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緻世界
本文由 融創中國 特約制作
重慶
風頭正勁
人們賦予了它無數稱号
它霧氣濃厚
人稱“霧都”
(請橫屏觀看,霧氣彌漫的重慶城,攝影師@蔣繼航)
▼
它高樓林立
層次感極強
人稱“賽博朋克”
(渝中區解放碑航拍,攝影師@王正坤)
▼
它的道路與軌道交通
上天入地、飛檐走壁
人稱“3D魔幻”
(重慶軌道交通2号線,攝影師@麻辣脆皮雞排)
▼
此外還有
“火鍋之都”“橋梁之都”等各種标簽
堪稱中國新獲标簽最多的城市
衆多的标簽吸引了
無數遊客奔向重慶
旅遊人次
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2018年中國旅遊城市遊客人次排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然而重慶絕不是
一時的“網紅”
當我們以地理的視角觀察
會發現
重慶的地表上
數十條山嶺從東北向西南
近乎平行排布
如同大地的琴弦
琴弦再加上
外圍更加高聳的山地
就構成了"禁锢"重慶發展的
強大力量
(重慶衛星影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重慶
卻憑借另一種自然之力
以及無數普普通通重慶人的努力
解鎖了這種力量的禁锢
并把自身打造成了
中國最火爆的人間
01
山的禁锢
億萬年來中國大地上
接連不斷的造山運動
使得今日中國西南一隅群山環峙
中部則相對下陷
一個巨大的盆地誕生了
即四川盆地
但是盆地内部
并非“生來平等”
其西部和中部相對平坦
适宜人類發展
尤其是肥沃的成都平原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誕生了
三星堆、金沙這樣的燦爛古文化
而盆地的東部及外圍
山地丘陵合計占比超過96%
平地隻有區區2.5%
這片土地便是
重慶
(現今四川盆地地形,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北部
是高聳的大巴山脈
大巴山東段的陰條嶺
海拔2796.8m
為重慶最高峰
(重慶境内大巴山脈,攝影師@陳潔)
▼
東南部
則是群山連綿的武陵山區
(武陵山三塘霧浪,攝影師@葉星箭)
▼
而其餘的大部分區域
則是一種全球罕見的山地
平行嶺谷
(請橫屏觀看,川東平行嶺谷航拍,左側是華蓥[yíng]山,右側為銅鑼山;攝影師@楊虎)
▼
大約1億多年前
原本平坦的重慶地塊
受到東南方向相鄰地塊的強烈擠壓
重慶地塊下部岩層深厚而堅硬
因此變形較小
上部岩性較軟的沉積岩迫于壓力
則紛紛發生斷裂
并漸次向盆地内部遷徙
在雪峰山以西、華蓥山斷裂以東的400km内
發育了數十條平行褶皺山嶺
即川東平行嶺谷
(請橫屏觀看,川東平行嶺谷剖面示意,七曜山又名齊嶽山,制圖@鄭伯容&雲舞空城&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它們
從東北向西南縱貫大地
綿延千裡
從空中俯瞰
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琴弦
(請橫屏觀看,夾持重慶主城區的平行嶺谷猶如大地的琴弦,攝影師@奇妙的小王同學)
▼
其中
最西側的那道平行嶺谷
華蓥山
成了四川盆地兩個世界的分界
其東側是重慶及川東的山地
西側則是四川的平原與丘陵
(華蓥山,攝影師@吳祥鴻)
▼
而東北部的平行嶺谷
則受到向南推進的大巴山阻擋
逐步發生轉向
并與之拼合為一體
由此形成的巫山
也成了封鎖盆地東北緣的最後一道枷鎖
(巫山神女峰,攝影師@王正坤)
▼
就這樣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
以及數十道平行嶺谷
阻隔了重慶與外部的溝通
也使得重慶早期文明的發展格外艱難
(重慶市地形示意,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是
當上天對你關閉大門時
往往也會為你留出一扇窗
它将至柔的江水
鑄成了一把把利劍
誓為斬斷禁锢重慶的枷鎖
02
以水為劍
重慶降水充沛
年均降水量超過1000mm
而之前強烈的山地隆升過程
導緻大量碳酸鹽岩出露地表
總面積高達3.96萬km²
占重慶總面積的近48%
如此大面積的碳酸鹽岩
遇水溶蝕
便形成了極為出衆的
喀斯特地貌
(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地上是罕見的
海拔2238米的巨型喀斯特山體
金佛山
因其四周陡峭、頂部平緩
而被形象地定義為
“喀斯特桌山”
(請橫屏觀看,金佛山,它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攝影師@陳潔)
▼
地下更是無數個
深不可測的“幽冥世界”
(請橫屏觀看,重慶區域主要喀斯特地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包括
國内已知最深的豎井
垂直向下可達1000多米
包括
全球已知最長的超級地縫
奉節地縫群
全長約37km
最大深度229米
最小寬度卻隻有1米
(奉節地縫,圖片源自@彙圖網)
▼
