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句式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句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09:27:13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句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1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論語》感悟(一三六)

文/王營

原文: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7.9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7.10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7.27孔子隻用釣竿釣魚,而不用大網捕魚。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感悟:這幾章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是他“仁”愛之心的具體應用。孔子從小學禮、懂禮,所以每當街坊鄰居家辦喪事的時候,他會主動幫忙主持喪禮,而就餐的時候,孔子卻不曾吃飽過。是孔子飯量大,還是他故意吃不飽,做樣子給别人看?何晏集解說:“喪者哀戚,飽食于其側,是無恻隐之心也。”他認為孔子有恻隐之心,所以在有喪事的人家吃飯的時候,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吃不飽。可見孔子不是故意做樣子給别人看,而是對死者及其家人同情心的自然流露。所以,孔子每次參加完喪禮,這一天就會悲傷哭泣,《集注》曰:“一日之内,餘哀未忘,自不能歌也。”這一诠釋非常到位,因為哀和樂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哭完後接着就高興地唱歌,是神經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句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

對别人遭遇的恻隐、同情,這就是“仁”的具體表現,孟子說得更到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他認為,對人、對物的恻隐之心,是仁的發端,人無恻隐之心,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别。

現代人對于喪事是什麼态度呢?我已近“知天命”之年,經常去參加同學、朋友父母的喪事。一般情況下,先上100或200元錢的吊禮。發喪那天,到達“靈棚”,面對死者的照片三鞠躬,到屋裡和家屬們見上一面,表達問候之意,此時面對死者的遭遇,說實在的,心情也和家屬一樣,很是悲痛。但是一走出人家的家門,有些人便會眉開眼笑,三五成群地直奔飯店去了。酒桌上再也無人提起當天的事情,該說笑的說笑,該暢飲的暢飲,絲毫沒有一點哀傷之情。

至今有一件事兒我弄不明白,家裡死了老人,本來是一件十分悲傷的事情,為什麼發喪的時候還要請“樂行”吹奏一些歡快的樂曲,有的地方還露天搭建戲台,請上歌舞團表演豔舞,這種做法到底有什麼道理?孝子聽到這些歡快的曲子,看到這樣熱鬧火爆的場面,會是什麼心情?難道古代就是這樣嗎?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句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

孔子的“仁”愛之心不僅表現在對喪事的處理上,還表現在他對待動物的态度上。孔子大概是古代第一個具有生态意識的學者,他興趣廣泛,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也經常釣釣魚、射射鳥。傳說他在釣魚的時候,從不用大網将魚一網打盡,隻是手拿一杆魚竿,悠然地伫立在池塘邊,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鈎,頗有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風範。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若将魚一網打盡,從此魚塘裡就再也沒有魚了,這是對魚塘生态平衡的極大破壞。

孔子射鳥的時候,隻射飛鳥,從來不射歸巢的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鳥類歸巢屬于生殖行為,是為其後産卵育雛做準備的。若将其射殺,無異于殺雞取卵,這是對鳥類生态環境的破壞。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仁”,本質上就是一種對人、對事、對世界萬物“愛”的真情實感,将這種情感付諸行動,就是“仁”。因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一個統一體,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你不仁,則必然會招緻對方對你的不義。當今社會,這種不仁的事時有發生,前些年,清華學生用“硫酸傷熊”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折射出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愛心教育的缺失。傷熊看似小事,但是這種對動物冷漠、殘忍的情感,對生命的不尊重,有可能使他将來發展成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到那時無論知識再多,又有何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