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島是我國神聖領土的組成部分,研究南海諸島是極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有關南海諸島的地名,國内外不少專家和學者已作過一些研究和考證。然而,還有一些南海諸島的古地名,見于中外圖籍的記載,仍未有人作過考證,至今不知其所指。本文拟就有關南海諸島中的一些古地名如銀嶼、九乳螺州、紅毛淺、龍禦和龍蛇嶼等作一初步考證。不足之處,敬希指正。
一、銀嶼
17世紀初日本《坤輿萬國全圖》,《航海古圖》和《東洋諸國航海圖》中,在今南海北部即廣東和呂宋之間台灣之南,繪有一島,題為“銀嶼”。此後的《東洋南洋航海古圖》,1698年
據17世紀初日本《東亞航海圖》,《小加呂多(圖)》和1680年波丹人繪卷《東亞航海圖》所載,在廣東與呂宋之間、台灣澎湖之南的南海北部、繪有一島,用日文注明為“
又據1752年日本森幸安《天線地方之圖》。該圖在“銀島”旁注明日文字甚小,但用放大鏡可以辨明為:“
東沙群島,古稱為“落
二、久乳螺州
九乳螺州一名,始見于北宋曾公亮所撰《武經總要》,該書記載:“從屯門山,用東(北)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又三日至(占)不勞山”。自宋以來,史籍對九乳螺州均有記載,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雲:“廣州舶船往諸蕃,出虎頭門始入大洋,分東西二路”。“海路二百裡至屯門山(原注:水皆淺,日可行五十裡),乃順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原注:一作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又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溫汝能《方輿類纂》、嚴如煜《洋防輯要》和俞昌會《防海輯要》等書,亦在廣東省海道條中作了同樣的記載。
據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一書的考證,“屯門山”系在珠江口“大嶼山和香港二島之北”,即今九龍西南青山附近的杯渡山。“九州石似為Taya諸島,後來以‘七洲’,名者是也”,即今海南島文昌縣的七洲列島。“象石,得為今之Tinhosa島,亦明代旅行家之獨珠山,或為其較南之一島”。“占不勞山,吾人已知其為
我們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州從屯打山到占不勞山有二條航道:一條是從屯門山,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行二月至象石,再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此條航道是先西行,後南行,再西南行,基本上是沿着廣東和海南島海岸航行的,這是唐代賈耽《廣州通海夷道》的航道。另一條航道,是從屯門山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又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這條航道一直用的是西南行的航向,因而不在九州石和象石附近經過,這是宋代曾公亮《武經總要》所記載的一條較探海的航線。此條航線開辟與宋代航海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指南針開始作為航海指南有關,正是這條航線航經了西沙群島,因而也就有了九乳螺州這一新名詞的出現。
九乳螺州或九乳螺石是我國人民對西沙群島以最形象的取名。明代鄭和下西洋時,随行人員馬歡記述經過南海情景時說:“洪濤浩浩湧瓊波,群山隐隐浮青螺,占城港口暫停憩,揚帆迅速來閣婆”。這個從瓊海到占城間波濤滾滾似群山中所浮現的青螺,正是西沙群島景物的寫照。明正統六年(141)吳惠出使占城時記載:“十二月二十三日,發東莞縣,廿四日過烏豬洋。廿五日過七洲洋,瞭見銅鼓山。廿六日至獨豬山,瞭見大周山。廿七日至交趾界。有巨洲,橫截海中,怪石廉利,風橫舟觸,即靡碎”。“海中遙遙見青山一抹,時風浪大作,頃之,忽至其下,蓋琅琊山也,其山如劍鋒······詩有雲:巨浪摧山掀别島,黑波涵月撼危椅,其險可知矣”。這個怪石廉利的“巨洲”如劍鋒的“琅琊山”,從航程看,當指西沙群島無疑,由珊瑚礁構成的西沙群島,在藍黑色的洶湧波濤中,遠望之正如海上綠州,恰似“青山一抹”,近看之則珊瑚礁确是“如劍鋒”。正如史書所雲,西沙群島“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礁多”、“海舟觸沙立碎,入港多無出者”。“舵師脫小失勢,誤落石漢,數百軀皆鬼錄矣”。上述的“九乳螺”、“青螺”和“青山”一抹,均為航經西沙群島時從遠處看見西沙群島各島嶼的情景。
