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簡意赅的話語,很多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除此之外,俗話還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特性,即很多俗話,都是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俗話涵蓋的範圍極其廣泛,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無所不攬。其中,有這麼一類俗話,是涉及到古人對于住房的講究,也就是陽宅風水,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前有草後有山,東有池西有岡”,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
一、古代的風水學
風水,是一門流傳甚久的民間學問,其起源,最早能夠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在先秦時期,風水得到了孕育,在唐宋時期,風水在民間開始盛行,明清時期,風水在坊間,可以說是泛濫。風水,最早被稱為堪輿,根據古籍的記載:“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從這個解釋,不難發現,風水的本質,實際上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既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探究人與環境的微妙關系。
而風水被用于建築,記載在《尚書》中,其中記載:“成王在豐,欲建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魏晉時期的郭璞,在《葬書》中,首次對風水提出定義,郭璞也因此被後世稱為風水學的鼻祖。《葬書》自然是風水中的經典之作,除此之外,古代涉及風水的典籍,不在少數,例如漢代的《宮宅地形》、《圖宅術》等等。
二、前有草後有山,東有池西有岡
古人對于陽宅風水,講究的是藏風和避風,藏的是一些溫暖的風,避開的是寒冷的風,以此來營造出一個溫暖的生存環境,古代建築的“坐北朝南”,便是遵循這個道理,坐北朝南能夠用牆體擋住寒風,用大門迎接暖風。
回過頭來看這句俗話“前有草後有山,東有池西有岡”,它便是所謂的“陽宅四大局”,前是朱雀、後是玄武,東是青龍,西是白虎,在明朝萬曆年間的風水典籍《陽宅十書》中,就曾記載道:“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正如上文所說,風水探究的是人與環境的微妙關系,那麼,便從環境的角度,解讀這句俗話,探究其中的道理。
1、前有草,後有山。俗話的這前半句,取自于北宋時期的官修地理風水典籍《重校正地理新書》。
前有草代表着房前的土地肥沃,适宜作物生長,而古代的人們,會在房前種植作物。因為房前的采光極佳,同時門前也是人們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房前植被茂盛,既能夠提高作物收成,同時也能增添生機,裝點環境,愉悅心情。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房後有丘陵,不僅僅會讓人在視野上覺得踏實,同時丘陵能夠給人們的日常生産生活,提供足夠的資源,例如柴火、牲畜、家禽等等。
2、東有池西有岡
東有池。既指的是房屋的左側有水流、池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也就是風水中所說的“近水”,靠近水源,不僅僅在生活用水上比較方便,同時也有利于農事灌溉,“近水向陽”,既水源不僅僅要方便,同時要有陽光的照射,而房屋的東面,采光則比較好,陽光能夠消滅水中的細菌和病毒,更能保證水質。西有岡指的是房屋的右側,有山體阻擋,這主要是為了抵禦西北寒風
總結:
以上,便是俗話:“前有草後有山,東有池西有岡”的解釋,可見,這句俗話還是有一定依據,并不是空穴來風的,當然,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住房風格和環境也發生了改變,這句俗話很多情況下是用不到的,但是,這句俗話的核心精神,是值得人們借鑒的,既“天人合一”,在房屋的建造過程中,不能僅僅隻考慮房屋本身,而且要考慮到房屋所處的環境,因地制宜,盡可能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目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