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9:03:01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铮鳴。

這歌詞衆所周知了:

老版《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曆史的天空》。

片頭曲是楊洪基老師雄偉渾厚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片尾曲要抒情得多。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铮鳴

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哪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哪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曆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不論成敗得失,憑吊逝去英雄。毛阿敏來唱。是大英雄史詩背景下,一份抒情與婉約。

作詞的王健老師,上月底逝世了,93歲。

老三國的配曲歌詞,大半是她寫的。

都知道三國是男人戲居多,然而王健老師是位女詞人。

但不妨礙她寫出豪氣的歌詞來。

第一集桃園結義,《這一拜》,歌詞是她寫的。

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這一拜,報國安邦志慷慨,建功立業展雄才

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随誓不分開

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壯我情懷

長矛在手,刀劍生輝,看我弟兄,迎着烽煙大步來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1

這一段氣象慷慨,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押韻,台、才、開、懷、來。張口音,志氣豪邁。看過原著的自然記得,這段之後,自然連三兄弟投軍報國。是歌詞帶動劇情,一路連貫的好。

更妙在,後來下邳城兄弟離散,關羽挂印封金千裡走單騎,終于兄弟古城相會時,也是這一段當了片尾曲。

“這一拜”。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2

赤兔馬出場時,也有主題歌。《烈火雄風》。

烈火卷雄風,紅雲映碧空。

莽原好馳騁,烽煙天邊湧。

骐骥有良種,寶馬待英雄。

長驅疾如電,真堪托死生。

流霞寄壯志,滄海抒豪情。

明朝奮四蹄,敵陣立大功。

這首歌詞有五言詩氣度,又明白暢曉,又意象缤紛。

隻一處我小時候不懂,“真堪托死生”是啥?

後來才知道,那是杜甫寫馬的詩,“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現代歌詞化用古詩,而自然入妙,莫此為甚。

電視劇裡這段,是呂布騎赤兔的一段奔馳MV。

這段歌詞明寫赤兔,實在也是寫呂布當時躍躍欲試、渴望功名的勁頭,是為呂布主題曲。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3

後來劉備攜民渡江,當陽長坂,有三首歌。

一首《民得平安天下安》,又是有古詩氣度:

水滔滔,路漫漫。

扶老攜幼步履艱。

百姓何辜遭離亂,

欲渡長河少行船。

民不棄我我難舍,

瞻前顧後心怆然。

立大業,民為本。

民得平安天下安。

風飒飒,路漫漫。

扶劍昂首問蒼天。

古來壯士多苦厄,

鲲鵬何日得高旋。

臣子不能建基業,

老去無顔對祖先。

民相随,志愈堅。

不整乾坤心不甘。

馬遲遲,路漫漫。

暮雲蒼黃雁聲寒。

漢武秋風辭意健,

英雄何須歎華年。

得道多助功成就,

願見生民盡歡顔。

縱相别,揮手去。

仁愛常存天地間。

這首算是劉備主題。攜民渡江,百折不撓,都出來了。

“馬遲遲,路漫漫。

暮雲蒼黃雁聲寒。

漢武秋風辭意健,

英雄何須歎華年。

得道多助功成就,

願見生民盡歡顔。”

這段,簡直已經有幾分杜甫氣象了。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4

趙雲《當陽常志此心丹》:

雖未譜金蘭,前生信有緣。

忠勇付漢室,情義比桃園。

匹馬單槍出重圍,英風銳氣敵膽寒。

一襲征袍鮮血染,當陽常志此心丹。

子龍,子龍,世無雙,五虎上将威名傳。

這首比較簡單了,妙在對比羅貫中自己寫的: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争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隻有常山趙子龍。

——我覺得王健老師寫得,似乎還好過羅貫中?

這裡有個細節是,強調了趙雲雖沒桃園結義,但情感之密,好似兄弟。民間戲曲時不常會讓劉備直呼趙雲四弟,甚至有趙雲四千歲之稱,老三國沒這麼膩歪,但劇裡趙雲也叫過張飛“三哥”。

這裡的“情義比桃園”,也算是加緊鞏固了家庭氛圍。

王健老師其實還寫了《豹頭環眼好兄弟》,寫張飛長坂橋的,但劇裡沒出來:因為之前剛播了趙雲的《當陽常志此心丹》,有點密。

歌詞:

他來了,他來了。煙塵起處戰馬咆哮。

他來了,他來了。怒吼一聲地動山搖。

丈八的蛇矛把敵陣掃,吓得曹兵奪路逃。

快語直腸好男兒,愛也英豪恨也英豪。

他來了,他來了。烈火霹靂卷起狂飙。

他來了,他來了。好似天神降臨九霄。

英雄百戰常請命,猛中有智立功勞。

豹頭環眼好兄弟,哭也英豪笑也英豪!

