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

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2 22:04:38

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近日提出明确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産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創造性地落實好這些要求,需要重新認知耕作勞動、耕讀教育的時代價值:耕讀教育為什麼是一種全生命教育?是做人之根、愛國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新時代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怎樣的新勞動觀……基于此,我們期待更多區域在落實中創造新經驗,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千年耕讀教育的時代價值)1

分析開展耕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近日提出明确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産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創造性地落實好這些要求,需要重新認知耕作勞動、耕讀教育的時代價值:耕讀教育為什麼是一種全生命教育?是做人之根、愛國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新時代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怎樣的新勞動觀……基于此,我們期待更多區域在落實中創造新經驗。

————————————————

今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稱《指導綱要》),《指導綱要》賦予了勞動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使命。筆者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耕讀教育是新時代大中小學最好的勞動教育。耕讀教育不僅僅是大中小學生必須接受的教育,而且是邁向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教育。

耕讀教育是中華文明延續的“密碼”

在中國古代鄉村,使用頻率最高的門聯是“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耕讀傳家包含了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蘊含着中國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中國古人從天地運行中不僅發現了服務農耕的天文科學,如已獲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二十四節氣理論,而且還看到天地的“道”和“德”、天地所攜帶的精神與文化。《易經》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古人心中,天地是效法的典範。

不僅如此,在古人眼中,水也是有道、有德的。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古人告知我們,最高的善行要向水學習,最厚的德行要向大地學習,自強不息的精神要向天學習。所以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古人不僅發現天地長久的秘密是天地之德慧、天地之精神,而且還發明了将天地長久的密碼置入中華文明基因的治國之道。這個重要的治國之道就是耕讀教育。躬耕的過程,不僅是與天地鍊接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習天地德慧的過程。“耕”不僅能生産自養的糧食,還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修德”與“開慧”。“讀”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

耕讀教育不是單純知識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傳心的修德開慧的文化傳承教育。根據這個原理,中國古人創造了秉承天地之德慧,将物質生産與精神生活融為一體晴耕雨讀、晝耕夜讀的耕讀生活。由此,耕讀不僅成為中國古人崇尚的物質與精神自足的詩意生活,也成為長久治家治國的秘訣。正是這種嵌入中華文明基因的耕讀教育,讓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最長久文明的密碼。

然而,在有些人看來,耕讀傳家是古代社會的家訓,現代化的中國不需要了。現代化創造财富依靠的是科技。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是城市,不需要回到農村搞耕讀教育了。這恰恰是當今教育的危機所在。

耕讀教育是身心靈一體的全生命教育

在現代人心中,耕作是強度大、最苦役、掙錢最少的勞動。因此,農耕勞動成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被機械化替代、被人厭惡的勞動。但是從勞動給人的生命帶來的效應看,農耕勞動是生命必需品。

農耕勞動是滋養身體健康的良藥。農耕勞動的過程是在天地之間,這個過程帶來的油然而生的喜悅是養心的良藥,勞作過程更是一個汲取天地能量的過程。按照《黃帝内經》的理論,農耕勞動是免費接受大自然五行(金木水火土)能量的過程——土補脾、金益肺、水潤腎、木養肝、火護心等。勞作過程也是接受自然中百草植物釋放出芳香能量的過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鄉村中身體健康的長壽老人大多是熱愛勞動之人,現代人的許多疾病屬于勞動缺失病。

衡量勞動給我們帶來喜悅程度的高低,一種最直觀、簡單的标準就是這種勞動是否可以一邊勞動一邊唱歌。按照這個标準可以發現,農耕勞動不僅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勞動,而且這種歌聲不僅不會對勞動有影響,還能提高勞動效率,是體驗與抒發喜悅的重要方式。

農耕勞動是滋養心靈的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中國要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那麼中華民族的智慧從哪裡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源于農耕生産。作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易經》智慧就來自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孔子的治國思想和智慧也與農耕生産有密切關系。孔子主張的治國之道遵循的次第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治國遵循這個次第的哲學根據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事有終始”的道理正是農業生産必須遵循的規律。農民種地,春是始,秋是終,要想收獲糧食,必須春天下種,夏天耕耘、秋天收獲。春種秋收是宇宙給予生命必須遵循的規律,違背了這個規律,無論付出多少勞動都沒有意義。

将在農耕中發現的植物生長必須遵循的天地規律運用于人的生命,就有了中醫。中醫治病的理論來源于生命系統與天地自然全息、共振的原理。中醫講究農醫同源、藥食同源。作為中華民族五谷發現者的炎帝,也是中藥材的發明者。

農耕勞動給身心靈帶來如此多滋養,是今天在封閉的工廠、辦公室中現代化勞動很難擁有的。依靠科技和機器從事物質财富的現代化勞動,是手腦分離、身心分離、物質生産與精神生産分離的勞動。然而,農耕勞動則是身心全面參與,将健身、修德、開慧、學藝融為一體的勞動。

然而,在物質主義主導的現代化文明标準下,農耕勞動的價值被嚴重誤讀,農耕勞動被認為是農業現代化要抛棄的苦役。脫離農耕勞動的現代人獲得現代化物質享受的代價是,身體體能下降,生理上的慢性病和精神類疾病爆發式增長。即使在農村,不少年輕人也不參加田間勞動,認為不勞動就是幸福。

耕讀教育是讓生命崇高、生活幸福的“藝術教育”

耕讀不僅是中國古人崇尚與向往的物質與精神自足、田園與書香共存、詩意與禅意共生的理想生活,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源。耕創造物質,讀滋養精神,正是這種物質與精神的自足,讓生命自主、自在、自覺地提升成為可能。

