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過這個問題,我草草浏覽了一下,沒一個能說得特别準确。
其實元宵和湯圓,它不是有什麼區别的問題,而是從本質上來說,壓根就是兩種不同的食物。
這兩種食物,在内涵上的區别才是最大的。
1、元宵最開始并不是特定的食物名。
現在把元宵特定為糯米團子,那是後世的事。其實元宵的本義,就是“元夜吃的小吃”。
2、古代的元宵很小,而且沒有餡。
《鄭玄注禮記·樂記》裡就說: 宵之言小也。——其實現在依然存在這個詞義、宵碎、宵小、宵民,就這意思。搖元宵,這倒是真的。但古代的元宵真的沒有餡。或者你可以這麼想,今天你喝奶茶,那裡邊的珍珠,就相當于古代的元宵。
咱這麼說,古代多少年來,老百姓連糖都吃不着,甜菜和甘蔗傳到中國以前,中國隻有麥芽糖,産量極低。誰家老百姓舍得那麼浪費麥子?哪給你包甜餡去?也因此,即使到了南宋,湯圓被發明出來,也未必是甜餡的。
到了今天,元宵、湯圓,也都未必是甜餡的。
3、古代的元宵節,就是為了表示年過完了。
《漢書》裡說: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
《說文解字》裡提到,“有假宵為肖者。漢志人宵天地之貌是也。”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當時就是為了表示,舊的一年徹底離去,過完這一天,就是新的開端。
4、湯圓沒什麼内涵。
據說湯圓起源于南宋,出現的湯圓的時候,國人過元宵節已經過了1000多年了。也就是說,早在湯圓出現以前,國人已經吃了1000多年的元宵了。
5、古代人在相當久的時間内吃的元宵,是半面粥半元宵。
這倒并非因為元宵是搖出來的容易煮化煮成糊糊,而是因為古代人壓根就不愛吃搓成團的糯米球。你想,那玩意又不甜,費嚼還不易消化,趕上團子大點裡邊可能還比較硬,古人對這種食物并不那麼愛。所以在古代很長的時間内,元宵都是煮成半粥式的,就如同北方的“疙瘩湯”,咕噜咕噜就喝下去了。
6、古代的元宵也不是純糯米的。
古代,比如漢晉南北朝時期,糯米粉也是不能夠敞開供應的,這玩意産量本來就低。老百姓做元宵的時候,通常都會摻點其他的面粉,比如高粱面,連白面都很少。當時的元宵就是雜合面煮的面球粥,不經煮,也隻好熬成面粥。按今天的标準來看,那就是疙瘩湯。
7、别看帶個“圓”字,元宵、湯圓,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是圓形的。
簡單說就是什麼形狀都有。大家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食物上,在造型上就開始耍花活,方的長的圓的扁的都有,不限制。在沒有實現“食糖自由”以前,吃疙瘩湯,全靠造型提升食欲。
最後。其實元宵做好了,比湯圓好吃。但是現在,元宵的味道明顯不如湯圓。
舊時代,很多講究的食客隻吃元宵不吃湯圓。因為湯圓是用面餅包的,口感發“死”。元宵是搖出來的,口感更加松軟,省嚼,口感更加綿軟。煮的時候再稍微融掉一些,舀一顆元宵帶着半勺面湯,軟滑香糯,甚至不用怎麼嚼,用舌頭一抿,就能把元宵抿開。
我記得湯圓是在2000年左右才大量傳入北方,在那之前北方都是吃元宵。當時的元宵質素已經很差了,吃起來都是發硬的。由于它煮起來會融,很多家庭都是用蒸的,蒸着吃,更硬。稍微涼一點,就會達到“難以下咽”的地步。所以我小時候第一次吃到南方的湯圓的時候,竟然有種驚豔的感覺。
直到後來某一次,吃到某名店大師傅專門精心制作的元宵,奶餡的,吃起來松軟香滑香甜美無比。我這才知道,不是元宵不好吃,而是有些做元宵的人太糊弄人啦。也是當時才知道,元宵也有鹹口的,而且“炒元宵”還曾是廚師的必考科目。
隻可惜在北方,很少店能點到炒元宵,即使照貓畫虎炒出來口感和味道也很一般,完全沒有那種肉般的感覺,嘗一口就不想再吃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