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素有“竹子王國”的美稱。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史上,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人家,大家對竹子情有獨鐘,他們都會在庭院中開辟出一塊空地,種上幾株竹子。種植竹子的地方或大或小,但這并不影響人們閑暇之餘欣賞翠竹的心情,人們對竹子的喜愛之情是一樣的。
人們喜歡竹子,因為竹子青翠挺拔、高風亮節、淩寒傲雪、經冬不凋、四季常青,更因為竹子堅韌不拔的性格受到了人們的稱頌。
人們因為竹子的種種美好品質,将它與松、梅合稱“歲寒三友”。古往今來,曆代文人對它們傾注了無限情懷。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堅強品格,更以高雅虛心、樂于奉獻的美德,摒棄了梅花孤芳自賞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趨完美,赢得并占據了人們心中獨特的地位。
在悠悠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化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淇奧》一詩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
《淇奧》借綠竹的挺拔、青翠、茂盛來贊頌衛武公的高風亮節,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為中國詩歌以及文學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竹文化起源于詩經時代,自《淇奧》之後,竹子已經成為了人們經常去贊美的植物之一,竹子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品德,詩中的竹文化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後,曆代文人墨客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的詠竹文學作品。魏晉時期有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風度;宋代大文學家蘇轼在詩中也寫道:“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風中的搖曳的聲音和清疏的身影,盡入詩懷,詩人并借用竹子的形象去象征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貫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等幾種文學符号類型,顯示出傳統文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征。
竹子在人們心中已然成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堅忍不拔,甯折不屈,高風亮節的象征。
在我國詩詞長河的諸多的贊詠竹子的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詠竹詩《昌谷北園新筍》。李賀的家鄉在昌谷(今河南省宜陽),那兒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翠竹,幾乎長滿了昌谷的每一塊山林,每一塊空地,昌谷簡直就是竹子的海洋。
李賀十分愛竹,在摩挲觀賞之餘,寫了不少詠竹的詩句,有時還直接把詩寫在竹子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李賀的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
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賀出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李賀祖上是李唐皇室宗親,可是到他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同時代詩人李商隐為李賀寫過一篇傳記體的《李賀小傳》,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辄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由此可見李賀不遺餘力的好學程度,李賀在學習上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同時代的大詩人李益齊名了。
李賀很小就有詩名,最早受知于韓愈。李商隐的《李賀小傳》中就說李賀“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也就是說說,一代文學巨匠韓愈獨具慧眼地發現了李賀的才華。
李賀是中唐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風格瑰麗奇峭,意象繁密跳脫,用字堅銳深沉。他的詩作能給人帶來夢幻的色彩的,力量的震撼,美輪美奂的享受,李賀的詩歌被譽為唐詩阆苑中的一朵奇葩。
韓愈畫像
可是,功名并沒有向這位才子投來橄榄枝,運氣似乎也沒有垂青過這位才子。他參加科舉考試,總是與登科擦肩而過,并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他連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審核通過,原因竟然是李賀父親名字中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犯嫌。這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
盡管對李賀有知遇之恩的韓愈“質之于律”、“稽之于典”,韓愈利用自己的人脈和關系積極斡旋,争相奔走,為李賀辯護,但依然無法改變這一現狀。萬般無奈之下,李賀不得不離開長安。
李賀畫像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法人打擊很大,當年回到昌谷後,他寫了不少抒憤之詩。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并考核後,擔任了從九品的奉禮郎。從此,李賀在長安度過了長達3年的仕宦生涯。
由于遷調無望,功名無成,李賀心中的哀憤與孤激與日俱增,加之妻子病故,這一切讓詩人憂郁成疾,從此一病不起。
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過起了隐居的生活。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正待有一番作為的時候,他卻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其中的曲折與無奈,落魄與哀怨是可想而知的。
