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成都時期

杜甫成都時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4:09:39

杜甫成都時期(杜甫給唐代成都留下什麼影響)1

◎李皎

今天的杜甫草堂,橫看是文化地标,縱論是精神證物。追溯天府文化的曆史本源與氣質神韻,草堂無疑具有标杆意義,足以讓我們從大唐氣象感受城市上空閃耀着的人文光輝。

有意思的是,杜甫在成都僅僅居住三年九個月,他一生經過很多城市,但唯有在成都,他的名字與這座城市關聯至深。這從杜甫的某些名号裡可窺一斑,如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等。有唐一代,從杜甫蔔宅築室,到唐末韋莊再結草堂,這150年左右時間,杜甫與草堂帶給成都的影響,在《全唐詩》中是有脈絡可尋的。

公元760年春,杜甫在《贈蜀僧闾丘師兄》一詩中說“我住錦官城”,表達剛到成都幾個月後,已經獲得了一種歸宿感。直到他快要離開成都時,還是認為草堂茅屋适合作詩吟詠,浣花溪水也恰像桃花源一般的去處。(《春日江村五首·其一》:“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

除了杜甫夫子自道以外,第一個提到草堂的人應該是高适(704—765)。公元761年1月,時任蜀州刺史的高适在人日題詩寄杜甫。他在《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開篇就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第一個提到杜甫與成都關系的是杜甫的“粉絲”任華(生卒年不詳,杜甫同時代人),他在《寄杜拾遺》詩中說:“如今避地錦城隅。”

中唐詩人張籍(約766—約830),崇拜杜甫已近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他曾經把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再以膏蜜相拌,全數吃下,之後抹嘴大叫:我的肝腸從此可以改換了。張籍在一首《送客遊蜀》詩中寫道:

行盡青山到益州,錦城樓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為到浣花溪水頭。

由此可見,杜甫與成都風景,已經是渾然一體的關系,提到成都風景,人們會聯想到這裡曾經居住過一位偉大的詩人。人們從杜甫詩中了解成都、贊美成都;成都風景伴随杜甫詩作,一同流傳開來。

中唐白居易(772-846)寄詩給西川節度使杜元穎(775—838),稱其為“詩家律手在成都”(《昨以拙詩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首惠然報示》)。史稱杜元穎長于律詩,不過《全唐詩》僅存詩1首。白居易這樣稱贊,恐怕隐指的還是老杜曾在成都居住過吧。而白居易的好友元稹(779—831)在《送東川馬逢侍禦使回十韻》一詩中開篇就說“風水荊門闊,文章蜀地豪”。蜀地文章能稱豪,老杜功不可沒。

到了晚唐,老杜聲望日隆,生平與著作已經廣為人知,諸多個人經曆已成故實。熱愛海棠花的鄭谷(約851—約910),來到成都,就發現老杜在成都寫了很多種花,但竟然沒有一首關于海棠花的作品。因此,他在《蜀中賞海棠》詩中說:

濃澹芳春滿蜀鄉,半随風雨斷莺腸。

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無心為發揚。

鄭谷最先涉及這一話題,不料後來竟成為詩壇議論紛纭的“公案”。比如有一次雅集,蘇東坡給歌妓寫詩,唯獨色藝俱佳的李宜一首也沒得到。為了給自己找個說法,東坡舉出“杜甫不寫海棠詩”這一典故,詩雲:“東坡居士聞名久,為何無詩贈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題詩。”敢情是因為好得出奇,所以才一詩不賦。

詩人章碣之父章孝标(791—873)在一首贈别詩中也拿老杜來作類比,《蜀中贈廣上人》尾聯說:“今日西川無子美,詩風又起浣花村。”意思說,成都有你先生在,那詩風可以繼承杜甫了。

晚唐著名詩僧齊己(約860—937),《全唐詩》收錄了其詩作800餘首,數量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他的老師、朋友多在蜀地,因此他寫與成都相關的詩歌特别多。在《寄貫休》的詩中寫道:

子美曾吟處,吾師複去吟。

是何多勝地,銷得二公心。

錦水流春闊,峨嵋疊雪深。

時逢蜀僧說,或道近遊黔。

齊己認為成都是“子美曾吟處”,貫休此去是接踵杜甫,以至于他感歎,“是何多勝地,銷得二公心。”意思是,成都究竟是一塊什麼樣的好地方,讓兩位大詩人甘心停留居住。這也可以看出,自杜甫離開成都後,在成都留下的深遠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