包括
全球已知最深的天坑
奉節小寨天坑
它深達662m
可以将中國最高的人造建築物
上海中心大廈(632m)
輕松納入
(奉節小寨天坑,攝影師@王正坤)
▼
如此深的天坑
由上下兩層嵌套
是不同時期的地下溶洞
經兩次坍塌形成
(奉節小寨天坑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在重慶武隆
兩個相鄰的天坑側面坍塌
還塑造了神奇的
天生三橋
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
三個天生橋
被天龍坑、神鷹坑兩個天坑相隔
其組合之奇妙
堪稱"鬼斧神工"
(武隆天生三橋,圖中天生橋為天龍橋,攝影師@姜曦)
▼
但是
水對碳酸鹽岩的塑造
仍然隻是“小打小鬧”
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重慶的地理限制
隻有當這些水流
彙聚成溪、彙聚成河
彙聚成超級大江
大江化身為利劍
向着群山劈砍
突破的機會才會到來
(四面山瀑布,飛懸于陡崖上,氣勢恢宏,攝影師@王進)
▼
而四川盆地内部北高南低
四周江河皆向南部彙聚
位于盆地東南部的重慶
收納了大量江河
長江以南
綦江、烏江等河流
大多直接從東南山地奔流而下
多險灘激流
(重慶烏江,攝影師@陳小羊)
▼
長江以北
嘉陵江、大洪河、小江等
則蜿蜒綿長
(嘉陵江支流渠江曲流,攝影師@熊可)
▼
江河切穿群山
造就衆多的峽谷
例如
大甯河上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
馬渡河上的三撐峽、秦王峽、長灘峽
鴨江上的犁轅峽、花園峽、谷雨峽
(巫山小三峽 ,攝影師@張坤琨)
▼
可謂
各種“三峽”遍布重慶
(重慶主要峽谷分布示意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中
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
最為特别
它沒有像一般河流那樣
沿着山谷流淌
而是連續正面撞擊平行嶺谷的數道山嶺
切開雲霧山、缙雲山、中梁山
形成了又一組“小三峽”
即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嘉陵江小三峽,近處兩列山嶺所夾谷地為重慶北碚區,圖片由吳祥鴻提供)
▼
究其原因
是因為在平行嶺谷隆升前
嘉陵江便在此流淌
之後
平行嶺谷向上隆升
嘉陵江開始倔強地
在原河道基礎上向下侵蝕
可謂任爾滄海桑田
我自過五關、斬六将
(嘉陵江小三峽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另一方面
橫亘在重慶東北部
阻礙重慶與外界溝通的巫山
遇到了江河更大的挑戰
數百萬年前
以巫山為分水嶺
一條古長江
自西向東流向江漢盆地
一條古川江
自東向西流向四川盆地
兩江不斷侵蝕巫山山嶺
兩相夾擊之下
巫山被切穿
古川江與古長江彙流
一同東流入海
長江正式貫通
成為哺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長江三峽貫通示意,有關巫山被貫穿的時間,學術界争議較大,跨度從距今千萬年至數十萬年不等;制圖@鄭伯容&風沉郁&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而被切穿的巫山
則留下了這場江山搏擊的壯美遺迹
長江三峽
正所謂
(詩歌出自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巫峽,攝影師@王正坤)
▼
至此
四川盆地内部的河流
向重慶彙聚
重慶段長江又通過三峽
與外部溝通
(請橫屏觀看,瞿塘峽全景,攝影師@王正坤)
▼
封閉的四川盆地
終于有了一個超級通道
得以與外界交流
重慶
又因為地處江河交彙處
而成為四川盆地水系的
黃金交點
(四川盆地現代水系分布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
重慶的山地如此之多
也許可以承載一定的人類城鎮
要想建立一個繁華大都市
卻并不容易
20世紀上半葉
美國的漢學家費正清
從飛機舷窗俯瞰重慶時
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
“此地并不适合人類居住,因為沒有平坦的陸地”
而著名作家張恨水
旅居重慶時同樣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
“(重慶)地勢崎岖,無可拓展”
怎麼辦?
重慶還有條件崛起嗎?
有!
不過改寫重慶城市命運的關鍵力量
不是皇親貴胄
不是王侯将相
而是無數個普普通通的
黎民英雄
他們聚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股突破地理限制的強大力量
曆經三個階段
最終造就了一個火爆大都市
(點擊頭像進入主頁,繼續閱讀《什麼是重慶(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緻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