九乳螺州這個命名與西沙群島中永樂群島的實地情況亦相類似。當時航道從西沙群島西部的永樂群島通過。永樂群島(北緯15°47’——17°7’,東經111°12’一一112°5’)共有島、洲、礁、沙、灘共十七個,其中露出水面并以島命名的隻有九個,那就是:金銀島、甘泉島、珊瑚島、全富島、金沙島、晉卿島、琛航島、廣金島和中建島。這就表明永樂群島情況與九乳螺州正相符合。九乳螺州即永樂群島。
三、紅毛淺
謝清高《海錄》一書對“紅毛淺”一名的由來有這樣的記載:“紅毛淺,下有浮沙,其水不深,故曰淺。謂之紅毛,則不知其何取也”。鄭光祖《舟車所至》中對紅毛注析說:“大西洋各國,悉稱紅毛”。對紅毛淺的注析說:“紅毛船底最深,到此防淺沙”,“紅毛不敢由七洲洋,為避廣南灣劫殺也,其船底獨深,至此防淺、故其處稱紅毛淺”。二書記載清楚地表切,紅毛淺即天西洋英、法、德、荷、西、葡、意等各國船航行防淺之處。
《海錄》一書記載有二個紅毛淺,一為馬六甲海峽中的紅毛淺;一為南海中的紅毛淺。這裡要論及的是後者,南海中的紅毛淺為何地?《海錄》說:“噶喇叭,在南海中,為荷蘭所轄地。海舶由廣東往者,走内溝則出萬山後,向西南行,經瓊州、安南至昆侖。又南行約三、四日到地盆山,萬裡長沙在其東。走外溝,則出萬山後向南行少西,約四、五日過紅毛淺,有沙坦在水中,約寬百餘裡,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過淺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又四、五日到地盆山,與内溝道合。萬裡長沙在其西,溝之内外,以沙分也”。“凡船來中國”,“入噶喇叭峽,過茶盤,即地盤,經紅毛淺而來。若不泊噶喇叭,則由地向北經馬神
我們從航線來看,這裡記載了從廣東往爪哇噶喇叭(巴達維亞,即今椰加達)的二條航線:一條是從萬山西南行,經瓊州、安南、
我們再從紅毛淺的寬度和深淺度來看,鄭光祖對《海錄》的注析認為:“紅毛淺(原注: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表明《海錄》中的沙坦(《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書中的衣海錄》本則僅曰“有沙亘水中”。并無“坦”字)即紅毛淺。此寬約百餘裡,極淺處四丈五尺(15米)的紅毛淺,與今日長75浬,最寬處約30浬,較淺處水深分别為9米、11米、13米、16米和18米以下不等的中沙群島正相吻合。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紅毛淺即中沙群島。
四、龍禦與龍蛇嶼
1402年李荟、權近《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中,在南海的婆利、石塘和長沙之間,繪有“龍禦山”一名。1311一1320年朱思本撰、155午一1557年羅洪先增補的《廣輿圖》中《東南海夷圖》幅的同樣位置上,更形象地繪上二個山峰,上注明為“龍禦”。明清以來屬于《廣輿圖》系統的地圖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輿圖要覽》,或《方輿全圖總說》,溫汝能《方輿類纂》和嚴如煜《洋防輯要》中之《東南海夷圖》,均采用朱思本、羅洪先一樣的繪法。但亦有采用畫上一個園圈,其上注明為“龍禦”者,如張燮《東西洋考》,昊學俨、朱紹本《地圖綜要》等書中的《東南海夷圖》。也有采用畫上一個園圈,其上僅注明“龍”字者,如張天複《皇輿考》和王在晉《海防纂要》等書中的《東南海夷圖》。
這些地圖上所标繪的“龍禦”或“龍禦山”所指何地?過去無人作過考證。考其位置,系在婆利、石塘和長沙之間,三嶼、麻逸之西。“婆利”即婆羅洲(Bornes),《南瞻部洲圖》記載:“婆利洲,長數千裡,去廣州二月”,可為佐證。“石塘”和’,長沙”,即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恰在“三嶼”(菲律賓群島)和“麻逸”(民都洛島)的西面。而在婆羅洲和西沙中沙群島之間的“龍禦”,當指南沙群島無疑。韓振華在其《南沙群島自宋以來便已歸屬中國》一文中,亦确認此龍禦即指今南沙群島、“龍禦”,這是對南沙群島以形象的取名,“禦”者,抵擋也,如禦敵、禦寒。“龍禦”即指龍身上成鋸齒狀的背鳍鋒利無比,在此用于比譬南沙群島的島礁形狀有如巨龍背鳍那樣
康熙五十六年(171夕)覺羅滿保《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中,在今南沙群島位置上繪有二十多個未署名的島嶼,惟在其西北角上的幾個島嶼則署名為“龍蛇嶼”。此“龍蛇嶼”按其地理位置看,即指南沙群島西群靠北的鄭和群礁、屈原群礁,道明群礁和中業群礁。長約鄉6公裡,寬約19公裡的鄭和群礁包括了太平島、沙島、舶藍礁、安達礁、鴻麻島和南薰礁等。長約27浬,寬約7浬的屈原群礁包括了威南礁、景宏島,華礁、
文章作者:吳風斌
文章來源:《南海問題研究》1981年第3期
選稿:黎淑琪
編輯:羅舒平
校對:汪依婷
審定:吳雪菲
責任編輯:李春燕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