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湖濕地公園
10月10日,達州市召開生态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達州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達州市生态環境局局長肖啟文介紹了達州市生态文明建設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銅缽河支流平灘河牛角灘斷面
據介紹,十八大以來,達州始終堅持以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十年如一日,一代代達州環保人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信條,克服“底子薄”、地理環境差、産業結構不優等“先天劣勢”,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達州生态環境質量史無前例大改善,硬是把達州從“光灰城市”變成“碧水藍天”,從“窮山惡水”變成“生态宜居”城市,全市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環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2021年,達州首次被評為全省生态環境黨政同責考核先進單位,群衆生态環境滿意度測評排名全省第2位。2020年、2021年達州大氣環境改善幅度分别位居全省第1和第2,23個國省考核水質斷面達标率100%,土壤環境持續安全穩定。
牛角灘濕地公園
發布會上,肖啟文從七個方面介紹達州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
用最大決心推動“生态優先”的發展模式。達州在幾十年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以煤炭采選、化工、水泥、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型”産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找準發展定位,以最大決心加快推動綠色發展轉型。一是找準定位。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達州緊扣時代脈搏,準确把握達州發展的區域優勢、生态優勢和後發優勢,找準契合達州曆史、文化、地域特點的發展定位,緊緊依托西部發展、綠色發展、生态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曆史機遇,以對黨、對曆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擔當、曆史擔當、責任擔當和工作擔當,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全力打牢生态環境保護“基本盤”。一批生态 旅遊、生态 農業、生态 養殖、生态 科技等生态綠色發展産業應運而生。二是統籌規劃。按照省委“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定位,明确2025年、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規劃目标。嚴格實施生态環境分區管控,科學編制“三線一單”,明确生态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及準入清單。三是轉型發展。達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能源化工、新材料等“3 3 N”産業,以及服務業“5 5”和農業“9 3”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淨增“四上一新”企業135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97家,年産值達400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50%提升至58%。傳統重化工業占比降至58%,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8.3%,居全省第5位,在川東北、渝東北地區領先。六大産業集群規上企業達727戶,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的76.4%,實現産值1580.7億元,同比增長22.6%,占規上企業總産值的86.8%。
百節鎮銅缽河
用最大毅力擘畫“藍天白雲”的空氣環境。“下雨一腳泥,晴天一身灰”,達州市民戲稱“光灰城市”,這是曾經達州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達州突出“改、關、搬、管”,大力推動降碳減排,空氣環境質量加速改善,改善幅度達到曆史最好水平,“藍天白雲”的優良天氣顯著增加。主城區優良天數率較“十二五” 末上升到10.4百分點, PM2.5平均濃度下降36.4%。一是改:大力推動達鋼等12家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完成工業企業特别排放限值改造42家。十三五,達州市單位GDP能耗降低累計23.2%,超省上下達該市節能目标(17%)6.2個百分點。煤炭消費占比從56.78%下降到53.73%。二是“關”:關停“散亂污”企業195家、磚瓦企業100家,淘汰燃煤小鍋爐227台、關閉煤礦17家,累計年化解過剩産能159萬噸。十三五,碳排放強度下降率累計19.69%,圓滿完成省上下達該市碳排放強度下降19.5%的目标。三是“搬”:分步搬遷主城區及周邊重點排污企業9家,其中退城入園8家,今年,廣受關注的達鋼搬遷項目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四是“管”:從年初的“煙花爆竹管控”到年末的“冬季治霾”,平均每年開展各類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100餘次。尤其是2022年春節、元宵期間,達州頂住巨大壓力,舉全市之力,禁售禁放煙花爆竹,同期大氣環境質量創達州有監測曆史以來最好水平,相關經驗做法獲省領導表揚。今年夏季, 達州實施錯峰生産、灑水降溫、車輛疏導等措施,大力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7-8月,該市未出現臭氧污染,且有9天臭氧濃度處于全省最低位。截至10月9日,市主城區優良天數269天,同比增加14天,增幅排全省第1,PM2.5濃度同比降幅排省第2,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全省第1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第47位,同比提升37位,達到曆史最好排位。