這段要對比後面關羽單刀赴會《江上行》,才更有意思:

好江風 将這輕舟催送 波翻浪湧 添幾分壯志豪情

龍潭虎穴何足懼 劍戟叢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 一部春秋銘記

義不負心泰山重 忠不顧死何言輕 桃園金蘭誓 弟兄山海盟

早把這七尺身軀青龍偃月 付與蒼生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5

張飛熱血豪情,歌詞,就爽快直接,口語化。

關羽熟讀春秋,歌詞就文辭慷慨,還帶點文绉绉呢。

再對比趙雲的質樸真誠。

各有各的氣象,很難得。

再想想大哥的:

“馬遲遲,路漫漫。

暮雲蒼黃雁聲寒。

漢武秋風辭意健,

英雄何須歎華年。”

這真是出自一個詞人之手?

諸葛亮有兩首主題歌。

一首是星落秋風五丈原,蜀地缟素。

情感比較激昂直接:

蒼天啊,你為何急匆匆将他交與秋風,

大地啊,你為何急匆匆将他攬入懷中。

情願以死,換他的生。

好率咱将士再出征。鞠躬盡瘁誰能比?

一生潔白誰人及?

蒼天你太不公啊,

大地你太絕情!

空留下八陣兵圖和瑤琴。

蜀國将交付于何人?

生生痛死蜀人心!

另一首,就是人盡皆知的《有為歌》。

束發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

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幸甚

明朝攜劍随君去,羽扇綸巾赴征程

龍兮龍兮風雲會

長嘯一聲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

餘年還作垅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

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 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 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作垅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這段歌詞很長,情感也極複雜,實乃諸葛亮一生寫照。

第一段,到鳳兮鳳兮為止,是諸葛亮身在亂世,隐居沉吟。躬耕從未忘憂國這句,化用陸遊的位卑未敢忘憂國。

第二段,是茅廬三顧,風雲際會,要出山了。半生遇知己,是因為諸葛亮終年五十四歲,二十七歲出山。

但這裡提前說了歸去來兮,餘年還作隴畝民,這是原著就說的: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隻因先主丁甯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所以這首歌唱到這裡,不同人有不同體會。

初看三國的人,覺得軍師出山,高興啊。但熟知後來的人,自然聽得出這段歌中的哀傷。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6

天道常變易 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 一諾竭忠悃。

這四句,其實已伏下後來知其不可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段落。

說是歸去來兮,希望餘年歸隐,可是知道的人自然知道,猿鶴聽他撫琴,這也是最後一遭了。

“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都在這裡了。

初看三國的人,到《哭諸葛》時要哭了;熟三國的,隻聽這一句一諾竭忠悃,眼眶就要濕了。

大概這就是王健老師寫歌詞的妙處:

不失古雅,卻又因人而異。

呂布與赤兔的躍躍欲試,劉備攜民渡江的苦心仁義,趙雲當陽長坂的赤膽,關羽單刀會的潇灑,諸葛亮出山時的欣慰與感歎,都寫得淋漓盡緻。

但這還不是最妙的。畢竟這幾位本來就内涵深厚。

最妙的,卻是将人物另行發掘出全新的煥然光彩——靠一點情節,和一首歌。

《三國演義》原著,貂蟬的命運:答應王允施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鳳儀亭,終于呂布刺董。

原著裡呂布刺董後,第一時間趕到郿塢,找了貂蟬。後來呂布被困下邳,還和貂蟬商量過呢——顯然是貂蟬後來做了呂布的妾。至于下邳城破,呂布授首,貂蟬就不知所蹤了。民間還有什麼曹操賜貂蟬于關羽,被關羽月下斬貂蟬之類。

好像感覺都不太對。

老三國這裡的處理,絕妙到不可思議:

先是董卓被刺,巨奸已滅,人民歡騰。

鏡頭一轉,青幽幽鏡頭下,貂蟬的角色歌響起。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7

說什麼郿塢春深全不曉天意人心,

受禅台反成了斷頭台。帝王夢何處尋?

