數理觀。

中國古代數學,雖然在鐘鼎文化時代之前,就已經建立建全了相對與絕對的認識觀與方法論。但是,由于商周文化斷檔,中國古代數學的數理表達方法與邏輯隻留下了具體的成果,而遺失了數學的形貌屬性的數理邏輯一體化表達框架。

所以,現代西方科學要走進時空一體化的相對認識領域,還要有一個從唯量值觀到屬性觀的數學持續開拓過程。而中國傳統學科(如中醫學)要想進入數學的量值化計算,也必需要有一個重整體系而後生的追根朔源的挖掘過程。

相對論的産生,是在現代物理學的研究進入西方數學無法用标準化的絕對認識論繼續認識世界、宇宙、自然之後,導緻“蘋果落地”的絕對理論,變成了“蘋果有落有不落”的新認識。在這種新認識的啟迪下,人類打破了生存空間的認識極限,開始走出了地球,飛進了太空。

人類認識的進步,從“蘋果有落有不落”的認識,升華到“火箭無落無不落”的認識,則是又一個新的探索層面。當人類把火箭當成可以不落到地球上的“蘋果”來研究的時候則會發現,這個巨大的“蘋果”的發射過程,仍然是一個“有落有不落”的相對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稱其為“有不落而有落”過程。能飛出地球的那一部分“蘋果”,則隻能是發射整體的數分之一。而飛出地球的部分,隻産生在不能飛出地球仍然要落回地面的部分的相對關聯關系的屬性變化之中。其中,飛出地球的部分,盡管不會再回到地球上來了。但是,它也必然要經曆一個“無落無不落”的最終屬性變化過程,進入墜落在其它星球的必然。

屬性相對論與屬性絕對論,是人類需要(自厝異同)的兩個知識體系。中國的古代數學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應用學科,在這方面的認識是卓越的、完整的、體系的。而人類的知識,具有(生物遺傳基因、語言交流基因、文字文化基因)三大傳播要素。因此,這也正是為什麼在航天科學的研究事業中,中國人種的科學家居世界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中國遠古數學理論的屬性化,是在陰陽相對性與陰陽絕對性的辯證認識環境下産生的。所以,它對絕對與相對的認識,與西方哲學對絕對與相對的認識也是不相同的。

西方哲學關于相對與絕對的關聯關系認識,都是産生在應用其它屬性關聯關系的一種分類解釋。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說成是一種以屬性解釋屬性的方法。也可以稱為形意法。

在古代的中國,使用形意方法來認識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問題時候,就需要借助于(向、相、象)的形貌屬性論述系統。即,把比較複雜的屬性,分解為(屬向、屬相、屬象)的幾何形貌來分别認識。因為,隻有通過(向、相、象)的幾何性與它們之間的數理關聯關系性,才可以把許多非量值屬性,或者量值表達比較困難的屬性,通過(向、相、象)的屬性幾何關聯關系,重新進行數理化認識。因此,量值化表達進入屬性幾何化表達之後,仍然可以再回歸到一個屬性幾何的數理化表達的新過程。中國古人把這一個重新回歸的過程,稱為“一生二,二生三”形理再數理認識過程。

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的屬性邏輯體系與西方形式邏輯體系之間,有着本質的不同。因為,西方形式邏輯體系有着相對與絕對的内容,即與其哲學一樣,也是由暫時與永恒、有限與無限、無條件與有條件、特殊與普遍的具體相反屬性分類産生的兩個不同的認識論。兩種分類認識“分而不能合,水火不相容”。中國古代屬性邏輯體系,隻具體的存在兩個不同的邏輯體系,一個是(直觀邏輯體系),一個是(不直邏輯體系)。兩個邏輯體系“分而能合,合而能分”。

顯然,西方形式邏輯是通過具體的簡單的屬性有無來進行劃分的,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屬性分類來分别進行相對相反的認識與推理的。

如西方數學中的絕對值認識,可以通過實數a的絕對值記作|a|。它是指:當a≥0時,|a|=a;當a<0時,|a|=-a。在數軸上,表示與a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複數用z=a bi表示。其中,a和b是實數,i是虛數單位(即-1開根)。 将複數的實部與虛部的平方和的正的平方根的值稱為該複數的模,記作∣z∣。複數的絕對值|z|=√a2 b2。在複數平面上,它表示點z(a,b)到原點的距離。

