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出這些誤區了嗎?文字整理大連新聞傳媒集團,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你走出這些誤區了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文字整理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
記者盧真珍
生孩子吃飽才有力氣?天氣預報十次有八次不準?生病了吃阿莫西林?是不是感覺這些“說法”很熟悉?看似“常識”的經驗之談是否正确?作為大連市科技周的一項重要内容,8月28日舉行的2020年大連市第四屆科普達人秀暨全國科普講解大賽選拔賽上,27位選手的科普講解深入淺出,很多題目切中生活中的困惑,也揭開了一些所謂“常識”的真面目。為此,本報特意編發了三位科普達人的講解稿,以飨讀者。
吃飽了才有力氣生孩子?
講解人:馬寶傑
我是一名麻醉科醫生,很多人會說,哎喲,麻醉科醫生不是打一針就完事了嗎?為什麼去關心女人生孩子吃什麼呢?其實,麻醉科醫生的主要職責就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舒适化的醫療服務。我畢業後進入一家婦産科醫院,在産房工作的時候總是聽到有人說,老婆你想吃點什麼呀,多吃點,吃飽了有勁兒生孩子等等這樣的聲音。可是這麼做,對嗎?
2017年中國分娩鎮痛專家共識要求,産婦進入産房後避免攝入固體食物,可飲用高能量無渣飲料。在美國,目前的共識是,分娩期間應禁忌固體食物,适當地飲用無渣的液體飲料,也就是清水、無渣的水果汁、汽水、清茶和不加牛奶的咖啡等。在這裡特别提一下牛奶制品,因為牛奶進入胃會遇到胃酸,發生蛋白質變性凝固,是不建議飲用的。
為什麼麻醉醫生不建議患者吃飯呢?主要是擔心發生反流誤吸的問題,所謂反流誤吸是指惡心嘔吐的食物誤吸到肺裡會對大人和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們希望從源頭控制好飲食,減少惡心嘔吐的發生,減少反流誤吸的發生,保障患者生孩子的安全。
還有很多人會擔心生孩子的時候不吃飯會不會沒勁?其實女人在生孩子的時候沒勁的主要原因,是疼痛和休息不好引起的。有些産婦見到我會說大夫我已經兩天沒有睡覺了,大夫我疼死了,快來救救我。而吃飯顯然不能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吃飯的好處可能會讓患者胃更舒适,可以為患者提供能量,讓患者在心理上覺得自己有了力量,其實胃的食物完全進入腸道需要4-6個小時,然後食物再經過腸道的吸收,再轉化成我們需要的能量,可能有些産婦已經生完了。所以我們建議産婦可以在實施無痛分娩後,不那麼痛了,好好休息,為生孩子積攢力量。
關于飲食的問題,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喝,但不可以吃。作為麻醉醫生,我們希望所有的産婦們,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無痛分娩帶來的快樂,順利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
天氣預報多數“不準”?
講解人:範開宇
有人說“天氣就像女人的心情,說變就變;天氣預報就像男人的嘴,真假難辨”。晴間多雲挂嘴邊,局部陣雨常出現;預報晴天遇雷電,出門無傘淚滿面。天氣預報每天占據着各大衛視的黃金強檔,卻唠着最沒底氣的嗑。天氣預報真的像大家議論的這麼“不準”嗎?
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
制作天氣預報就像是烹饪一道美食,可分為三步。
首先是采集數據,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每天通過全國各地的氣象觀測站、衛星、雷達來采集最新鮮的氣象數據。
接下來就要進行加工處理。采集到的氣象數據要利用一套複雜的方程進行計算,解這個方程必須依靠每秒運行數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一刻不停地運算,才能得出大家素未謀面的天氣圖。
最後,就該擺盤上菜了,也就是預報制作發布。這些複雜又繁多的天氣圖最終會來到預報員的手中,預報員要用盡畢生之所學進行專業的分析,得出最終的預報結論。
一道氣象佳肴就這樣出爐了,它是否美味可口,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從食材上講,觀測儀器就像電子秤不可能分毫不差,觀測數據也就會有誤差;另外,氣象觀測站分布不均也會影響最終的預報結果。從烹饪過程來說,目前即使再複雜的大氣方程、再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無法準确再現大氣的真實運動狀态。老天爺的脾氣實在太難摸透了,任何一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亞馬遜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就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卷起一場風暴。大氣運動瞬息萬變,天氣預報永遠也沒法做到100%準确。
天氣預報究竟有多不準?我們用事實說話:據統計,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确率為88%,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準确率也在80%以上,這水平已經與美國相當了。其實,人的選擇性記憶也沒少幫倒忙,人們往往會對不好的事情印象深刻,100次預報,準了99次,但有一次報不準可能就被大家銘記于心了。
有病就吃阿莫西林?
講解人:李曉丹
設想一下,如果生活在1941年之前,不小心得了細菌性感冒、肺結核、皮膚傷口感染,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因此喪命。1941年以後呢,大概率是會被治愈。為什麼?因為發現了抗生素并用于臨床。它的發現使人類的平均壽命提高了10歲。而到了2016年,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抗生素濫用導緻的耐藥性,每年會造成1000萬人死亡,和100萬億的經濟損失。
僅僅相隔75年,抗生素為什麼會從救命藥變成緻命藥呢?
要了解抗生素,先聊聊一種地球上無處不在卻又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細菌。這種隻有一個細胞的生物,每天除了吃飽喝足、複制分裂之外,還要跟别的細菌明争暗鬥,有些細菌竟然培養了一批打手,把其他的細菌吊起來打。
這些打手就是抗生素。人類把這種神奇的化學物質,通過直接提取或者人工合成的方式,運用到醫療領域,于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抗生素類藥品。
那麼,它是怎麼打敗其他細菌的呢?
第一招,擒賊擒王,破壞細菌的盔甲細胞壁,讓它進水、膨脹、變形、最後死掉,青黴素和頭孢,用的就是這一招。
第二招,以逸待勞,不讓細菌細胞好好合成蛋白質,讓它營養不良,氯黴素和四環素用的是這一招。
第三招,釜底抽薪,抑制遺傳信息複制和轉錄,不讓細菌生孩子,利福平這種藥物用的就是這一招。
這就是抗生素治愈細菌感染的原理,我們多麼希望,抗生素打小怪獸的故事,就這樣happy ending了,但我們的超級英雄,有兩個無法回避的弱點。
首先,抗生素并不是針對特定的細菌發動精确打擊,而是無差别攻擊。也就是說,殺死緻病細菌的同時,人體有益的細菌也會無辜躺槍,導緻菌群失調。
第二點是耐藥性。在抗生素轟炸過後,那些具有更強耐受性的佼佼者——耐藥細菌,會活下來,不斷複制、進化,使整個細菌種群更加強大。再遇到同種抗生素,就會有更強的生命力。
所以說,生病了,除非醫生讓你吃抗生素你再吃,别時不常地就吃阿莫西林,那些在你感冒的時候讓你多喝熱水的人,可能并不是不走心,而是因為懂得要慎用抗生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