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3:40:36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保守勢力強大,從政治體制分析

在《大秦帝國之裂變》的影視劇中,韓國進行的申不害變法,幾乎與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同時進行的;然而兩國的發展成果卻大相徑庭,秦國自秦孝公後一直堅持商鞅之法,而韓國申不害變法卻半途而廢,可以說,申不害術治變法與商鞅的法治變法不可同日而語的。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1

請而秦國在富強,崛起,以及稱霸的過程中,曾幾度拿韓國開刀,韓國也是秦國在統一之路上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韓國最早被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其處于四戰之地的地緣政治有關,也有疆域面積小,人口數量較少有關。

更與韓國的君主有關,君主采取依附強國而生的朝秦暮楚的對外戰略,使得韓國交了一幫豬隊友,關鍵時刻屢屢被坑,被出賣;最後,韓國竟然采取了鄭國水工疲秦的策略,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強大了秦國,又給秦國出兵的口實,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從此消滅在曆史的長河中。

縱觀戰國曆史,特别是戰國七雄,韓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個國家,它到底實行什麼政治體制呢?有哪些弊端,為何會滅亡呢?本篇文章從政治體制角度,分析韓國滅亡的原因。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戰國七雄韓國的興盛史
  • 三家分晉,韓氏立國

韓氏,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非常顯赫的政治家族,本為晉國衆多卿大夫家族中一員,曆經數代人慘淡經營後,在極端險惡的晉國朝政中夾縫生存,并站穩腳跟,最終與其他強國一切掌握晉國軍政大權;繼而又在與晉國各大家族競争中取得勝利,最終與趙、魏兩大家族瓜分魏國,始稱“三家分晉”。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2

三家分晉後,韓國占有晉國的南部,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山西南部及東南部,韓國疆土和魏國犬牙交錯,并且周室也在韓國疆域之中,以西與秦國、魏國為鄰,東面與鄭國相接,南面是楚國。

  • 韓國發展大緻分三步

韓國的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縱觀韓國曆史,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開拓階段為韓康子至韓哀侯時期,下至韓昭侯時期為守成階段,再至韓王安為韓國的衰亡階段。韓國建國後,諸侯兼并戰争此起彼伏,韓國又位于中原腹地,有天下咽喉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韓國幾乎被卷入了每一場戰争,在後來的合縱連橫結盟過程中,韓國一直依附強國而生,一直在衆強環伺中生存。

韓氏立國後,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但也有其高光期,那就是韓昭侯申不害的“術”治變法改革,使韓國有一個大治,但韓昭侯隻是守成之君,并沒有為韓國打下強大的發展基礎,也喪失了一次乘強勁之勢進行變法圖強的計劃;韓昭侯與秦孝公生活在同一時期,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孝公,也強大了秦國,而申不害變法雖然使韓國有大治,但申不害死後,韓國形式急轉直下,最後直至滅亡。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3

韓國“将”、“相”政治體制

韓氏立國後,逐漸廢除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卿世祿制,建立起以國君為首的封建官僚體制;具體表現為,三家分晉後,韓國自立為諸侯,标志着地方封建政權開始正式确立,韓景侯被周室冊封為諸侯,從此韓國名正言順地步入諸侯行列,當韓國攻下鄭國後,韓宣惠王采用“王”稱号,國君稱号的改變标志着國君權力的提高和君主制度的初步形成。

  • 建立以“相”為首的文官體系

“君臨之術”被韓國國君不斷利用,标志着君主集權制的不斷形成,到了戰國,韓國效仿魏國,在朝廷設相,建立文官行政體制,相權是輔佐、配合王權而存在的,是君權的重要補充和保證,韓相由國君任命,并且随時可以撤換;相國以下,各級官吏分工明确,各司其職。

  • 建立以“将”為首的武官體系

戰争頻繁,韓國國君很重視軍事,在國君之下設将一職,君主随時任免和調遣“将”,在君主的授權下,“将”有訓練官兵和指揮作戰的權力;将,也稱将軍,在中央官僚機構中是武官之長,地位僅次于相。此外,韓國還設立了專門為君主和宮廷機關服務的系統,這個系統也兼任行政管理機關的事務,兩者行政職能沒有截然分開。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4

