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吃牛排是怎樣的?
反正我吃的話,必須是全熟,而且得用筷子夾着吃。
我實在用不慣刀叉。另外說一句,我是不太愛吃這玩意兒的,覺得膩得慌,吃牛排的次數,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我從第一次吃牛排,發現刀叉用不順手,就改用筷子了。
我從來沒想過,一副餐具和一盤食物,也可以發生矛盾關系。
用筷子吃牛排很丢人麼?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樣,反正在山城重慶,火鍋、串串、麻辣燙、冒菜、江湖菜、特色菜、中餐館、夜市大排檔等等。
這些永遠是主流首選,牛排确實排不上号。
牛排在我這裡幾乎沒有存在感,今天寫這個話題,還是因為前些天看到一個微頭條,說的是一個女性帶着自己的叔叔去吃牛排,這個叔叔也是用不慣刀叉,索性直接用筷子,周圍人看了一眼,竟然讓這女子覺得丢人。
我不知道這事是真的還是編的,我也用筷子吃牛排,從來沒遇到過異樣的眼光。或許有人在不好明面上講,但我可不在乎這個。
在不犯法和不違背良心道德的情況下,所有情緒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
關你luan事,關我luan事!
你吃牛排用刀叉,而我用筷子,怎麼我就丢人了呢?
在我看來,明顯是有西方人“非黑即白”的價值觀。
這種文化侵略讓一部分人直不起腰杆,丢不丢人我不清楚,反正這些人肯定是丢了祖宗。
或許他們都不了解,什麼是筷子。
刀叉是被中國人玩剩下的全世界餐具使用大緻分為三類,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而且整個東亞國家、東南亞華人圈以及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用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餐具之一。
歐美人吃飯刀叉,印度和非洲人則是直接用手抓,這三種方式孰優孰劣,沒啥可比較的。但是中國人的餐具發展階段,囊括了這三種方式,最後保留筷子傳承了下來。
所有人類一開始都是用手直接抓着吃,那會兒可談不上文明不文明,管它生的熟,有吃的就不錯,大家都過着茹毛飲血的采集生活或者狩獵生活。
後來火的應用讓人類吃上了熟食,但是熟食燙嘴不說還燙手,但是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聰明的人開始使用刀叉來吃飯。
很明顯,我們中國人也是開了竅的。刀叉作為餐具在我國有4000多年的曆史,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群,出土過一捆51枚的餐叉。
不過到了戰國後期,刀叉就被淘汰了,筷子開始成為主流餐具。為啥刀叉會被淘汰了,後面咱們慢慢講。這裡有一點可以肯定哈,刀叉高級不高級不說,反正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關于筷子的發明已不可考,一說是姜子牙,一說是妲己和纣王。妲己和纣王吃飯都是你侬我侬,一人拿一根小棍挑着吃,一來二去雙棍合璧,發明了筷子。
反正這兩種說法都是在商朝,所以筷子的曆史已有3000多年。不過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jiā),漢代時稱“箸”,明代才開始叫“筷”。
周朝人覺得用刀叉吃飯太野蠻了,文化人都用筷子和湯匙周朝以“禮”治天下,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飯肯定也是有禮儀制度的。
吃飯還在用刀叉?這是蠻夷之輩!