用最快速度治出“碧波蕩漾”的水質環境。“河風的腥臊味沒有了,黑臭水體消失了,兒時記憶中的碧水清波又回來了!”這是近年來達州人有目共睹的變化。近年來,達州奮力推動渠江、巴河、州河等河流水質綜合治理,實現地表水100%達标,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100%,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99.5%。特别是“十四五”以來,全市國省考斷面從4個增加到23個。其中,大竹平灘河、開江新甯河等小流域斷面長期處于V類或劣V類。達州針對6個重點小流域,投入資金近5億元,集中力量開展“控源、淨污、清河、護岸、活水”5大攻堅行動。今年3月以來,全市23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首次達到100%。其中長期處于V類和劣V類水質的平灘河牛角灘國考斷面,今年1-8月總體水質達到Ⅲ類(1-7月為Ⅱ類),得到生态環境廳充分肯定,并決定在該市召開全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現場會進行經驗推廣。一是控源。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層層簽訂責任書,市縣兩級紀委監委、督查室(辦)常态化參與巡河督河。關停搬遷禁養區内養殖場戶1318家(規模養殖場145家),治理非養區養殖場4797家,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加強流域突出問題整治,排查複核入河排污口966口,查處非法采砂案19起。二是淨污。全市建成縣級及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9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7個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292個,污水處理能力約達到68.2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達63.7%。三是清河。清理河道垃圾約5萬噸、淤泥2萬噸,障礙物5000餘處。四是護岸。強力推進沿岸農藥減量、科學施肥,打造河道兩岸綠色廊帶140公裡。五是活水。強化河湖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種植菖蒲、荷花等挺水、沉水、漂浮植被相結合的水生植物;紮實做好長江“十年禁漁”,退捕漁船1385艘,清理違規網具545張頂,查辦違法違規案件44件;優化水生物種群結構,增殖放流各類魚苗魚種53.5萬餘尾;護佑自然資源平衡,整治小水電111座。
用最大責任抓出“吃住放心”的安全環境。近年來,達州把人民群衆的環境安全當作最大責任,不斷強化環境風險防控,捍衛生态環境安全底線,群衆“衣食住行”的環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一是管住事關“吃住”的土地。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詳查農用地土壤點位和建設用地地塊909個,通過生化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25792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建立聯合管控的建設用地準入機制,推進整治土壤污染物超标的在産企業5家,完成風險評估或治理修複污染地塊10個,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二是防住群衆身邊的有毒有害物質。突出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範,以工業園區内涉危、涉重及有毒有害物質企業為重點,落實“一源一事一案”要求;全面整治曆史遺留尾礦庫,修複礦山39座,創“綠色礦山”7個;将農藥殘留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新污染物治理納入防範生态環境風險的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嚴格輻射環境安全監管,廢舊(退役)放射源安全收貯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一起輻射安全事故。三是建立高效運轉的環境應急體系。構建市、縣、鄉三級環境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7個,實現重點企業環境監測網絡和視頻監控設備全覆蓋,開展“天府行動”等應急演練3次,全市未發生一起重特大環境安全事故。
用最強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通過近10年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生态環境系統隊伍凝聚力、執行力和戰鬥力大幅提升,各地各部門推诿扯皮、各自為陣的問題基本解決。全市上下協調配合、多元治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注重法規制度體系建設。2017年以來,結合達州實情,頒布實施《達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管理條例》《達州市蓮花湖濕地保護條例》2部地方性法規,制定出台《達州市環境質量考核約談辦法》、《達州市環境空氣質量激勵約束考核辦法》等制度規範9個,為深入推進達州生态環境保護提供法規和制度保障。二是全面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市、縣(市、區)黨委政府堅決扛起生态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統籌推動轄區生态環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設。