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饅頭
《水浒傳》中寫了一個悲情人物武大郎,職業是賣炊餅。《水浒傳》作者肯定不會想到,數百年後竟然演化成了一個美食品牌---武大郎燒餅,甚至還有些地方搞出潘金蓮鹹菜,正好搭配武大郎的燒餅。
那麼武大郎所賣的炊餅真的是現在的燒餅嗎?換句話說,宋代的炊餅是現在的燒餅嗎?
本文就探讨下宋代的炊餅是一種什麼食物。
先來了解下“餅”這種古老的食物。
說它曆史悠久,因為最早在《墨子·耕柱篇》裡就載有“餅”字。
那麼什麼是餅?
古代把用面做成的食物,統稱為餅。所以不要一提餅就認為是扁狀物。
古人的糧食食物簡單可分為兩大類:飯和餅。
飯即糧食粗加工後通過蒸煮炒制做成的食品。
飯也是最早食用糧食的形式,具體是把糧食以蒸飯、煮粥或者糗(qiǔ,把糧食炒熟做的幹糧)這幾種形式來食用。
糗在古代一般裝進竹器(筒)裡,米湯(汁)則裝進瓦罐(壺)裡方便攜帶。所以有個成語叫“箪食壺漿”。箪,盛飯的圓形竹器。漿,米湯(汁)。
意思是老百姓拿着食物犒勞軍隊。
杵臼
此外,古人也會把糧食用杵臼等工具,硬舂(打)出面,做成面食吃來吃。這種吃面的習慣據考證至少從戰國就已經開始。
面食的廣泛普及得益于磨的發明。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的古墓中出土的一盤陶磨,被認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磨的實物。
因此漢代面食應該是比較普遍了。
而用面食做成的食物就統稱為餅。
一直到宋代,《靖康缃素雜記》中還記載:“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
用水煮稱為“湯餅”,用籠蒸稱為“蒸餅”,用火烤的稱為“爐餅”。
發酵技術一般認為是在晉代才出現,而發酵技術的掌握據說也是一個偶然:晉代某個酒坊的老闆看到酒糟變質膨漲,還略帶一種酸味。他鬼使神差的抓了一把攪進面裡做蒸餅,不料蒸出來的蒸餅膨脹松軟,有着今天饅頭的雛形。
《晉書·何曾傳》中就記載: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chè(裂開)作十字不食。用現在話說即不是“開花饅頭”不吃。
這種膨脹松軟的蒸餅也叫“面起餅”。
南朝梁的曆史學家蕭子顯曾記載:“西晉永平九年(公元299年),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
而‘面起餅’應該就是《水浒傳》中武大郎所制作出售的“炊餅”的雛形。
現代發面餅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中介紹“面起餅”的作法:“入酵面中,令其松松然也。”
無論“面起餅”還是“炊餅”,本質都是“蒸餅”,此時的“蒸餅”也可以看做是現在的饅頭的雛形(一般而言,南方多稱饅頭,北方多稱馍馍)。
那麼為什麼又叫做了“炊餅”?
這與宋代一個皇帝有關。
這個皇帝就是“狸貓換太子”主角的宋仁宗趙祯。因皇帝的名字“祯”和蒸音近,宮内為了避諱,“内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傳到民間,蒸餅改成炊餅。
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仁宗廟諱貞(應作‘祯’),語訛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
炊的本意就是燒火做飯。
《水浒傳》第二十四回中武松提醒哥哥武大郎說:“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隻做五扇籠出去賣。
這裡所說的扇籠和現在蒸饅頭的籠屜也應是一種東西。
另外還要指出:現在的饅頭可以理解為宋代的蒸餅的一種發展,但宋代的饅頭,或者說古代的饅頭并非是現在的饅頭。
有點繞,簡單說,古代的饅頭其實就是現在的包子。
在古漢語中,饅頭是有餡的,也就是現在的“包子”。
現代的包子
如《水浒傳》中孫二娘的黑店賣的“人肉饅頭”。宋人筆記就記載:“包子即饅頭别名”。
後來卻演變成帶餡的通稱“包子”,而不帶餡的則稱為“饅頭”。
上海小吃一道小吃叫“生煎饅頭”,就是帶餡的,也算是包子是饅頭别名的一個例證。
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的故事背景也在北宋。第9回寫任遷賣炊餅、燒餅、饅頭、酸餡糕等,左瘸師買了個炊餅說:“我娘八十歲,如何吃得炊餅?換個饅頭與我。”拿到饅頭,聽說“一色精肉在裡面”,又道:“我娘吃長素,如何吃得?換一個沙餡與我。”然後又嫌沙餡吃不飽,仍然要換回炊餅。可見當時炊餅是炊餅,饅頭(包子)是饅頭。
水浒傳裡郓哥向武大報信,嫌“炊餅不濟事”,非要武大請他吃肉喝酒,可見連市井貧民也不以炊餅為美食。
宋人胡仔《苕溪漁隐叢話》中記載:國子學和太學給學生供應的夥食是:“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冷淘就是冷面,饅頭就是包子。有的學生領到饅頭舍不得吃,拿回家去轉送親人朋友,說明在這三樣兒裡饅頭要算好東西。
其實無論現在的“饅頭”還是“包子”,應該都是源于“蒸餅”。
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好食蒸餅”,他的吃法很講究:“常以幹棗、胡核瓤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這種夾入果肉的蒸餅,實際上已是現代“包子”的雛形。
宋代包子正式成為饅頭的“别名”。宋人《燕翼诒謀錄》中記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别名。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者謂之饅頭。”
所以宋代筆記文獻裡記載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其實就是包子。
可以說包子由饅頭發展而來的,饅頭從蒸餅而來。
所以武大郎賣的應該就是類似現代的饅頭,而非現代想當然的燒餅。
《武林舊事》載清河郡王張俊向宋高宗進奉食品,有“炙炊餅”一味,估計就是将炊餅燒烤之,可理解為現在的烤小餅或者饅頭。
古代中醫學認為炊餅還是一種藥膳,具有養胃、健脾、除濕、化滞、利尿等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宋甯宗當郡王的時候尿頻很嚴重,宮中的太醫也沒辦法。
于是有人舉薦名醫孫琳,孫琳就以炊餅、大蔥、淡豆豉搗碎制成藥丸,以溫水服下。每天吃三十丸,三天後竟得以痊愈。
可見在當時武大郎賣的還是俏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