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牧業百科,執業獸醫免費在線診療
剛進小雞的前七天很關鍵,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隻有把這七天育雛的工作做好,後期才能更好的管理。下面來說一下小雞接過來以後的前七天的飼養管理。
01
适宜的育雛溫度
雞未到達雞舍前,應先将雞舍溫度預熱到35℃~37℃,雛雞到達育雛舍後,需要适應新的環境,此時雛雞休息是正常的,但4~6小時後,雛雞應該開始在雞舍内散開,并開始自由飲水、采食、走動,24小時後在雞舍内均勻散開。雛雞入舍24小時後,如果仍然紮堆,可能是由于雞舍内溫度太低。若溫度偏高,雞群會出現張口呼吸、翅膀下垂的情況。
02
确保适當的相對濕度
雛雞進入育雛舍後,必須保持适當的相對濕度,濕度控制在65%~70%之間。秋冬季節,會需要額外的加熱,如果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安裝加熱噴頭,或者可以在走道上潑灑些水,效果比較好。
03
及時開水
雛雞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稱為開水。及時開水有助于雛雞對其腹腔内剩餘蛋黃的吸收。如果雛雞出殼後48小時不能開水,發生糊肛的雛雞就會明顯增多。通常應在其出殼後15~24小時内開水。開水時連續2~3天飲用5~8%的糖水,不僅可以預防小雞糊肛,還可降低雛雞早期的死亡率。
04
适時開食
雛雞出殼後第一次喂食稱為開食。雛雞開食的時間以出殼後24小時左右為好,最遲不得超過36小時。開食的飼料要新鮮,顆粒大小要适中,這樣易于雛雞啄食,且飼料需要營養豐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麥等。開食料可煮至八成熟後再喂,有利于雛雞消化。每日喂5~7次,開食料喂2~3天後,逐步改用雛雞混合料進行正常飼喂,每日喂4—5次,少喂勤添。
05
密度和光照
養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合理的密度,可使雛雞均勻攝食,保持雞群整齊發育和健康生長。密度的大小應根據雛雞日齡的大小、品種、飼養方式、季節和雞舍結構等不同進行适當調整。平養雛雞的合理密度為:0~4周齡20~25隻/平方米;5~7周齡10~20隻/平方米。網上育雛的合理密度為:0~4周齡24~28隻/平方米;5~7周齡15~20隻/平方米。
小雞合理的光照時間是:1~3日齡24小時光照,4~14日齡的光照時間為16~19小時,15日齡以後采用自然光照。
06
通風
在育雛階段,由于雞舍溫度較高,雛雞密度較大,雞糞和飼料極易腐敗發酵,産生大量的氨氣及其他有害氣體。因此要加強育雛室的通風,以保持育雛舍内空氣新鮮。通風之前藥先提高育雛室溫度1℃~2℃,通風的同時還能保證育雛的溫度。通風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晴天中午前後,通風換氣應緩慢進行,門窗開啟度應從小到大,最後呈半開狀态。切不可突然将門窗大開,讓冷風直吹,使舍溫突然下降。
07
防疫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種疫苗。特别要注意接種疫苗時,疫苗品種應與雞群日齡相符,各種疫苗的接種方法(主要有滴眼、滴鼻、注射、剌種等)都有其嚴格規定,應當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去做。除此之外,還必須定期對雞舍徹底消毒,保持雞舍幹燥、清潔、衛生。育雛期間可在飼料和飲水中适當添加預防藥,發現病雞要及時隔離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