這個時期的貴族們覺得,刀叉這些都是打仗才用的,吃飯就好好吃飯,用刀叉不利于人們構建和諧關系,咱文化人就該用“梜”。
僅僅是因為禮樂制度的規範,尚不足以把刀叉給淘汰掉,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筷子的強大功能。
梜通夾,可以看出來筷子的功能,即夾菜用的,周朝的飲食條件可沒有現在這麼豐富,别說平民了,就是貴族每天吃的也很簡單,頂多是豬肉配點野菜,外加一點小米糊糊。
而且烹饪技術實在有限,不是火烤就是水煮,或者直接食材大雜燴,煮成一鍋粥,既營養又好吃。
所以到了戰國,筷子和湯匙成了主流的餐具,一手筷子可以夾菜,一手湯匙可以舀粥,刀叉還能幹嘛呢?筷子的功能還不止于夾,還有攪拌、挑、戳、叉、劃、刮等等。
除了不能切割食物,刀叉能做到的,筷子都能做到,刀叉不能做到的,筷子也能做到。
比如攪雞蛋、吃面條、炸油條等等。相反,用刀叉吃火鍋、湯鍋以及流食之類的,實在很費勁。
而筷子在民間的普及多了一個原因,古代的一切金屬鐵器都是國家控制的戰略物質,平民和奴隸是用不起更不敢用。廉價而又多功能的筷子,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衆的首選餐具。
在這裡還得感謝發明筷子的老祖宗,不然現在我們也跟印度差不多,一手用來擦屁股,一手用來抓飯吃。
分餐制和公共餐具不單是西方的傳統提起筷子呢,不得不說中餐和西餐的一大區别。即西餐通常是分餐制,而中餐是共餐制。
共餐制的弊端還是很明顯的,很容易傳播傳染性的疾病,比如幽門螺旋杆菌等。這也是許多人覺得用筷子是不文明的表現。
讓筷子背上文化落後這口鍋,屬實草率了,豈不知還有公筷、公勺?
我國古代最開始也是分餐制,比如《鴻門宴》的項羽宴請劉邦,一群人也是分桌而食。不光是應酬的飯局,即便是夫妻倆也采取的分餐制。
有一個成語叫做“舉案齊眉”,說的是漢朝人梁鴻和他的妻子孟光。
孟光将飯菜準備好并且放在托案上,舉到自己眉毛的高度。這種恭恭敬敬的态度,讓梁鴻非常受用,他也高高興興接過托案。
但是宋代以後,共餐制開始取代分餐制,出現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
椅子、桌子等高足家具的廣泛應用,給合餐制的提供了可能性。
宋朝有着高度繁榮的商業和市井文化,尤其是勾欄瓦舍和青樓酒館,為了市場競争,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菜肴,各種烹饪技巧相繼發明,這一時期讓中國飲食大爆發。
豐富的菜式暴露出了分餐制的一個缺點:盤子多!
比如四個人點了6道菜,按照分餐制就得需要24個盤子,雇傭工人洗盤子就得好大一筆費用了,這成本商家接受不了,顧客也不願意承擔,合餐制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不經濟以外,各種菜肴對于分餐制也是一種挑戰。
比如一道紅燒鯉魚,該怎麼分餐呢?怎麼分,都會存在不同的意見,那麼共餐制是最合适的餐桌文化,你愛吃那個就自己夾那個,能吃多少夾多少。
所以中國從宋朝逐漸發生了一次飲食文化的革命,市井興起的共餐制開始向上層蔓延。到了明清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宗族文化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共餐制徹底取代了分餐制。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共餐制取代分餐制,是民俗文化戰勝貴族文化的一個體現。而在這個過程中,公筷起到了很重要的過渡作用。
中華公筷文化值得複興和推廣公筷文化有着悠久的曆史,宋高宗趙構就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宋代的達官貴族宴請賓客,為了表示尊敬和禮儀,還有專門的仆人用公筷給客人夾菜。
不過在近現代以來,随着封建社會的瓦解,以尊卑次序為基礎的飲食禮儀被打破,人們在筷子的使用上就更加不講究了,公筷逐漸也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是現在來看,公筷文化值得我們發揚和繼承。共餐制的弊端很明顯,不利于衛生和健康,分餐制的弊端更大,既不經濟環保,也不符合我國的社會文化。
使用公筷和公勺是最好的選擇!筷子也是最能表達中國人的文化習俗和哲學思想。
結語:
用筷子吃啥都不掉價,它是中國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真正掉價的是内心卑微、卻又故作高雅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