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遊泳中心轉換成北京冬奧會冰壺場館效果圖。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5月9日,水立方,泳池裡的水已放完。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打造冬奧會的冰壺場館,不僅是“水”變“冰”的問題,還要對溫濕度系統、光照系統,甚至聲學系統進行改造。而未來,國家遊泳中心三季用水,冬季上冰,将成為雙奧之城的一個重要遺産。——孫衛華
本月底,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向“冰立方”改造将完成重要一步——可轉換鋼結構平台搭建全部完工。8月1日,改建後的“冰立方”将恢複對外開放。“水立方”遊泳池區域将轉換成冰壺場地,兩側新建臨時看台,約4500個座位。國家遊泳中心設計總負責人、主任建築師孫衛華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揭秘“冰水轉換”細節。
可拆卸冰面支撐體系首次在冬奧會上使用
新京報: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作為北京奧運會的标志性建築之一,也是北京冬奧會三大示範場館之一。把一個遊泳池變成一塊冰壺場地,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有沒有覺得有點難?
孫衛華:當初面對這個設計任務,我們的心态确實比較複雜。冰上場館在國内是較少的建築類型,有相當的專業度,而且又是一個既有建築的改造,還是一個著名建築的改造,更是實現“冰水轉換”的雙奧競賽場館改造,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學習了相關材料,發現“冰立方”和水立方存在一定的契合度。首先在比賽規模上,一個标準的4個賽道的冰壺場和一個标準的泳池都是長方形。從先天條件上,泳池可以兼容冰壺場館的尺寸要求。這給我們很大信心。後面我們就是對溫度、濕度、聲學、照明等指标攻克難點。
新京報:從“水立方”到“冰立方”,如何實現遊泳賽事和冰上賽事之間的轉換?
孫衛華:未來的國家遊泳中心,将成為“冰火雙驅”的雙奧場館,目前水立方遊泳池三米深,必須在泳池上搭建一個冰層的基礎平面。為了實現泳池向冰場的轉換,我們和有關科研單位一起研發了可拆卸的支撐體系,這套體系并非世界首創,但在冬奧會上使用是世界首例。
可拆卸的鋼結構是冰水轉換的基礎。改造時,首先要把泳池裡的水放掉,在泳池内安裝可拆卸的鋼結構,這種鋼結構必須輕便,能夠快拆快裝,同時還要保證強度。
在鋼結構上方是一層預制混凝土闆塊,再上面是防水層和制冰管道層,管道層上面再鋪層冰。在此前的實驗過程中,可拆卸鋼結構支撐體系安裝時間為兩周,加上制冰總共用時一個月,經過反複演練以後,整個過程在一周左右。
打造冰壺場館不僅是“水變冰”問題
新京報:冰水轉換,設計上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孫衛華:從“水立方”到“冰立方”,既是水的延續,又是水的升華,由“水”變“冰”,多的還真不隻是“兩個點”。冰壺比賽的冰面是要求最嚴格的冰面之一,在遊泳館内實現這個金貴的冰面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同時,冰水轉換又不僅是冰面的問題,還有很多環境問題。
前期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個是泳池。因為要保留水立方原有功能,不去做永久性改變。未來還是要能承接遊泳、跳水等比賽。另外,增加功能又存在轉換問題。第一個科研課題,就是解決可拆卸冰面的可靠度等問題,我們和哈工大、中國建築研究院,還有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進行科研攻關。
新京報:你剛剛說到,不僅是冰面的問題,還有一些環境問題,這主要是指哪方面的改造?
孫衛華:比如說溫濕度,這涉及原有系統的調試、改造,适應冰面條件下的溫度、濕度。水立方泳池和看台的溫度是一個體系,轉換成冰面後,這個體系就變了。冰面溫度是零下8.5℃左右,距離冰面1.5米,變成了10℃到正負2℃,觀衆區可能到18℃。這和原來的溫度系統有很大變化,需要對空調系統、除濕系統做大的改變。
另外,水立方整體是透光的空間,但是冰壺比賽的冰面是不允許光直接照射在冰面上的。所以要解決照明和采光問題。
還有,水立方原本是遊泳館,它的一些聲學指标滿足的是遊泳館的要求。但是冰壺比賽,運動員之間要靠聲音去進行團隊的戰術配合,所以它要求混響時間在2秒鐘。這需要通過吸聲材料調整場館的混響時間。
此外,一千多平米的冰面仿佛就是一個冰箱,我們要解決節能問題,還有一些弱電等控制系統的升級。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改造設計中主要的關注點或難點。
新京報:在場館改造中,我們也聽說,設計團隊應對改造的難點,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也有不少高科技和綠色建築的應用,可以介紹下嗎?
孫衛華:此次改造将升級智能建築管理系統,實時監測、控制冰場溫度及空氣溫濕度,确保能源高效利用。
我們增加水立方頂部膜結構空腔自然通風,夏季開啟降溫,冬季蓄能降低場館熱耗。我們還更換節水型器具,進行機電系統變頻改造,讓場館運行更加省電。新建了可視化能源管控中心,控制場館能耗和碳排放。
改造升級并不是整體換,而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條件。原來可以用的繼續使用,需要增加的,考慮可轉換模式的要求。像池岸上的送風管,就采取布袋管,平時很方便地收納起來,用的時候就能進行場地送風;而有些可以做成永久性,像除濕系統機房是按照永久模式設計的。
未來将實現“冰水”的四季輪換
新京報:夏奧場館變身冬奧場館,國家遊泳中心是場館賽後利用的典範。對于北京冬奧會之後“冰立方”的利用問題,有怎樣的設計思路?
孫衛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冰立方”将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卸制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标準賽道的冰壺場地。
憑借這套可拆卸制冰體系,“水立方”将同時擁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設備和冰層拆除後,冰場即可還原為泳池。按照計劃,将來春夏秋三個季節“水立方”将用于水上活動,冬天則用于冰上活動。
同時,新建的南廣場地下冰場賽時供冬奧會配套使用,賽後則将作為冬奧會重要遺産,用于群衆冰上運動培訓和體驗,成為向青少年推廣冰上運動的重要載體,助力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标。
此外,“冰立方”已經初步建立奧運賽事運營和服務團隊,籌劃各級别冰上比賽、演出和冰上培訓業務,力求将“冰立方”打造成京城“最熱的冰”。
新京報記者 吳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