韓國在地方設立郡、縣制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但郡與縣之間,尚未形成固定的統轄關系,邊疆的縣歸郡管轄,内地縣歸中央管轄,郡、縣的軍事權力和最高行政權力都掌握在韓國國君手裡,郡、縣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免。

韓國的政治制度相對複雜,世卿選官制度被長時間地保留下來,君主才有賞罰、禮法、刑德、爵祿等手段監督控制群臣,在韓國的不斷發展中,逐步制定和完善本國的各種制度,例如職官管理制度,俸祿制度,法律制度,軍事制度等等,但韓國終一朝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封建官僚體系,世卿的貴族制度貫穿其中,這與申不害不徹底的改革有莫大關系。

對于韓國來說,成也“術”治,敗也“術”治,申不害的術治為何會失敗呢?筆者從韓國政治制度的弊病,來分析一下申不害變法失敗的原因?

韓國政治制度的弊端

韓懿侯、韓昭候時期為韓國的守成時期,韓懿侯守國十年,沒有大的發展,沒發生大的戰争,卻失去了領土,被魏國打敗兩次,割讓馬陵;韓昭侯掌國三十多年,特别是在申不害變法時期内,韓國大治,諸侯不來侵伐,出現了少有的、短暫的治世。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5

但韓昭侯注重君主的“術”治,沒有建立統一的法令,緻使韓昭侯之後,變法不在,國内形勢急轉直下,隻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依附強國而生,在政息兵弱的敗亡階段被秦國滅亡,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被滅的諸侯國,那麼,韓國政治制度有哪些弊端呢?

“術”治弊病,導緻韓國亂弱

韓昭侯時期的申不害改革,幾乎與齊威王的改革是同時進行的,但成效遠非齊國;申不害的“術”治,主張君主的絕對的集中權力,講究的是君主統治臣民的方法,強調的是君主的專制之術,先天性地存在很多弊端,也是改革不能徹底推進的原因之一。

申不害變法與商鞅變法最大的不同是,商鞅緊緊抓住發至建設這個關鍵,将各項改革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衆,在法律中将宗族特權剔除出去,徹底剝奪貴族特權;申不害的“術”治,原先是為了懲治吏治,現在變為君主馭臣之術,這種權術随着君主的意識改變而改變,一旦被當作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必然會扭曲法令,使依法治國名存實亡。

韓昭侯是一個意志不堅定的人,韓國貴族勢力大,當昭候發布新的法令時,往往會聽從别人錯誤意見後,使得法令得不到堅決的貫徹實施;申不害主宰朝政十年期間,法治偏弱,術治膨脹,依靠種種秘密手段察核官吏,造成人人自危。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6

時間久了,術治就會變成權術陰謀,君臣離心爾虞我詐,官場就會變成勾心鬥角之地;權術之道充斥于韓國邦交内政,造成儲君之争,輔臣權力之争,重臣為了權力甚至勾結敵國,劫持國君;總之,韓昭侯依賴術治,久而久之,導緻陰謀叢生,内耗重重,危及國家。

“術”治,沒從根本上解決韓國面臨的問題,終究其實,術治就是一種整治吏治的手段,也是君主所掌握的一種權術陰謀,“術”治的本質是人治,人治的優劣全在于君主,韓昭侯時期術治還勉強可以,後世之君沒有韓昭侯之明,那麼術治就是亂國之本,所以,韓非子說,韓國亡于術治,是有道理的。

韓國存在貴族和官僚雙重政治體制

戰國時期,貴族集團在各諸侯國都是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變法必然會觸動貴族利益,必然會遭到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對;與商鞅用法制剔除貴族特權不同,申不害“術”治改革以不觸動貴族集團利益來換取變法改革,對貴族勢力采取妥協的态度,使得新法令推行不下去,變法成果大打折扣。

申不害變法時,一邊用貴族宗室人員,一邊又任人唯賢采取官僚制度,在韓國貴族中,雖然也有才幹的超群者,但大部分都是能力平庸的人,例如,公仲、公叔更是獨攬朝政五十年,加速了韓國的衰亡;貴族宗室總攬大權與重用布衣将相的格局無法調和,終其一朝,韓國也未能克服宗室貴族對權力的獨掌,這也是申不害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7

