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對于我而言,真正讓我喜歡這位文人是他的那首詩,相信大家都有讀過,它就是《江雪》他以遺世而獨立的氣魄,立于天地之間,獨釣寒江雪而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他的一篇寓言作品他以種樹來比喻治國治民的政治原則,要順應百姓,而不要過多的幹擾他們,讓民休養生息,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文觀止歐陽修?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對于我而言,真正讓我喜歡這位文人是他的那首詩,相信大家都有讀過,它就是《江雪》。他以遺世而獨立的氣魄,立于天地之間,獨釣寒江雪。而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他的一篇寓言作品。他以種樹來比喻治國治民的政治原則,要順應百姓,而不要過多的幹擾他們,讓民休養生息。
【原文】: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号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争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譯文】:
"郭橐駝,不知道他起初叫什麼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裡人稱呼他叫“橐駝”。橐駝聽說後,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确實恰當。”于是他舍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裡經營園林遊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裡奉養。觀察橐駝種的樹,有的是移植來的,也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這段主要是交代了郭橐駝的基本信息,雖說是信息但也是籍籍無名,隻有一個特征“駝背”。鄉裡都人不知道是嘲諷取笑,還是他本來就默默無聞不為大家所關注,大家都稱呼他為郭橐駝,倒是他的真名卻被大衆所遺忘。然而,他本人卻滿不在意,反而覺得大家給他取的名字很貼切。看到這裡,感覺他深得莊子的真傳,生性灑脫,樂得逍遙。若是換做睚眦必報的一些人,必是對村裡如此行為,恨得咬牙切齒,定要窮追猛打報之而後快。
說完他的名字,談到他種樹是一把好手。在他手裡,樹成活的幾率很大,而且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任何人偷師學藝都學不到精髓,也就沒有比得上的。這也為衆人留下一個疑問,為下文的回答做鋪墊。
===============================================================
【原文】: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緻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複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複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譯文】: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隻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後要像丢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麼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隻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隻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别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于吝惜它們了,擔心它太過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掐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死是活着,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麼呢?”
這段主要是交代郭橐駝的真正的種植的奧秘,也就是“能順木之天,以緻其性焉爾”。他栽樹時,無論是培土還是照看,充分尊重樹木的習性,而不去畫蛇添足做一些多餘的工作。其他的人卻不是這樣,總是“呵護備至”,擔心它這裡出問題,又不放心它那裡,從而人為介入太多,導緻樹木的本性丢失,以至于它無法正常生長。别說求其枝繁葉茂,就是成活都成問題,所以郭橐駝發出感慨:“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樹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
【原文】: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缫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譯文】: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隻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裡,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号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這段作者以郭橐駝之口,将種樹之道引申為治民之道。當官的人看似是憐愛百姓,但是政令繁複,滋擾甚多,如此行為,隻會讓民間疲于應付,更有可能讓貪官污吏魚肉鄉裡。反之,若是為官之人,皆是予民休養生息,不會三番五次派遣官吏,幹擾民間生産生活,那麼人民自會生活富足與安定。這裡也正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
有感:
作者巧妙地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去揭示一個大家忽視的道理,有的時候,不是我們做的太少了,而是我們做的太多了。種樹是如此,政治如此,教育亦如此。
在種樹的過程中,看似是我們的厚愛,其實是給樹木帶來了不知多少的災禍。因為,我們總喜歡拔苗助長,我們總喜歡急功近利,我們總喜歡立竿見影。我們知道樹木要水,于是就瘋狂澆水;我們知道樹木要肥,于是就不斷施肥;我們知道樹木要光,于是就不停的人工光照。而這每一種情況,都有可能讓樹置于生死之地。因而,反倒是我們放任樹木,自由生長,哪怕是奇形怪狀,也是其生性使然,不加妨礙,不加阻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頑強絕不會讓你失望。黃山縱是高聳入雲,然而山之高者,比比皆是,為何它能名揚海外,這不正是迎客松等樹木讓其與衆不同,成為不可複制的名片。
在政治上,自己既無參政體驗,也無政治智慧,按理說不可妄言。但有一點,古語曾說:“知政之得失在野”,作為老百姓還是很有發言權。無為而治,已是老生常談,相信曆史上做得最好的便是文景之治,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可以實現,祖上積累财富是功不可沒。
縱觀中國千年政治演變,究竟如何經世緻用,富國強兵,這或許已經是很多仁人志士不懈之追求。商鞅之變法,王安石之改革,張居正之新政,他們都用一生踐行着自己的初心。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不管是何種結果,他們的精神值得肯定。
回到改革的政策本身,商鞅的改革之策無疑是成功的,它簡單粗暴,嚴刑峻法,這便有一統天下;張居正的改革之策也是成功的,它整頓吏治,考成法,卓有成效,這便有中興之治;然而,王安石是失敗的,他的改革之策紛繁複雜,光是富國新法就有青苗法、免疫法、方田均稅法等。當然,也許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改革的複雜程度上或許也是其失敗的一個原因,倒不是說在執行上困難重重,而是政策條目越多,越讓别有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北宋改革失敗後奸臣衆多,這或許就是改革的後遺症。大道至簡,哪怕改革亦是如此。
在教育上,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也是費盡心思,讓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培訓班。小小年紀,就讓孩子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或許我們作為家長,真的是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都無可厚非。怕就怕我們會以愛的名義親手擊毀我們孩子脆弱的心靈,讓他們連睡着了都是在練習鋼琴、繪畫以及補課,這些無疑是他們一生抹不去的噩夢。如此教育,如何讓孩子真正的去熱愛與堅持,最終隻怕是他們長大後對于學習的東西,唯恐避之不及。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這或許是需要我們一生去體會的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