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說的“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表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作為女兒的照顧父母,時間是不會太長的,但是作為父母的,照顧女人,又照顧不起。這是因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女顧娘,顧不長首先,這句俗語是從早些時候流傳下來的,我們就先結合那麼時代的特點來分析,在早些時候,人們講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将來出嫁就成了别人家的人,雖然說血緣關系并不能斬斷,但是男方家庭還是會要求女方和本家少聯系,況且古代宗族的禮教森嚴,女子出嫁之後一般連娘家都很少回,更不用說照顧自己的父母了,就算是父母實在遇到困難的事情,幫一幫二不幫三,次數多了,婆家也會嫌棄的,所以才有了“女顧娘,顧不長”的說法。
就算是到了現代社會這樣的現象也是常見的。女兒為出嫁之前,雖然對家裡也有一點幫襯,但是終歸是要嫁人的,所以也顧不長。所以女兒結婚前工作賺的錢一般會留給父母,也是因為害怕以後對娘家的照顧比較少。再者結了婚以後,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要是住的和娘家稍微有點遠了,精力上對娘家就照顧不過來。其次,将來成家立業之後,要為小家庭的吃穿用度、柴米油鹽而操心,将來還要生育孩子,都是壓力,所以金錢方面也顧不過來。而且就算是自己的經濟壓力沒有那麼大,但是要是經常幫助娘年的話,估計丈夫和婆婆也是會有意見的,所以也是“女顧娘,顧不長”。
不管是男是女,孩子們都是娘心頭肉,母親對孩子的親情與牽挂是與身俱來的,女兒也不例外,所以就算是在封建社會,女兒出嫁了,父母說着讓女兒“嫁雞随雞嫁狗随狗”,但是心裡還是牽挂着女兒的生活的,在婆家有沒有受委屈呀,和姑爺的夫妻感情和不和諧呀。但是因為封建禮教的約束,女兒出嫁後無論在娘家的生活怎樣,娘家也是不能輕易幹涉的,要是經常對女兒在婆家的生活進行幹預,一來會被别人家笑話,二來也會遭到親家的厭煩,這也是“娘顧女,顧不起”的一個原因。
再者,女子出嫁後,就是和夫家連為一體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娘家想要看顧女兒,那就要看顧女兒的整個夫家,富貴人家尚且不能做到,更别說普通家庭了,所以就算娘家再有心,再心疼女兒,也顧不起。
到了現代社會,雖然沒有了古代封建制度的限制,但是也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家中隻有一個女兒的還好,獨生女,父母将來的養老都要靠女兒,這個時候娘家多照顧女兒是正常現象。但是要是家中還有兄弟的話,娘家經常幫襯女兒,估計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婦心中也是不願意的,本來婆媳關系、嫂子和小姑子的關系就是一個相處的難題,這樣豈不是更加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所以娘顧女,也顧不起。
小編有話說: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事情,也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夫妻相處、婆媳相處、親家相處都是難題。小編的朋友今年就遇到一個難題,她和男朋友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那次去見男方父母的時候,人家父母就隐晦的提出了想讓女方以後和娘家的關系遠一點,這是因為我朋友家裡兩個孩子,還有一個弟弟,但是人家男方是獨生子,所以男方父母覺得自己的錢财将來都要留給兒子,而我朋友得到父母的幫助比較少,又害怕我朋友将來要幫助弟弟,所以側面的提了一下不想和親家關系那麼親近。聽聽這話,誰聽了不生氣,先不說我朋友的家境還不錯,将來就算弟弟娶媳婦也用不着姐姐幫忙,就算是家境不好,作為男方也不應該有這樣的要求,還沒有結婚就開始讨論誰占得利比較多,誰吃了虧,将來的生活怎麼辦。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道理?你對于小編的處境是如何看待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