在西方經典物理學的相對運動概念中,是指同時采用包括地面在内的幾個參照系時,物體相對于非地面參照系的運動。如把行駛着的車廂中的人相對于地面的運動叫做絕對運動,把人相對于車廂的運動叫做相對運動。顯然,這裡的相對運動,是一種變象的靜止。也就是說,相對與絕對的表達方式,仍然可以通過具體的屬性來作出表達。

但是,中國的古代屬性邏輯體系,則是通過(直觀與不直觀)兩個具體的體系來區分的。(直觀與不直觀)兩個具體的體系,有着明顯的屬性關聯關系的差異性。(直觀邏輯)與(不直觀邏輯),同時都是在表達相同兩個或者數個屬性關聯關系的存在形式。但是,它們的存在邏輯則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關聯關系體系。

(屬性邏輯體系)與(形式邏輯體系)

中國古代數學的五行理論,是在表達五個不同(分)的邏輯結構體系。即:直觀體系、不直觀體系;存在體系、思維體系、判斷體系。

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六合體系,則是:直觀邏輯、不直觀邏輯;直觀思維邏輯、不直觀思維邏輯;直觀判斷邏輯、不直觀判斷邏輯體系。

如果把(直觀體系)與(不直觀體系)定義為橫,

把(存在體系、思維體系、判斷體系)定義為豎。

則可以看到每一個邏輯,都是橫豎兩個體系交叉的産物。六個橫豎的交叉,是由二橫三豎分别組合而成。這種兩橫行,三豎行構成六橫豎的獨立邏輯體系形式,古人稱為五行、六合。見下表:

子午醜未的來曆(一端四午的相對性與絕對性)1

兩橫行與三豎行

屬性邏輯體系,是由五個不同的邏輯結構體系構成的一個六邏輯合一體系。

屬性(向、相、象)的三維結構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構成的一象結構。(上下、東西、南北),它是大自然中的定式,是一種直觀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後),它是人類思維形成的一種定式,也是一種直觀存在。但是,這種直觀存在,是以人的意識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說,人還活着,這種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已經消失了,那麼,這種直觀的存在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對于(上下、東西、南北)而言,這個系統是一個(思維邏輯的存在)。判斷自己的前後左右,究竟是與東南西北那個方向相互對應,則是我們通常說的(判斷邏輯應用)了。直觀如橫豎,不直觀如撇捺。橫豎之交是直觀體系,

撇捺之交是不直觀體系。兩個體系之間存在四象:1、單元四象:橫、豎、撇、捺。2、陰陽四象:橫撇、豎撇、橫捺、豎捺。3、三焦四象:橫豎撇、橫豎捺、撇捺橫、撇捺豎。4、四象陰陽:橫豎橫豎、橫豎撇捺、撇捺橫豎、撇捺撇捺。

那麼,(直觀體系)與(不直觀體系)之間,有什麼區别呢?

顯然,(直觀體系)是大自然的存在。(不直觀體系)則是人類意識領域中的存在。自然存在具有存在的不變化性,

即大地的(東、南、西、北)是固定的,

天空中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是定的。意識存在則具有存在的可變化性,即動。在此基礎上,可以在一個定動認識層面上來研究自然與意識。自然如鼎,穩定有序;意識如流,變化運動。即(主觀動,被觀定)的新的直觀邏輯。由于新的直觀邏輯産生的原因,同樣又會産生一個新的不直觀邏輯:即(主觀定,被觀動)。新産生的直觀、不直觀兩個新的邏輯内容二合而一,又産生了新的直觀與不直觀的邏輯體系。也就是說,(直觀邏輯)與(不直觀邏輯)的體系結構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随着屬性研究對象的不同,在不斷的更新與變化。

雖然屬性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兩橫三豎的五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所産生的六合結構,是不變的。也就是說,變化的僅僅是具體的屬性内容,不變的是結構的框架。

西方數學的三維坐标系,與中國的屬性數學框架有其相同的結構性。但是,三維坐标系的數學結構性,在構建之初,并沒有給出詳盡的邏輯結構表達。也就是說,它隻是在系統公理論下,依據幾何形式邏輯設計出來的一個數字表達系統。

從屬性體系邏輯來認識這個形式邏輯的數字表達系統,它的科學性在于它與空間結構的最初始内容相同。就是空間的三維結構性與屬性的三級疊代理論的象論同出一轍。而且具有六個方向上的定量表述能力,與屬性三級疊代結構産生的(上下、東西、南北)屬性是一緻的。也就是說,它與屬性的橫豎結構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它們之間的屬性共性則是一緻的。但是,它在對另外一個(不直觀邏輯)屬性結構的表達上,則欠缺系統的對應性、直觀性、全方位的全息對應性。也就是說,它是(孤立的,絕對的),沒有相對的變化性。對于随機事物的研究,隻能通過方程表達在一個方向上變化的連續性與規律性。而不可能在兩個方向上描述同時變化與随機變化關聯關系。

