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平頭老百姓處事相信為人要多做善事,好人有好報,要積德行善。教育子女也是希望他們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而作為父母呢?到了職場,工作中又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有眼力,善于說話,深谙職場權謀的人,認為這樣才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權謀這似乎内化為中國人思維無意識的一部分,一方面做人希望遵守道德的規則,希望自身,子女做一個道德良好的人,另一方面做人做事又以權謀策略為依據。所以,有人說中國人是一個早慧的民族,有着高度發達的政治智慧和謀略文化傳統。謀略文化深重的國家盛産什麼,盛産謀士和工于心計的奸人。
在皇權下的官場,伴君有如伴虎,帝王口含天憲,動辄得咎,官員随時有性命之危。官員同僚之間,為升官相互競争,有過錯則相互推诿,有重任則诿于他人。因此,官場實為利益紛争之所。有一類人,他們特别善于在紛繁複雜的人事競争中退隐而出,獨立官場而不倒,人稱之為奸人。比如唐玄宗一朝獨攬朝政十九年之間的李林甫。後世,給予他的評價是奸相,何以李林甫為奸相,他不倒于官場有什麼秘訣呢?
奸人,都是聰明人,不是聰明人,難以成為奸人。善良的人無法成為奸人,善良的人做事總想着别人而疏于謀身,而奸人恰恰與他們相反,他們是既謀事,也謀身,但謀身是首位。來俊臣有言雲: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這可謂奸人的現身說教。
李林甫先祖本是唐朝宗室,他的父親是揚府參軍(小官,最高不過七品)李思誨。李林甫出道任的是千牛直長這樣的小官。以唐朝科舉的難度,想必李林甫也不是科舉出身,幸好唐朝做官并不以科舉為唯一途徑。與李林甫同一時代的李白不就不參加科舉,走幹谒推薦當官的快車道嗎?
雖然李林甫起點很低,但是也算是進入了國家公務人員系統。他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精通音律。隻因做官時間長,就累遷到國子司業這樣的官職。期間李林甫被授為司馬郎中時,當時就有人說,司馬郎中是授給有才有德的人的,李林甫怎麼能夠做這樣的官呢。可見李林甫才德并不好,當然此才應指文采,此德應指道德水平。李林甫文采确實一般般,一般到複雜一點的漢字都認不全的程度。有一次李林甫的舅子生了個兒子,按理李林甫應該寫信恭喜,李林甫提筆大書“弄麞之慶”,這弄璋之喜被李林甫寫成這個樣子,引得賓客一陣發笑。誰又能想到,文化程度這樣的李林甫在富有文化修養的唐玄宗身邊能夠任相達十九年之久呢?可見,在唐詩盛行的年代,文才不是唯一的敲門磚。
李林甫文才不好,道德品質也有問題,但他卻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他是宗室圈子裡面的人物,因此能夠夠得上帝國的上層人物。他自身也有一個突出優點,那就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什麼文化水平不高會是一個優勢呢?儒家文化以培養謙謙君子為準繩,這些君子讀書多,注重修養,反而受制于道德教條,不然何以有書生之見呢。君子做人做事但憑才德,君子德行比小人出衆,做事的才能就一定超過小人嗎?我看未必,君子做事倒是有照搬聖人教條的傾向,于時事可能并無益處,不切時弊,小人則頭腦靈活的多,他們做人做事不受君子心中的道德規條的限制,反而頭腦更靈活,看待問題也不會照搬書本,見識都來自于生活經曆,反而顯得更加務實。何況,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小人,他們本是君主要我為君子,我亦可為君子,君主要我為小人我亦可為小人的人物,非如此,不能成為真小人,真奸人。李林甫既然得了奸人之名,他的早年經曆無非就是在奸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李林甫是怎樣上位的呢?他走的就是後宮路線與官場逢迎之道。後宮路線的第一個人物就是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武三思的侄女,雖然被寵,但是兒子不是太子,因此想借助朝臣幫助兒子上位太子,何況當時的太子不受待見呢。
時武惠妃愛傾後宮,二子壽王、盛王以母愛特見寵異,太子瑛益疏薄。林甫多與中貴人善,乃因中官白惠妃雲:“願保護壽王。
