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衣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 | 晨夕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那麼窮,住的那麼差,吃的那麼糟,還要去旅行?
其中的高贊回答是:
你看到的是我吃的住的差,但是你感受不到,我看到這個世界時的新鮮感和喜悅。
其實,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真正的旅行,不能單純用物質來衡量,更不是隻有腰纏萬貫,才有資格去旅行。
物質的多少,原本就沒有标準,旅行中經曆的苦樂,心中收獲的自在和看過的風景,才是最為珍貴的。
有網友評論說:旅行是一場對未知世界的探險,在未知的旅途中,不斷獲得人生體驗的過程。
所以,旅行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前不久,看到一位網友,抖音記錄自己窮遊中國的經曆,一年内收獲上百萬粉絲。
他家在上海,父母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他僅僅工作了三年,根本沒有多餘的積蓄供他遊山玩水。
在親戚朋友看來,他這就是典型的不務正業,加上兜裡沒有多少錢,就貿然出遊,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他卻認為,世界那麼大,一定要趁年輕去看一看。
于是,他背着簡單的行李,帶着一腔的孤勇,出發了。
他從上海出發,坐火車、徒步或者搭車,睡過火車站,睡過橋洞,省一點是一點。
他通過到餐館打工,在街上拉琴,做臨時搬運的工作維持生活需要。
在雲南山區,跟當地人同吃同住,生活了将近一個月的時間。
山裡的人看到他胡子拉碴,破舊的旅遊鞋,好奇地問他:上海人不是很有錢嗎?你怎麼這樣子?
無論是上海,還是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窮人,窮人也有旅行的資格。
旅行一年,給他帶來的成長,是在寫字樓裡三年,完全體會不到的人生體驗。
旅行期間,他吃到了許多美食,開始認真跟着當地人學習制作美食的過程,并将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布到網絡,漸漸的他被大家所熟悉。
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由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名擁有百萬粉絲的人,實現了财務自由。
現在,他一邊旅行,一邊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誰說旅行是有錢人的專利,沒錢有沒錢的玩兒法,用簡單的方式去體驗,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行走,旅行中給人生帶來的收獲,就是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台灣著名學者蔣勳先生,讀大學時有一個研究意大利藝術的課題,他天天到圖書館翻資料,看一本本厚厚的書,還是覺得摸不着頭腦。
有一天,他去找自己的教授詢問原因。
教授問他:你去過意大利嗎?
他搖搖頭,說:沒有。
教授告訴他,用書本和資料做研究,功課再深入,也不如到意大利親身經曆,如果你沒有在大衛的雕像前流過淚,你永遠都無法真正理解意大利的藝術。
于是蔣勳獨自一人,前往意大利,當然一個學生也不可能有太多的錢,他的行李隻有一個背包,一路上吃面包,喝涼水,靠搭車到達意大利。
在遊覽意大利古老宏偉的建築,撫摸精美的雕像,他熱淚盈眶,真正理解了意大利藝術的精髓所在。
正如作家李可以說的那樣:
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到市場裡弄髒自己的褲腳。
生活的世面,永遠都是在行走中一步步打開,真正的見識,永遠都是在親身經曆後獲得。
什麼是富足?
所謂的富足,不是優越的物質條件,不是有沒有錢,而是一個人感受這個世界的多少。
蔣勳先生說過:
使一個人走向藝術的,不是教訓,而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
而這種感覺和記憶正是旅行中得來,通過任何間接的方式,都無法得到的寶貴經驗。
年輕人,很少有人很有錢,但是,年輕人敏銳的感知力,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是錢無法買來的。
掙錢的事可以慢慢來,世界這麼大,趁着年輕,盡早出去看看吧。
從知乎上看到,一個20歲背包徒步旅行去西藏的男孩,在青年旅舍中遇到了一位叫珍妮的姑娘。
珍妮姑娘從23歲一直走在窮遊的路上,南至海南,北至漠河,西到喀什,東至台北。
最終她選擇留在藏北做支教老師。
珍妮是一位學曆不高,長相普通的姑娘,可是誰都不能否認她的優秀。
有人提醒她那裡生活環境的非常惡劣,珍妮卻笑着說:
隻要當地的孩子需要我,就值得我留下。我隻想踏實地做一件事兒,越偏遠的地方,才越需要老師。
作者的一段話非常好:
關于一個人的一生,似乎已經有一條被限定的路:讀書—工作—結婚—生娃—生活。
我不否認這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但我不認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方式。
珍妮是從一個窮遊的人,漸漸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路。
窮遊能讓人變得更自信,懂得堅持,性情更豁達。
每天日複一日地生活在同樣的環境,認識的人隻有周圍的人,認知的世界狹小而閉塞。
無論是出生在紐約、倫敦、巴黎,還是北京、上海,無論是某個貧困的山區,或者海邊,我們的人生體驗都是有限的。
隻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廣袤,體察自己的無知。
正如網上讀到的那句:
旅遊,嘗試着走出去,你才會發現,世界遠不是你在出生的城市一呆幾十年所看的那樣,你會結識不同的人,聽到各種曲折的故事,交到一輩子的朋友。
任何人都需要通過旅行見識世界的博大,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差異,然後通過對世界的認知,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内心。
如同窮遊過大半個中國的羅朗,在一期《圓桌派》中說過的那樣:
生命是你體驗了什麼,生的時候,沒有把什麼東西帶進來,走的時候,也沒有把什麼東西帶走。
你生活所體驗過的,那就是你最寶貴的東西。
哪裡有故事,哪裡的飯菜香,哪裡有文化,哪裡的景色最美。
不要讓窮限制了腳步,窮,不是有沒有錢,真正的貧窮,是見識的貧乏,是連走出去的勇氣都沒有的人。
“忽晴忽雨的江湖,帶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願你有夢為馬,随處可歇。”
很喜歡一位網友,求婚時對女朋友說的一句話:
全世界的城鎮都是我們的新居,一邊演奏一邊旅行,一起走吧。
在旅行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也隻有人在旅途,才能真正體驗思念的滋味。
正如剛剛收到朋友寄來的明信片,上面寫着,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個下午,他坐在塞納河畔,看夕陽一點一點消失,以及對我的思念。
這種旅行的體驗,跟金錢的多少沒有一點關系,旅行中體會的多少,卻跟生命的豐富有直接關連。
旅行和金錢沒有絕對的關系,有錢能滿足物質需求,但沒錢有沒錢的樂趣,而真正熱愛旅行的是,更多的是去感受陌生的世界,而不是去追求物質的享受。
“在旅行的路上,不因某人,隻為在未知的途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不要像有人說的那樣:坐在不足十平米的空間裡,看着書裡九萬五千公裡的絢麗;擁有一顆比九萬五千公裡還遼闊的心,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慨歎。
此生很短,用有限的生命,好好體驗這個世界,才是一個人活過的證明。
願我們在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讓此生更豐盈。
關于旅行和成長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柴叔愛聽~
(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台賬号所有,任何媒體平台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