依據屬性邏輯體系來看這個框架,

隻能稱得上是一個直觀的靜态邏輯表達框架。

隻能作為直觀存在的形象描述,即方程式表達的形結構與表達一種靜态量值分析的思維邏輯框架。

而不能對(不直觀存在)與(不直觀思維)進行表達。

更不能應用于(直觀判斷)與(不直觀判斷)。

也就是說,西方數學的三維數學坐标系,就欠缺屬性數理對屬性相對邏輯的确定性表達與基礎邏輯的論證。所以,它對随機與離散問題的解決,表現出了更多的無能為力。所以,在這個框架的規範下,數學理論隻能沿着公理化的道路向前進。而公理則完全決定于這個沒有經過嚴格的邏輯體系确定的三維坐标框架。所以,西方數學的方程理論,無法擺脫它對框架的依賴性。

相對中國古數學的結構框架而言,它隻能體系之間的橫豎結構性。即直觀體系中的三個橫豎邏輯,經過屬性三疊代之後,恰恰就是三維坐标的結構原形。隻不過,中國古數學用來表達(上下、東西、南北)六個不同的方向。而(上下與東西),(上下與南北),(東西與南北)三個橫豎交叉的相結構,正是西方數學三維數字坐标中的XY平面、XZ平面、YZ平面。相對直觀屬性的(上下、東西、南北)體系而言,它存在一個對之相對的動态變化體系(上下、左右、前後)。西方數學坐标則沒有這個相對的變化與運動體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達象的運動。

這種框架對相對性表達能力的欠缺,導緻它無法進入數學的屬性與随機性、離散性的研究。

所以,這部分内容隻能分離出來,分門别類地建立新的學科。

中國古數學則不同,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屬性邏輯框架上進行表達與分析。因為,它不僅有一個三維結構坐标框架,而且把三維結構坐标框架一分為二:一個是表達直觀邏輯,一個是表達不直觀邏輯。這樣,就可以在對比之後,得到一個結論。西方數學的三維坐标框架,也隻是屬性邏輯體系中的,直觀存在邏輯體系的内容表達。而且,不能進入不直觀邏輯的描述、分析和判斷,隻能部分進入思維邏輯體系。

綜上所述,西方數學中的三維直角坐标系,在中國古數學的邏輯定義體系中,也隻能稱為一個直觀存在邏輯系統。那麼,這個系統内所産生的精确計算結果,肯定不能進入不直觀邏輯體系的離散問題與随機問題的數學認識和表達,也肯定不能直接用于判斷量變引起質變的屬性确定,更不能用于人類思維的直接判斷。所以,學習西方數學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越高,而随機判斷能力越差,文科與應用科學的技術發現能力越差,就會出現高分數低智能的現象。中國古數學卻恰恰相反。學的越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越強,公理的規範邏輯越淡泊,全息思維全息判斷的能力越強。

西方數學中解出一道難題目,有很多時候找不到具體的應用場合。因為它受公理條件的約束,必需先找到适用它的已知條件與公理條件的嚴格符合。所以,西方數學的公式,都必需經過物理學或者化學等分科科學實踐檢驗之後,再具體定義後,才能成為定理與定律,而在具體分科中使用。

中國古數學則不同。隻要對一個數學問題作出了具體的屬性解之後,就可以應用于所有同等層面條件下的屬性問題。而且成為屬性邏輯框架中的定律。可以廣泛地應用在所有同類屬性問題中具體思維和判斷。如屬性單盲定律,它就是一個隻要是在三級屬性疊代問題中,就可以随機應用的範例。而在量值範疇内則不能随機應用。

公理與邏輯,是一對孿生的兄弟。離開公理則沒有辦法認識邏輯。離開邏輯也無法認識公理。公理的産生離不開邏輯,邏輯的産生同樣也需要有一個公理的存在。數學歸納法應該是一個繼續發展的公理體系。邏輯關聯關系也同樣是在直觀與不直觀的或然中連貫的發展。妄想以一個公理、一個定律、一個邏輯體系、一個大一統的理論去解釋和認識大自然的現象,最終必将會陷入“上帝擲骰子”的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