史書上沒有交代李林甫為什麼可以跟唐玄宗的第一寵妃武惠妃牽上線,但是卻記錄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
初,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詭谲有才略,與林甫私。
這條信息的意思是,侍中(宰相之一)裴光庭的老婆是武三思的女兒,而武三思的這個女兒早年跟李林甫有苟且之事。這武三思确實是個人物,武則天當政後是權傾朝野的風雲人物,宦官高力士也是出自武三思門下。由此看見,李林甫的人脈圈很強大,與武三思的女兒有私情,關鍵是有私情還不算,等到侍中裴光庭死後,武三思的女兒竟然還找高力士幫忙,讓李林甫做宰相。
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銜哀祈于力士,請林甫代其夫位。
李林甫做人能夠到這種程度,确實不一般,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言李林甫與武三思之女是如何苟且的,但是這自少證明李林甫必有過人之處,如果用現在的詞語概括可能是個極品渣男。所以,可以推出李林甫跟武家關系深厚,因此在政治站隊中,李林甫肯定是權衡了太子一派和武惠妃一派的實力和人脈,才果斷站位于武惠妃一派這邊的。
玄宗使中書令蕭嵩擇相,嵩久之以右丞韓休對,玄宗然之,乃令草诏。力士遽漏于武氏,乃令林甫白休。休既入相,甚德林甫。
高力士看準了唐玄宗贊同中書令(宰相之一)蕭嵩推薦的韓休為相,沒有出手幫忙,但是把宰相的人選提前透漏給了武三思之女,讓李林甫告訴韓休。有了這個重要消息,李林甫很快就跟韓休拉近了關系。不能不說,李林甫的後宮路線走的甚為成功,他通過與後宮妃嫔,宦官拉進關系,成功的借助了自己的朋友圈。李林甫雖然暫時沒有拜相,但是被升為黃門侍郎(副宰相)。
而中官妃家,皆厚結托,伺上動靜,皆預知之,故出言進奏,動必稱旨。
李林甫的這條女人路線,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夠借鑒的,因為這一靠身份,二靠對異性的魅力,這兩條我們隻能看,不能學。但李林甫并非僅僅如此,有了這些優質的資源,他還繼續擴展與太監,後妃親眷的關系,給予厚利回報,有了後宮這一衆人物的支持,皇帝的态度動向他摸得透透的,因此更加得到玄宗的賞識。從這可以看出,李林甫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了解皇帝的動向,而了解這些動向,才能恰如其分的逢迎。用我們時下流行的各種鑽營人際關系書籍的說法,這就是結交領導身邊人。
清流與濁流之争,濁流戰勝清流
清流這裡指的是張九齡,濁流指的當然是李林甫。張九齡時任中書令(宰相之一),也是頗得唐玄宗賞識,連推薦到朝廷的人都要以張九齡為模闆,謂:“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是文章,修養,風度極好的人物。但論從政,恐怕不如李林甫如魚得水。
唐玄宗因為寵愛武惠妃,當朝太子的母親反而不得寵,太子因為母失寵而有怨言,唐玄宗很生氣,就有了廢立之意,于是就跟百官商讨。張九齡的态度是:
太子國本,長在宮中,受陛下義方,人未見過,陛下奈何以喜怒間忍欲廢之,臣不敢奉诏。
張九齡立場鮮明,明确反對廢太子。李林甫就聰明的多,他當堂不發言,退朝後就對皇帝身邊的宦官說:家事何須謀及于人。
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政有功,唐玄宗本意打算實封牛仙客兼領尚書之職。
時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在鎮,有政能,玄宗加實封,九齡又奏曰:“邊将馴兵秣馬,儲蓄軍實,常務耳,陛下賞之可也;欲賜實賦,恐未得宜。惟聖慮思之。
張九齡又上書反對說,牛仙客做的那些事情都是職責内的工作,陛下如果要賞賜,給些獎賞就好,但是授實職不妥。李林甫做的卻是直接把張九齡的反對意見直接告訴了牛仙客,這自然讓牛仙客忌恨張九齡,而他的目的則是拉攏牛仙客。牛仙客感到很委屈,就跑到領導唐玄宗那裡去哭訴,堅持不讓皇帝為難,推遲不就。可是張九齡堅持自己的反對意見,說牛仙客文化水平不夠,文墨不通,隻是邊疆一個節度使,那裡可以出任尚書一職。唐玄宗因此對張九齡甚為不滿,李林甫放出話來說,但有材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何有不可?