權術陰謀排斥賢能,使人才引進政策失敗

韓昭侯申不害的改革,在人才政策上也以舉賢任能,因任而授官的政策,但沒有從根本上廢除世族世官制度,舉賢任能就是一個空頭口号,韓國像其他諸侯國一樣推行貴族政治,造成人才外流,這些人才得不到上升途徑,隻能另謀高就。

權術陰謀還造成君臣之間,臣臣之間的猜忌和矛盾,權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無所不用其極,排擠布衣将相,排擠人才那都是小事,這些重臣甚至能引入外國兵力來挾制本國君主,由此可見,君臣之間爾虞我詐可見一斑。當奸邪大臣當權,隐良蔽賢,造成韓國日趨衰弱,韓非多次向韓王進谏要勵精圖治,但始終未被采納,統治階層的腐朽昏庸使韓國失去了最後一絲複興的希望。

反觀秦國,對人才的利用有一套法律制度,特别是獎勵耕戰制度的實施,秦國農民樂耕,士兵樂戰,天下英才多彙集到秦國,這也是秦國舉賢任能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秦國正是在大批的,一代又一代的布衣将相輔佐下,最終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其實,秦國統一的曆程,就是以布衣将相為主的官僚體制,逐步戰勝和取代貴族政治的過程;社會要發展,國家要進步,都需要人才,特别是社會變革時期與人才開發有密切關系,韓國的衰亡很大程度上受失敗的人才政策所影響。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8

總之,相對比秦國來說,韓國和其他五國也重視法律,但都深受周公禮制的影響,沒有完全抛棄與新時代不符合的禮制,也沒有能夠徹底地實行法治,反觀秦國在法律政策上是基本正确的,能把獎賞和刑罰以法律的形式納入耕戰政策中,所以秦國兵強國盛,在發展上領先于韓國。

綜述

筆者認為,申不害改革失敗原因,“術”有餘,而“法”不足,在變法改革中,側重于君主用權術,而忽略了法治建設,缺少法律的保障,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韓國所面臨的問題,申不害死後,韓國形勢急轉直下,“術”治變法隻給韓國留下了“陰謀權術”。

變法失敗與韓國君主有莫大關系,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之後的曆代國君中,隻有韓昭侯支持改革,反觀秦國,自秦孝公之後,曆經秦惠文王,秦宣太後,秦昭襄王,一直到嬴政都堅持商鞅的法治治國;由此可見,韓國并沒有形成一個有賢能組成的領導集體,韓昭侯死後,變法執行者後繼無人。

韓國的保守勢力太過強大,申不害變法中并沒有剔除貴族對變法的影響,并沒有剝奪貴族衆多的權力,而是以妥協政策來換取變法改革,結果不僅是變法成效大為縮減,也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撲。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嘛(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9

我們又看到,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别提倡法治、勢治、術治三種不同的治國方略,法,就是健全法制,勢是君主的權勢、君主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君主駕馭臣民,利用權力,推行法令的一種手段或策略。術治主要是為了察覺官吏,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獨一無二的地位。所以,申不害的改革隻是一種君主統治的手段,并不是對政治體制、經濟社會發展的徹底改革,當然會失敗了。

讨論

筆者認為,從晉國卿大夫家族獨立的韓氏政權,在立國之初,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政權,與其脫胎于母體晉國有着本質的區别,随即建立以君主為主的集權政治體制,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各級官僚機構和行政體制,最高管轄權被掌握在君主手中,在君主集權制的确立下, 又推行了郡、縣制使得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權空前加強。

韓國雖進行申不害改革,但在戰國中後期,貴族勢力,宗室勢力排斥賢能,抵制改革等行為嚴重侵蝕韓國政治體制;韓氏政權的外在環境也非常險惡,始終處于此起彼伏的兵火狀态,極端惡劣的地理地緣政治,使其處于列強環伺之中,首鼠兩端的邦交策略最終得罪了所有強國,使得韓國最終被曆史所淘汰。

參考文獻:《韓非子》、《戰國策》、《七國考》、《資治通鑒》、《漢書》、《史記》、《左傳》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