縱觀曆史可以發現,不同的生活和生計方式是形成不同的文化與藝術的源泉。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高度的融詩意美與禅意生命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其根源正是這種耕讀生活。這種讓生命實現自主、自在、自覺的耕讀生活,使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走向了源于心法的内求性、自我生命體驗的崇高性、與天地感應的自在性之路,由此使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融哲學與藝術、文化與政治、生産與生活融為一體的《詩經》,就是源于中國古代鄉村詩意生活的表達,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藝術和審美樣式的記錄。《詩經》共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0多篇,在内容上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風”所表現的正是3000年前中國古代鄉村的生活樣态。

在《詩經》的305篇中,有153篇出現了植物的名稱或描寫。這充分說明,這種道法自然的農耕生活是中國古代詩詞與藝術的源頭。從《詩經》到漢賦再到唐詩宋詞,以詩詞方式抒發中國人特有情感、贊美詩意的耕讀生活成為中國詩詞的重要來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展示的鄉村耕讀生活成為另外一種《清明上河圖》。充滿禅意與生命活力的中華民族藝術,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就是因為這種藝術是來自天地間、來自人心的有根藝術,是一種與天地自然共存的藝術,是一種對人類身心靈有滋養能量的藝術。

現代化社會的某些流行藝術像工業産品一樣,是在封閉的工作坊中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加工出來的藝術。這種藝術就像流行的快餐一樣,是一種滿足當下消費娛樂的藝術,難以給身心健康帶來能量的滋養。

勞動革命與邁向新時代的新勞動觀

在農業機械化的背景下,當高強度的農耕勞動從滿足生計中解脫出來後,農耕勞動不是沒有價值了,恰恰相反,在21世紀人類邁向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農耕勞動價值将比任何時候都大。脫離生計的勞動之後,農耕勞動所攜帶的具有道法自然的文化、精神、生命的價值更加凸顯。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産極大豐富後,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在物質産品豐富之後,什麼樣的勞動才能成為人類第一需求?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成為人類生命最優陪伴的勞動,不是現代工業化的工廠勞動,也不是辦公室的腦力勞動,隻能是集生命健康、藝術創作、物質自養、精神自主為一身的農耕勞動。

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引發一場有史以來最深刻的勞動革命。随着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工業化時代的許多勞動将會被機器人所替代。但由于我們對此缺乏正确認識,對于即将發生的這種勞動替代的革命充滿了恐慌和不确定性。其實,現代智能機器人所替代的恰恰是工業化時代對人性和生命有副作用、有異化的勞動,但對人類生命有價值、沒有異化的農耕勞動不僅不會替代,反而更加凸顯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時代不是人類成為智能機器人奴隸的時代,而是人類從異化勞動解放的時代。

人正是因為勞動才使自己與其他動物區别開來。21世紀人類勞動革命的意義,是讓勞動承擔起實現人類生命崇高,使人類與機器人有區别的新使命。讓人類從勞動滿足物質需求中解放出來,使勞動所具有的滿足人類的生命健康、生命崇高、生命幸福價值的作用充分釋放出來。

耕讀教育是新時代做人之根、愛國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

今天中國教育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越來走向急功近利的“做事教育”,嚴重導緻了“做人教育”的供給不足。從“做事”層面看,耕讀教育沒有什麼價值;從“做人”層面看,耕讀教育恰恰是現代非常需要借鑒、傳承的。在新時代如何讓耕讀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具體路徑如下:

将耕讀教育作為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必修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耕讀教育所具有的修德、開慧、學藝的功能,應成為從兒童開始的大中小學生做人教育的必修課,應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耕讀教育應成為中國農業類大學改革的突破口。一些農林類院校教育不接地氣、不承傳統,農耕智慧在學校教育中嚴重缺位。耕與讀的教育嚴重脫節,培養出的大學生與土地、鄉村沒有感情,無法為鄉村振興輸送回鄉人才。全國有農業類大學50多所,開設農學專業的大學有150多所,每年培養出的大學生約30萬人。但真正能回到鄉村的學生非常少。将耕讀教育納入農林類大學的改革方向迫在眉睫。在辦學理念上,全國農業類大學要從“農業大學”辦學思維,轉向全面為鄉村振興服務的“鄉村大學”辦學思維。這應該成為新時代農業類大學改革方向。田地就是教室,鄉村就是課堂,農民就是教師,應成為中國農業類大學獨特的教育方式。

樹立新時代勞動觀,讓耕讀教育成為全民參與的通識教育。按照新時代勞動觀,如何讓耕讀教育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使命,是當代中國邁向新時代的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耕讀不僅是從兒童到大學生的做人教育的必修課,也應該成為如何做中國人的必修課。

讓耕讀教育成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黨的十九大之後在全黨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為了有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時代黨員幹部教育方式。将修心、健體、深入群衆、體察民情、弘揚黨的傳統、傳承優秀文化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的耕讀教育,是主題教育的一種探索和延伸。

耕讀教育重新定義中國鄉村的價值和未來,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盡管中央提出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但一些地方對鄉村價值的認識和信心一直未能真正确立。而耕讀教育是我們邁向新時代重新發現鄉村價值的重要教育。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不是單純的資本下鄉的産業振興,而是中國古老鄉村文明如何實現與新時代嫁接的振興。邁向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耕讀教育将會承擔起将古老的農耕文明與新時代嫁接、過去與未來對話、城市與鄉村互補共生、物質與精神統一的使命。

耕讀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全國開展耕讀教育,不僅可以讓國人在精神上找到回家的路,還可為鄉村振興帶來人氣與人才、資源與市場、自信與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開展耕讀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耕讀教育,不僅會使全社會重新認識中國鄉村價值,也會推動鄉村教育改革,使古老的鄉村在耕讀教育中走向振興。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23日第14版

作者:張孝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