從李林甫與張九齡兩人對于朝政的态度來看,李林甫走的就是與皇帝高度保持一緻的路線。李林甫的過人之處就是深谙唐玄宗的想法,也就是善于揣摩領導的意圖,并積極迎合。雖然迎合,但看起來并不謀私。而張九齡處處堅持自己的想法,不作退讓。從常理來講,皇帝若無過人的氣量和睿智,張九齡必然要被斥退。事實上,李林甫就是要把張九齡擠出中樞,因此,張九齡反對的他要贊同,張九齡否定的,他要肯定,而唯一不變的宗旨就是以君王之心為心,獲得聖寵。果然,處處跟唐玄宗觀念相左的張九齡被貶,李林甫上位稱右相。
有幹才,整人亦是好手,以保位為先,枉顧國家利益,與唐玄宗合力把大唐帝國推向深淵
李林甫上位右相,不僅僅因為憑借宦官,妃嫔的關系,而是富有政治才幹。不然,以唐玄宗這樣的英主,李林甫不可能在相位上一待十九年,直到病死。國家政治重要的是行政能力,沒有行政能力,即便關系過硬,也不可能長久的保持地位,畢竟國家事務需要有人拿主意,需要拍闆。李林甫實際上是既會拉關系,又會行政的人物。
與宰相李适之雖同宗屬,而适之輕率,嘗與林甫同論時政,多失大體,由是主恩益疏,以至罷免。
李林甫雖然文采不行,德行也不行,可是跟另一個宗親出身的宰相李适之相比,就表現出突出的行政才能。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沒有文才,但未必沒有從政之才。
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
據《舊唐書》的記載,李林甫當政,做事缜密謹慎,處理紛繁的庶務有條不紊,展現出卓越的行政才能。客觀的說開元之治是有李林甫一份功勞的。由于李林甫行政能力突出,唐玄宗為了一逞私欲,更是想把朝政全部交給李林甫去處理。有人說李林甫專斷擅權,我個人認為倒認為是對李林甫的污蔑,一是唐玄宗自己想當甩手掌櫃,才會有這樣的局面,二是論行政才能比李林甫優秀的也确實難找。
上在位多載,倦于萬機,恆以大臣接對拘檢,難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為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衤任席無别,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贊成也。
有了這個可以幫自己解決一幹大小事宜的能人,唐玄宗當然是樂得放手,坐享其成。開元盛世的結束,在上的原因就是唐玄宗不想過多過問政事,在下的原因恐怕就是李林甫一切以唐玄宗的态度為行事标準,沒有唐玄宗的态度怕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标準。
正因為如此,李林甫有行政才能不假,整人也是不遺餘力,特别是對于威脅到他宰相地位的人。
初,韋堅登朝,以堅皇太子妃兄,引 居要職,示結恩信,實圖傾之,乃潛令禦史中丞楊慎矜陰伺堅隙。會正月望夜,皇太子出遊,與堅相見,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為不軌,黜堅,免太子妃韋氏。
對于太子妃的兄弟韋堅,李林甫一是把他送上高位,二是給以禮遇,背地裡則是讓禦史楊慎矜暗中監視,收集證據,拿皇太子與韋堅私自見面說事,檢舉告發,于是一舉整倒韋堅。這出手可以說是穩準狠,自古第二号人物難當就是如此,二号人物地位膨脹,一号人物就感到巨大的威脅,哪怕是父子也不苟免。李林甫采用捧殺之策,雙線出擊,出手狠毒。在整人鬥人的事情上,李林甫是不遑多讓的。
後楊慎矜權位漸盛,林甫又忌之,乃引王鉷為禦史中丞,托以 心腹。鉷希林甫意,遂誣罔密奏慎矜左道不法,遂族其家。
同樣的對于自己手底下曾經的鷹犬楊慎矜,李林甫感到受到了他的威脅,于是又讓禦史王鉷出手收集他的證據。估計楊慎矜自己的黑底子不少,在李林甫的策劃下,楊慎矜被族滅。這可以看出李林甫整人是不留情面的,隻有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 源,嘗奏曰:“文士為将,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将之任故也。
李林甫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為了杜絕唐朝出将入相的傳統,向唐玄宗薦谏言用沒有根基的胡人,寒族擔任邊地節度使,并且說正因為這些人是沒有背景的,可以久任邊疆。正是這一谏言,徹底的改變了唐王朝兵将分開,不久任的傳統。安祿山因此得以久任河北邊郡十幾年,讓地方勢力做大。李林甫的本意不過是為了防止自己的地位被邊将取代,他也深知唐王朝将領不久任的傳統,因此包藏禍心的谏言啟用貌似可以放心的無實力的胡人,寒族。唐玄宗晚年昏聩不明,終于釀成日後的大禍。奸人之所以為奸,就是以忠而行奸。李林甫表面上為國家解決邊郡的問題,實際上不過是為了保位,雖然是為了保位,但是卻以解決國事的名義,這真的是高。
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為冤。
就是這樣一個奸人,一直到死李林甫都是居于權力中央。等待他死後,楊國忠清算舊賬,天下人還為他被楊國忠誣陷而叫屈。如果讓我評價李林甫,我想說李林甫你真行,道行真的太深。
結語
繁華的大唐盛世就在李林甫的精心算計中,被推入了深淵,繁華的往昔,猶如一場春夢,如夢幻泡影。有時我常想,通過這些人我們能學到什麼,我覺得我們可以學的的起碼是對人性的認識。他們是一群洞見者,洞悉了人的缺陷,所以他們能獲得了成功,這就是他們比一般有才的人更具有能量的原因,因為他們是幹才與陰毒智慧的綜合體。
(本文完)
參考書目: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卷》 易中天著
《舊唐書》 劉昫撰
《新唐書》 歐陽修著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