這位蹉跎半生,空負一身才華的詩人,兜兜轉轉終于回到了原點,他也終于在家鄉走完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暫人生。
李賀在家鄉昌谷寫的這首詠竹詩,旨在表達心中堆積已久的哀怨之情。結合李賀的仕宦之旅和人生際遇,可以看出,竹的形象就與詩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疊合起來,不再是獨立自在的實體。這樣寫,是虛實結合的寫法,虛與實之間并行不悖,讀來讓人無限感慨。
開篇兩句“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意思是說:刮去竹子上的青皮,刻上楚辭般的詩句,白粉光潔的竹身上留下一行行黑色的字迹,字迹曆久彌新、翰墨飄香。
這兩句描述詩人在竹上題詩的情景,筆勢如題寫詩行的筆鋒一樣,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流暢的語言文采斐然,又不失含蓄蘊藉。透過詩句,這位空負才華的懷才不遇的詩人在竹子上題詩的情景似乎躍然紙上,曆曆在目,這是一個感人的畫面。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顔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詩人創作的歌詩。
詩人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聯想到屈原的遭遇,這裡因借“楚辭”含蓄地表達了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首句短短七個字,既有動作描寫,又有情感體現,蘊意十分豐富。
尤其是詩人描摹竹子的形态時,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布滿白色粉末,顯得生機勃勃,活潑可愛。可是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又使竹子的美好形象受到玷污。
詩人巧妙地以“膩香春粉”和“黑離離”這一對色彩形成強烈反差的對比,來表現内心的憂憤。
後兩句“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大意是說:新竹無情但卻愁恨滿懷,誰又能夠看得見呢?竹葉上的露珠滴落,好像在霧裡悲啼的淚水一樣,壓得千萬枝竹枝彎下了身軀。
這兩句以竹葉上的露珠象征傷心的淚水,着重表達詩人憂憤的感情。詩人形格勢禁,他隻有在家鄉昌谷的竹林中,似乎才能得到心靈的慰藉,時光镌刻在詩人心靈上的創傷,也似乎隻有在竹林中才能得到治愈。
“無情有恨”,指的是詩人在竹子上題詩的事,詩人毀損了新竹俊美的容顔,可說是“無情”的表現。而這種“無情”恰恰是長期郁積在詩人心中的無法抑制的怨憤導緻的。
這是一種怎樣的怨憤呢?清代學者姚文燮在為李賀的詩集作注時,曾寫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語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述:“良材未逢,将殺青以寫怨;芳姿點染,外無眷愛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姚文燮一語中的地指出了李賀此時的處境以及心境,這樣的評價也是相當中肯貼切的。
李賀在家鄉昌裡時,不止寫過一首詠竹詩,在另一首詠竹詩中,詩人寫道:“箨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
“龍材”指的是出類拔萃的竹子,在詩人的眼中,也出類拔萃的人才。詩人以“龍材”自喻,希望自己能像雨後春筍那樣,節節拔高,直上青雲。
但結果卻是幾乎無人欣賞,李賀生前,他的詩歌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贊賞、評論、轉發。
越是美好的希冀,與現實的反差也就越大。萬般無奈之下,詩人隻能回到故裡,整日與竹為鄰,與竹為伴,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
詩人在竹子上題詩,無非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
這從“無情有恨何人見”一句中就可看出端倪,詩人摒棄直抒胸臆的陳述句,用疑問句的語氣和句式将心中感想訴諸筆端,在大開大合的寫作手法中寄托情思,詩意也呈現出變化多姿的風貌。
細細品味最後一句,詩人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措語委婉,然而感情充沛。詩人極力刻畫竹子的愁慘容顔:煙霧缭繞,面目難辨,就像是傷心的女子掩面而泣。
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露水,不時地向下滴落,這與因傷心而垂淚的女子的形象是何其的相似。
表面看起來,詩人是在寫竹子的愁苦,其實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也就是将人的情感賦予在竹子上。人的怨情變成竹的怨情,從而創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來。
此詩通篇采用“比”“興”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現手法來說,寫竹的形态是實寫,寫人的感情是虛寫,虛實結合,相得益彰;而從命意來說,則正好相反,寫人的感情是實寫,寫竹的形态是虛寫,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因為詩人雖然從頭至尾都在寫竹子,詩人的形象卻又無處不在。詩人的形貌、舉止和精神寓含在詩句中,寓含在竹子的形象中,人與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景與情貼切地交織在一起。
竹子的愁愁容宛如人的愁容,竹子的哀情也與人的哀情相通,人與竹守望相助。然而詩人興寄深遠,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竹子上,避免直抒胸臆的口頭對白,從而形成了詩人與竹子的心靈對白。
李賀的這首詠竹詩,是詩人情感的傾瀉,也是諸如有着像李賀這樣人生際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個縮影。
中國古代文人與竹子之間的心靈交契,既是一種文化情态,更是一個曆史過程。竹子作為一種文化符号,既是人的品質的體現,也是詩人對認知方式的探索與诠釋。
李賀的這首詩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詩人以這樣的方式寄托了自己的情思,人與竹的心靈交契,竹子被賦予的文化情态,詩人對生命認知的探索與全詩,全都濃縮在這首隻有二十八字的詩篇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