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現在父母長輩年邁之時
會給子女留下遺産,
比如房子、存款之類的。
而在古時候,
我們的老祖宗有給後代
留“傳家寶”的習慣,
大多是玉镯子、玉佩之類的東西,
可能至今有的人家
還留着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大部分人在選傳家寶的時候,
都會“傳玉不傳金”,
這是為什麼呢?
黃金有價 玉無價
《紅樓夢》中有“金玉良緣”的說法。
“金”是寶钗項上所戴項圈上的金鎖,俗稱“長命鎖”,是小孩子戴的飾物;“玉”則是寶玉和長命鎖戴在一起的玉墜兒——通靈寶玉。金鎖和玉墜兒上各有兩句吉谶:“不離不棄,芳齡永繼”——“莫失莫忘,仙壽恒昌”。這雖然是藝術虛構,但也有其現實依據。
但古人對待金和玉的态度還是有很大差别的。
大家都知道黃金非常值錢,從俗語“金銀珠寶”中的排就可看出。
雖然黃金值錢,但古人還有個說法:“亂世黃金盛世玉”,亂世的時候人們常用黃金來換取所需的東西,可看出金子雖然值錢,但更多的是被作流通之用。而玉器除了本身含有極高的物質價值外,所承載的精神價值遠超物質本身。
玉,身份的象征
古人的配飾很多,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它貴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語中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玉”是象形字,即一根繩子穿着幾枚玉片,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即能看出端倪。
古人曆來以佩玉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着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
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帝王冠冕(複原)
咱們回顧下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來作為禮器或信物。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權力的一種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禮器;琮是祭地的禮器;璋既是朝聘、發兵、喪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禮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禮器;璜則是祭祀北方的禮器。
“
《周禮·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
漢魏以後,門閥世族子弟、官宦士紳無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還在起作用,起碼在士階層中是這樣,但是,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發揮着一種社會區别功能。
自唐代,玉就作為官階的象征出現在了官員的朝服中,即是玉帶。這種代表官階的玉帶一直使用到了明代。
之後佩于腰間的玉佩,功能則不一樣。當時玉佩分為左右兩組,“佩玉必雙”就是這個意思。佩玉在人行走的時候,随着人的行動而相互撞擊,其撞擊聲響古稱“珩铛佩環”。
實際上,玉佩撞擊并不是為了悅耳,而是起着一種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須從容适度。
走快了,佩玉的撞擊聲非但不悅耳,而且很亂;走慢了,力度不夠,佩玉就不會發出撞擊聲;隻有不疾不徐,從容适度,佩玉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人起坐時也是如此。禮儀制度規定了玉與男子的關系,主要承載着一種道德功能。
玉組佩 (明晚期 故宮藏品)
中國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為女子飾物的玉飾,僅有首飾中的玉簪、玉搔頭和腕飾的玉镯。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禮儀制度,一是服裝制度。在中國古代,服裝制度實質上也是一種禮儀制度,隻是到了現代以後,對于服裝禮儀的講究才逐漸減弱。
古代男子佩玉大有講究
1玉佩
2蹀躞
隋炀帝墓出土蹀躞帶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大俠佩劍,其實他們的劍都是用蹀躞固定在腰帶上。
3帶鈎
帶鈎也是地位的象征,材質不同,也代表不一樣的地位。其中玉質帶鈎最珍貴。
漢代龍鳳帶鈎
4虎符
5扳指
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這種軍械漸漸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從關外到江南,都能看見公子穿着長袍馬褂,戴着象牙、玉石的扳指招搖過市。
6抹額
抹額即束額巾,古時武士多用之,《中華古今注》卷上“軍容抹額”條記載:“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绯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儀衛出行圖》
玉傳承的意義
古代,玉制的玉玺是皇權的象征,玉是一種美好品德的體現,所以人們才會用“君子如玉”來形容謙謙君子。
同時玉器也是貴重的裝飾品,哪位小姐手上戴一個玉镯子必定來自大戶人家,讓人刮目相看。
所以從文化角度來看,玉作為傳家寶再合适不過了,寄托了長輩對後人的美好祝願和期盼。把玉當作傳家寶不僅是傳承财産,更是傳遞一種精神。
我們緻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小編删除,謝謝!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