達州先後将“環境治理攻堅年”“環境治理鞏固年”“城鄉環境改善年”“環境質量鞏固年”寫入曆年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會議研究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100餘次。三是強化區域聯動。與重慶市萬州區、開州區等5縣(區)統籌推進萬達開川渝生态文明區域共建,建立突發環境事件長效協作、聯合防控預警等5項機制,達成跨界流域聯防聯治等10項共識。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11次。四是加強地方部門協作。市人大、市政協通過開展環保世紀行活動、長江生态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強化民主監督;市紀委監委對環保整改不力、整改滞後責任人嚴格追責問責;市委目标績效辦将生态環境保護納入目标績效考核中黨政同責考核項,實施考核督促;公檢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嚴厲懲治偷排漏排、擅自停運污染防治設施等突出環境違法行為9起;13名縣處級實職卸任幹部組建督導組,常态化開展生态環境問題排查幫扶和問題整改督導;生态環境、住建、經信、城管、水務、自然資源、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部門常态化開展專項治理、聯合整治、聯合督促。五是強化媒體引導和監督。達州電視台開辟《陽光問廉》環保專題,開設《環保責任面對面》、《環保攻堅曝光台》等專欄,宣傳治理先進單位34個,曝光違法典型案例10個;在鳳凰山下、四川在線、達州日報等媒體開設意見箱,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監督。
用最大投入建設“科學精準”的治污能力。近年來,通過持續加強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全面監控、提前預警、精準施治的科學治污能力不斷提升。一是網格監管全覆蓋。建成市、縣、鄉、村四級網格體系,配備相關辦公取證設備以及執法裝備2181台(套),注冊網格員3693人,基本實現全域覆蓋,實時監管。二是監測預警全方位。全市共設置地表水(包括飲用水源)監測斷面(點位)47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位70個(其中,國控空氣自動站4個、空氣微站35個)、土壤質量監測點位239個、噪聲監測點位731個,建成重點流域水質自動站16個,建成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站7個;建成汽車尾氣固定監測系統和城市VOCs自動監測系統2套;建成“達州水環境”APP,實時公開16個市控水質自動監測結果,為科學研判、預警提供有力技術支撐。三是監測執法全過程。環境執法方式向科技執法、精準化監管轉變。充分運用現代遙感、大數據等一些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精準識别問題和線索,極大提高污染發現能力。全市建成市縣兩級在線監測、用電監控、視頻監控管理平台3個,安裝在線視頻監控設備180套、視頻監控125套、用電監控235套,配備無人機7台、衛星遙感設備2台、走航車2輛, 培養無人機操作手28人,初步建成“空地”一體化環境監測執法體系。近十年來,該市累計辦理環境行政處罰案件2162件,其中:限産停産案件125件,移送拘留案件64件,移送刑事案件1件。
用最實舉措育出生态建設的“累累碩果”。近年來,達州依托全國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創建契機,深入推動“綠化達州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達州生态文明建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生态工程加快推進。全面實施渠江上遊沿岸生态廊道修複與保護工程,巴河-沙灘河-石峽子-蓮花湖水系聯通工程、“引水入竹”工程加快建設,花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調研工作全面啟動。二是生态旅遊“群星璀璨”。推動河湖與文化資源協同保護,洋烈水鄉被打造成集生态科普、休閑觀光、土家族文化展示體驗于一體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打造巴山大峽谷、八台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成為達州招牌級綜合文旅項目,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百節烏梅基地、青甯空中草原等一批近郊文旅項目,更好地豐富了廣大市民文化生活。三是宜居環境逐步建成。新建、改擴蓮花湖、塔沱等濕地、濱水公園6個近3000公頃,綠化水系188公裡、庫區1250畝,水岸林木綠化率達85%以上。四是示範創建百花齊放。2021年宣漢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态文明示範縣後,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今年6月獲得省廳專家組驗收;大竹、渠縣成功創建四川省生态園林城市;開江縣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全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産值達50.3億元,相關經驗作為全省典範推介生态環境部“生态文明思想制度創新論壇”作交流發言。
達州市達川區平灘河
肖啟文表示,下一步,達州将持續深入踐行生态文明思想,始終堅定“生态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進一步加強生态空間管控和生态保護與修複,全面提升生态環境系統穩定性和生态服務功能性;強化風險管控,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切實保障環境安全。舉全市之力持續打好攻堅戰,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态系統穩定性切實增強,全面建成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達州。(胡友玲 圖據達州市市委宣傳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