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9:22:10

在有人群的地方“面子”的生命力總是格外旺盛,哪怕這種面子隻是幻想,比如古有“葉公好龍”:男主葉公以各式各樣的龍形象裝點門面,此嗜好引人圍觀,但當真龍光臨葉公居所時,他卻抱頭鼠竄,絲毫不見對龍的喜愛。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1

雖然龍隻是中國人虛構出來的圖騰崇拜,葉公好龍一事也隻是人們的笑談,但曆史上真實的葉公卻因“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被贻笑千年,今天的葉地百姓還在為他們的父母官鳴不平。當我們揭開“葉公好龍”背後的真相後,也許會對此少幾分嘲笑,反而多幾分同情和自我反省。

據清同治辛末《葉縣志》、《漢書》、《皇覽》等史料記載,“葉公好龍”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沈諸梁,因其所在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故自稱葉公,“葉縣西北去城三裡,有葉公諸梁冢,又曰葉君丘,近縣祠之”。相傳真實的葉公确實有畫龍的嗜好,但此舉載入正史并非因為沽名釣譽之私欲,而是為了興修水利、造福當地百姓。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2

葉地是淺山丘陵向平原過渡的地帶,因為地形原因,該地常年雨季發生洪澇災害,而雨季過後發生旱災。對此葉公曾發動當地百姓開挖具有防洪、蓄水功效的東、西二陂以解決水患,據悉該治水方案不僅福澤當地百姓,為後世水利專家設計水利工程也提供了寶貴經驗。而畫龍則是葉公治水方案中的一個小插曲,因為治水方案需要繪制水域地圖,葉公就在自家院牆上畫,在每個出水口上畫上神話裡掌管降水的龍形象。

綜上,如此一個為民謀利的實幹家,很難将他同“葉公好龍”中裝腔作勢的形象聯系起來。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這位名相救國君于危難的事迹後,會發現他與“葉公好龍”中那位沽名釣譽之輩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兩類人。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3

據《史記·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記載:楚惠王十年楚國大夫白公勝起兵謀反,挾持了楚惠王。葉公帶領葉地兵将平息白公勝叛亂并取得成功後,并沒有擁兵自重趁火打劫篡奪楚惠王之位,而是奮力救出楚惠王協助恢複楚國秩序。

衆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一旦臣子手握大權,總會發生謀權篡位的相似曆史。但即便楚惠王出于感激将軍政大權都交給葉公,使得他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位時,葉公也沒有表現出意欲将國君取而代之的野心,反而後來将大權讓給了公孫甯、公孫寬兩位年輕人,自己回葉地安度晚年,史稱“葉公讓賢”。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4

這樣一位為民造福、忠君禮讓、淡泊名利的賢臣,怎麼看都不像“葉公好龍”中沽名釣譽的僞君子,可惜關于葉公,人們偏偏隻記住了成語中子虛烏有的壞名聲,卻鮮有人記得他為葉地百姓、為楚國長治久安做出貢獻的正面形象,真是應了那句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那麼問題來了:這一切該怨誰呢?

有人說該怨孔子和他的儒家學派傳承者,這類觀點認為葉公的壞名聲全因和孔子拌了句嘴。葉公和孔子确實曾有過話不投機的交流,《論語·子路》篇對此有記載。話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從蔡國去葉地時,葉公曾與孔子有過幾次會面,史稱葉公問政。雙方對于為政時應采取“近者悅,遠者來”之道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卻在何為正直人設的标準上産生了分歧:葉公認為正直的人必然是大義滅親之人,即“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但孔子對此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認為正直的人因為顧念血脈親情會為親人護短,即“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5

這次不愉快的交流是孔子沒有在葉地久留的重要原因,而西漢著名經學家劉向,作為儒家學派的傳承者,他借孔子弟子子張之口,将這個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寫進了自己編纂的作品《新序》中:

“子張見魯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字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因為這段文字,葉公被後世人贻笑千年。可見葉公被污名化與孔子、儒家學派傳承人确實有些關系,但若因此将抹黑葉公的罪名扣到他們頭上,實乃甩鍋之舉。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6

首先,孔子和葉公意見不合太正常不過了,衆所周知在孔子所處的諸侯争霸時代,他的思想主張基本上沒有被哪個諸侯國君真正接受過,意見不合實乃家常便飯。并且關于思想主張不一緻的問題,孔子一貫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豁達态度,所以并不會因此懷恨在心,也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孔子因此去诋毀葉公形象的言論,所以葉公形象被損豈能怪孔子?

再次,即便是儒學後人劉向将抹黑葉公的這個成語故事記在《新序》中,也不代表這是劉向對葉公有敵意。因為一方面《新序》這本書隻是劉向編纂的,葉公好龍這個故事也隻是他聽說後收錄在其中的;另一方面雖然劉向在這本書裡記上了有損葉公形象的虛構故事,但也同時記載了葉公平定白公勝政變、以及葉公向樂王鲋詢問晉大夫趙文字為人等事件,而這些故事則凸顯了葉公德才兼備的正面形象,這些在《左傳》、《史記》中也都有記載。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7

所以,既然劉向在《新序》中既記載了關于葉公負面形象的故事,同時也記載了他正面形象的故事,又怎能說劉向這些史學家是在刻意抹黑葉公形象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關于葉公正面、負面事迹都曾被記載于曆史文獻,但後人偏偏對葉公負面形象的故事印象更深刻,不能怪跟葉公拌過嘴的孔子,也不能怨編纂曆史文獻的史學家,隻能怨後來的傳播者選擇性地傳播了葉公負面形象的故事,而聽者選擇性地記住了這些,然後再傳給别人……在這樣的惡性循環傳播方式下,一代名相葉公就成為“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的真實寫照。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8

“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的傳播現象,對被評價的當事人并不公平,也并非對一個人的客觀評價,但這種現象卻真實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負面事迹之所以比正面事迹傳播得更快更廣,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在他人負面事迹中,找到了自己負面情緒的共鳴,比如說雖然“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是虛構的,但人們在生活中肯定遇到過沽名釣譽、裝腔作勢的僞君子,而人們在傳播這個成語時,亦是在發洩自己對這種人的不滿情緒。

此外,在拿他人的負面事迹同自己正面事迹的對比時,通過貶低别人擡高自己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且事實證明:當人們彼此傳播這些負面事迹時,會感到站在同一戰線攻擊共同的敵人,有可能在情感上拉近彼此的距離,盡管這麼做對被評論的當事人來說是極為不厚道的。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9

由此可見“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這一怪象的生命力多麼頑強,所以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時,若處于被評價者的角度,他們很可能會像“葉公好龍”一樣,去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哪怕這種正面形象是虛假的,相反不敢将自己并不那麼光鮮的一面展示于衆,畢竟被認同是正常人的一大共同需求。

葉公好龍之舉可以理解,但這樣做的後果很可能隻會創造出虛僞的美好。況且基于“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裡”的傳播邏輯,這樣做也并不能使自己的好名聲傳播開來。所以人們要想得到來自他人的客觀認同、無懼小過錯被人知曉,除非颠覆以上的傳播邏輯,這有賴于每個人在充當傳播者的角色時,能對一個人、一件事有全面、辯證的宣傳,而非抓着他人的短處四處宣揚。

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的成語是什麼(成語背後的真相)10

作者:高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