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同歸老師的今日頭條--悟空問答--中【安全感是什麼?】的條目。詳細内容也請關注李同歸老師的今日頭條欄目。
安全感是什麼?
題主的确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支撐,尤其在人際交往中,特别是在親密關系中,安全感可以說是其最核心的功能。
什麼能帶給我們安全感?題主提到的一些情景,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為的确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比如:
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淡的婚姻、還是毫不在意的眼光?
如果錢是安全感最基本的保障,那麼是不是很可悲,有佛性,有神性的人是不是内心從來不害怕的?
但這些顯然不是我們最重要的安全感!穩定的工作,能夠讓我們覺得生活有着落,心裡有底,但這種穩定的工作,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工作。
那麼,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哪兒?
答案就是: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我們的親密關系!
為什麼需要安全感?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安全感?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大家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因為每個個體内心充滿着不安全的感覺(insecurity)。
可能有讀者說,不會吧?我是“佛系人生”,早已置身世俗凡塵之外了,我的内心就比較平靜啊!我一不跟人争,二不跟人搶,一切随緣,無欲無求......
其實,即使是“佛學人生”,也隻是表面上的平和。真正每個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平靜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内心深處,則隐藏着各種的危險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
這些不安全感,有些事來自于外部的客觀世界。衆所周知,客觀世界對人來說,的确是具有各種危險的。因此,才有許許多多的意外發生。才有了“人生八大苦”之說,甚至“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從早期對于大自然打雷、下雨、刮風的恐懼,到現在對未來機器人、對個人隐私洩露等等的恐懼....可以說,各種危險、各種恐懼一直伴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
大自然的這般千錘百煉,鍛造出了人類驚人的本事。事實上,經過千萬年的進化,人類的心理已經具有了對危險的認知能力,并對未來将要出現的危險,具有了提前預知的想象能力。這就使得人們不僅在面對危險的當時會感到緊張恐懼,而在危險出現之前,在心裡就可以提前預想到發生各種危險事件的可能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這也是人類進化的重要适應器之一,為了生存而進化出的本領。這種本領反映在人類一些本能的情緒體驗中,比如對蛇的恐懼,使得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能夠免于被毒蛇所侵害。
我們願意付出巨大代價來減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當然,另外一些例子,大家理解起來更容易。比如:
我們每個人在身體健壯、沒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
·因此我們會每天花時間鍛煉身體
·從飲食上注意,不吃緻癌物質,多吃抗癌食品;
同樣地,在還沒有被盜之前,就預想到了被盜的可能,而提前裝上了防盜門
·盡管在裝防盜門之前的許多年裡,也從未真正過發生一次被盜事件
·但還是裝上了防盜門,讓自己承受裝上防盜門之後每次開關防盜門的繁瑣和不便
也就是說,我們為了減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導緻不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那麼,我們内心中的不安全感是由什麼引起的?
心理學家們認為這種不安全感主要是由環境的不确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
我們所說的“天有不測風雲”,重點就是說這種危險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這種不可預測性會讓人感到特别的不安。其次是由不完善感導緻的,因為,當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較保險的,但隻要不完善,不可控制,隻要存在“萬一”,人們就不會放心,就會産生不安全感。
進一步的問題是,導緻不安全感的來源有哪些?不安全感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類以外的事物或事件,主要指自然災害,比如地震、洪水、交通事故、患重病等等……;一是來自人際交往中的問題,也就是說不是由于自然因素,而是來自人類成員自身,如打架、殺人、搶劫、受到欺淩等……
重要的是,随着我們所處時代的發展,來自于自然因素的不安全感似乎越來越少,我們有災害天氣預報,有大數據預測交通,有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來預防疾病……,但另一方面,我們人際關系中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畢竟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給人帶來各種好處的同時,也給人帶來很多的危險。與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危險事物相比,身邊其他人的存在會更讓每個人擔心,因為,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變數是最多的,正所謂“人心叵測”,故而“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際關系中的不安全感因此,不安全感會在我們的人際關系中會有越來越多的體現。比如: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人們最關心的是
·他是否重視我
·他是否喜歡我
·他是否能夠接納我
·他是否信任我
·他是否尊重我
·我是否有足夠的才能
·我的舉止言談是否得體
·我的話語是否有真知灼見
·我的表述是否精辟
·我是否妙語連珠、一鳴驚人
·他是否誤解了我的意思
·我能讓他喜歡嗎
·我是否惹他不高興了
·......等等
·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什麼時候?
因此,心理學上提到的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 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 主要表現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飲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屬于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歲之内的時候,這時安全感的建立是從父母特别是母親那裡獲得的,并且在與父母交往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套對自己和對他人看法的心理表征體系---按照依戀理論的概念,就是形成“内部活動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這種内部活動模型,又決定着個體日後的人際交往策略,并在人際交往中将内在的不安全感投射于外部世界的人或事,表現為人際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等人格特征,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制(over-control)的方法來實現。
因此,安全感的構建,其實是個體成長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任務之一。已有的文獻表明,兒童安全感的構建影響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最大。因此,良好的養育方式,積極主動地給予孩子關愛和陪伴,是每個父母最重要的職責所在。
那麼,你覺得是個有安全感的人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