遠離了富貴繁嚣地,告别了龍争虎鬥門。

辜負了錦繡年華,錯過了豆蔻青春。

為報答司徒大義深恩,

拼舍這如花似玉身。

從今後再不見兒的身影,

也再不聞兒的聲音。

貂蟬已随着那清風去,

化作了一片白雲!

歌詞開頭,從董卓之死,歎一句富貴功名如煙雲。

貂蟬舍身使計,報了王允的恩德,于是悄然遠離。貂蟬已變一片白雲。

青幽幽鏡頭裡,貂蟬入車遠去,絕妙之極。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8

比起什麼随呂布去下邳、被關羽月下斬,這結尾可不是最美?

題外話,後來老水浒安排李師師和燕青一起歸隐,也有類似的妙處。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9

像這裡,是給了貂蟬一個好結局。

另一處,才是真神來之筆。

原著裡,曹操取宛城,張繡投降;曹操納了張繡的嬸嬸鄒氏。鄒氏要求去城外駐紮。張繡與賈诩定計,胡車兒偷了典韋鐵戟,張繡發動突襲;典韋戰死,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大敗。

這段戲份裡,鄒氏更像個美女間諜,但也沒多少個性,更沒她什麼結局。

電視劇裡,魏慧麗老師扮的鄒氏——也就是《西遊記》裡豬八戒背的媳婦——色誘曹操在城外,張繡與賈诩定計偷襲。典韋為救曹操,戰死了。

劇裡這段突襲,是在鄒氏一首歌中演完的。

歌詞道:

“我本飄零人,薄命曆苦辛,

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君愛一時歡,烽煙作良辰,

含淚為君壽,酒痕掩征塵。

燈昏昏,帳深深,

淺淺斟,低低吟。

一霎歡欣,一霎溫馨。

誰解琴中意,誰憐歌中人。

妾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

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親。

薄酒豈真醉,君心非我心,

今宵共愉悅,明朝隔遠津。

天下正擾攘,四野多逃奔,

須臾刀兵起,君恩何處尋。

生死在一瞬,榮耀等浮雲,

當君凱旋歸,能憶樽前人。

燈昏昏,帳深深,

君忘情,妾傷神。

一霎歡欣,一霎溫馨,

明日淯水頭,遺韻埋香魂。”

在歌聲裡,典韋戰死。曹操發現賬外大亂,起身怒視鄒氏,片刻,轉身出帳逃命了。

真神來之筆。

走過了芳草地來到了青石橋(黯淡了刀光劍影)10

這段五言詩歌詞,古雅之極。與曹操後來祭袁紹“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一樣,讓人隻想驚歎:

“這不是古詩原文嗎?”

這段歌詞裡,鄒氏寫活了,不提;妙在中國古詩裡,常有忠臣以女子自況的套路。

這段:

我本飄零人,薄命曆苦辛,

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妾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

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親。

薄酒豈真醉,君心非我心,

今宵共愉悅,明朝隔遠津。

天下正擾攘,四野多逃奔,

須臾刀兵起,君恩何處尋。

生死在一瞬,榮耀等浮雲,

當君凱旋歸,能憶樽前人。

說是鄒氏,可以;說是典韋,也行。

曹操愛一時之歡,典韋以性命一戰,報了曹操知遇之恩。

“明日淯水頭,遺韻埋香魂。”

埋的既是鄒氏,也是典韋。

本來,《三國演義》是男兒戲。金戈鐵馬,運籌帷幄,奇謀妙算,風雲變幻。

但王健老師所寫的歌詞,也包括老三國劇裡許多的細節,都沒有站在成王敗寇的角度,而是用一種更溫柔、更感性的姿态,發掘每個角色身上的幽微處。

比如在諸葛出山最昂揚時,已伏下鞠躬盡瘁。在古城相會時,重提桃園結義。安排貂蟬化作白雲,不必再擾攘于塵世。為鄒氏與典韋合寫了一首歌,與曹操永别。

就像曹操祭袁紹墓,劇本給曹操提供了有血有肉的一面,他想到了每個戰死的個體:

“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其實也是鄒氏所唱的:

“生死在一瞬,榮耀等浮雲,

當君凱旋歸,能憶樽前人。”

大曆史視角,常更在意“古今多少事”。

而王健老師的歌詞,與老三國的視角,卻是在“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因為有情有意,悲天憫人,所以描述每個個體,都能找到其情意:有眼淚,有歌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