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一直是被人類羨慕的對象,可以自由的飛翔在那廣闊的天空中,從很多小說中的輕功與禦空飛行無一不是對鳥類的羨慕,小時候的我們多希望能與它們一樣呀。
從很久的時候,古人從捕獵鳥類,慢慢的演變為了圈養,到後來變為了古人的身份象征:在古代的時候,鳥被賦予很多不同角色,有很多不同的象征,形成了中國才具有的特色鳥文化。
比如在古代朝代那些當官的衣服上不同的鳥類代表的官階不一樣。
清代滿族人養鳥是有講究的,俗話說:“文百靈,武畫眉”。
習文的、當文差的人喜歡飼養淨口百靈,真正的玩家能馴得百靈叫出十三種鳥鳴來,行話叫“十三套”,也叫百靈套子。
習武的、當武差的人提畫眉籠,講究大清早起來遛畫眉。如果養鳥人在路上相見,提百靈籠的人要請左腿彎、右腿後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畫眉籠的人則請左腿微彎、右腿向後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樣。
清中期的時候,随着國家政局的穩定,國家人民日益富裕,文化藝術盛行,各類的鳥禽犬類成為了滿清富貴家庭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到了後來養鳥成了很多老北京的雅号,我記得當時很多電視劇裡,電視裡有描寫老北京人劇情裡,随處可見很多大爺們,年輕的小夥,經常穿着長袍手提着鳥籠,邁着方步在老北京的巷子裡溜鳥。
在《燕京雜記》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閑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每一茶坊,定有數竿插于欄外,其鳥有值數十金者。”
這段話可看出,養鳥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
養鳥的人喜歡在清晨溜鳥,溜完了鳥,他們會聚在茶館裡“會鳥”互相講養鳥的經驗,他們的行話叫“壓鳥”
壓鳥:就是馴化的鳥讓它叫出不同的鳥鳴聲,養鳥的人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數,在步數不夠的話,鳥是不會叫的,如果養鳥人溜的時候遇見林子裡,林子有别的鳥叫時候,他們會揭開籠子的罩子,讓養的鳥學其他鳥的鳥鳴聲。
提籠架鳥
提籠:意思是籠養的鳥類,它們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
觀賞類似的鳥類大多都是毛色鮮豔,體态優美的具有觀賞性的鳥類
聽音:意思就是鳥鳴聲百啭千聲,悅耳動聽的鳥類
架鳥:指非在籠子中養的鳥,它們隻能在用架子來養,行話叫“亮架”,比如錫嘴、交嘴、梧桐之類的鳥它們都是隻能用架子來養,老北京最常見的架鳥是梧桐,經過飼主的訓練,它能開鎖、叼旗、開箱子等各類技能。
以前北京是有專門的鳥市的,比較有名的是官園、西直門、馬甸、日壇、白石橋,不過随着現在國家對鳥類的保護,全國各地的鳥市已經慢慢的變少了,但是愛鳥,養鳥依然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愛鳥雖好,但是也要堅決的反對打擊舉報那些不法獵鳥者,現在的國家法律對鳥的保護是很健全的,不要懷有僥幸心裡,當時那個大學生闫某,2014年7月14日,闫某和朋友王某從鳥窩裡掏了12隻雛鳥,闫某将鳥養在家中,并在朋友圈裡曬出了雛鳥的照片,随後開始有人找闫某買鳥,與闫某進行了交易。在2014年7月27日,闫某和王某又去掏了4隻幼鳥,不料這一次引來了森林公安,并被分别判了十年半和十年。為其打抱不平的網友大有人在,但是他們卻拿這些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了交易,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愛鳥有道!是每位喜歡養鳥人的底線,不可為了以及私欲,傷害那些正在減少的瀕危保護動物,不要讓以後的子孫隻能在标本中看到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