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葡人首次進入澳門時,向當地居民詢問這個地方的名字,當地土人以為他們問的 是媽祖廟,于是回答“A-MA-GE”,從此,葡人即把澳門稱作“MACAO”。這個名字一用就是數百年。
澳門的别名甚多,如香山澳、濠江、鏡湖、海鏡、媽閣、澳門街、梳打埠等。這麼多的名稱大多與澳門的地理有關。
“馬交”一名的出處,源以Macau一名的譯音。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媽閣”的諧音“馬交”來稱呼澳門,叫做“馬交港”。
澳門的粵語譯音叫“乜鸠”,這說法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據說最早來到澳門的葡人于媽閣廟前問路,漁民因語言不通,産生了誤會。
一班葡人曆盡千辛萬苦終于上岸來到澳門,看到當地有幾個漁民,就上前打探:
漁民甲:“你講乜鸠啊?”
葡人乜鸠都聽不懂,上前動手搞漁民的裝備,遭到漁民喝止:
“你個紅須綠眼搞乜鸠
啊?唔好亂來嚄。”
衆漁民見到紛紛議論:
“呢班番鬼都唔知搞乜鸠啊?”
衆葡人聽了半天就聽懂了“乜鸠”,大喜過望:
“Aqui chamado de Macau 原來呢道叫乜鸠。”以為”乜鸠”是個地名。
這是澳門别稱的粵語”乜鸠”的來曆。原來澳門也有過别名叫”乜鸠”。
為什麼人們隻道有個”馬閣”,很少人知道”乜鸠”這個名呢?因為”乜鸠”屬于粵語粗言,翻譯過來十分不雅,所以,别名就少見”乜鸠”,以至現代少人知道。(聶巨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