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一個在贛閩粵邊遷徙千年的沉默族群,兩百年前在廣東覺醒,開始影響中國。從此,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那麼,到底何謂客家人呢?
客家人主體分布地區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說法:客家人是衣冠南渡的中原舊族,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稱之為“客家”。再具體點,客家人的遷徙還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路向南:第一次是永嘉之亂,第二次是安史之亂,第三次是黃巢起義,第四次是宋室南渡,接下來的南宋滅亡、明朝解體、太平天國覆滅,最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一直走到了東南亞。
問題是,南下漢人肯定不止一個族群,大家來到南方都是客,為什麼隻有現在說客家話的這群人成為了“客家人”?
廣東方言分布,其中橙色為粵語,綠色為客家話,紅色為潮州話。
1815年,廣東惠州的東莞、博羅發生過幾次土客械鬥,時任惠州豐湖書院山長的徐旭曾因學生之邀,口述了一篇《豐湖雜記》,解釋客家人為什麼世居當地數百年仍稱為“客人”。他說:“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後也......客者對土而言。土與客之風俗語言不能同,則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數百年,亦猶諸今日也。”後世學者普遍認為,這是首篇論述客家的文獻,标志着客家族群意識的誕生。
圍屋裡的客家民俗
1860年前後,廣東西路發生了更加慘烈的土客大械鬥,死傷人數高達百萬。事件平息後,廣府人與客家人的戰争延伸到筆端。同治《新會縣志》、光緒《新甯縣志》謾罵客家人為“匪”、“賊”。1905年出版的《廣東鄉土曆史》教科書稱:“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粵種,亦非漢種。”客家文人奮起反擊,紛紛著文論證自己非但是血統純正的漢族,還特别優秀。
黃遵憲等客家知識分子對客家認同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立者為黃遵憲(1848-1905),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而客家人的“客”,從本地人眼中的外地“客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族群“客家”,形成明顯的社群認同,就起源于這種土客矛盾中。從清末開始,為了反對本地人施加的偏見,客家知識分子開始發掘和構建客家人的曆史,“中原舊族說”應運而生。
1933年,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開篇即說:“南部中國,有一種富有新興氣象、特殊精神、極其活躍有為的民系,一般人稱他們‘客家’,他們自己也稱‘客家’。他們是漢族裡頭一個系統分明的支派。”該書被公認為客家學開山之作。毋庸諱言,羅香林的研究也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
在客家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客家話追認為中原正音。章太炎認為,清末出現客家話運動後,“自是客語大朗,而客籍之民,亦可介以自重矣”。從此,客家人開始有了明确的族群意識和自豪感,講客家話不再是“外地人”的标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