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0月28日電 題:沙海裡有“藍海”——甯夏從“治沙”到“用沙”蹚新路
新華社記者王永前、孫奕、于瑤
東鄰毛烏素,北接烏蘭布和,西瀕騰格裡——甯夏三面環沙,是中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早在幾十年前,甯夏就展開了與沙漠艱苦卓絕的較量。上世紀50年代,甯夏創造性使用草方格固定沙丘法,避免我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沙漠段被流沙掩埋,确保該段鐵路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進入新時代,甯夏踐行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入推進防沙治沙示範的同時,緻力在保護好生态的基礎上科學發展沙産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如今,甯夏正通過“借光”發展、生态修複、拓展産業鍊等途徑,努力探索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
茫茫沙地上,光伏闆綠色發電,闆下種植更孕育生機;特色旅遊、農家樂演繹起沙漠“變奏曲”……沙漠治理的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正在這裡釋放。
“綠能”點亮沙海
在騰格裡沙漠南緣6萬畝的沙海上方,魚鱗片式的光伏闆沐浴在耀眼的陽光下。不耗能源、不排廢物,這片“藍海”源源不斷地将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每年輸出的17億度“綠電”不僅點亮着周邊區域的萬家燈火,還穿越戈壁、沙漠、黃河送到全國多地……
這是甯夏寶豐農光一體光伏電站(2021年10月18日攝)。新華社發
騰格裡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甯夏境内沙漠光伏資源主要分布在騰格裡沙漠地區。作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多年來,甯夏正努力借助綠色能源探尋用沙的“藍海”。
從平整沙丘,到紮草方格固沙,再到運用螺旋樁工藝安裝光伏闆……2013年,中衛沙漠光伏産業園裡的第一座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剛開始環境惡劣,綜合成本很高。”不過讓華能甯夏第一光伏中心站站長劉明春欣慰的是,經過一個夏天,草就長了起來。光伏闆有遮陽作用,可有效降低地面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有利于地面土壤蓄水,植被長勢也會越來越好。
十多年來,甯夏在加快恢複自然植被、實現“人進沙退”的同時,不斷提高土地、太陽能等多種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實現光伏發電與生态修複協同均衡發展,一幅多能互補、生态融合發展的藍圖正在荒漠化土地上徐徐展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了系統的安排部署。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代表、中衛市委書記張利說,生态優化、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銀東直流是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直流輸電工程。“在甯夏境内,有45座鐵塔處于沙漠地帶。沙丘常常沒過塔腿,刮起風來,塔基又會裸露在外。”國網甯夏電力超高壓公司無人機班班長白陸說。
國家電投五淩電力餘丁光伏電站職工在檢修設備(2022年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近年來,當地通過紮草方格把流動沙丘改造成固定、半固定沙地,再在草方格中栽植白檸條,撒播沙蒿等混合種子,逐步恢複塔下的植被……生物固沙模式有效解決了風沙侵害塔基、線路的問題,為電力安全輸送提供了保障。
國家電網甯夏超高壓公司工作人員與當地群衆紮草方格(2010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如今,俯瞰毛烏素沙地西南緣,25公裡長的“銀色長龍”和“綠色長龍”上下平行蜿蜒穿越沙漠,壯觀景象直入眼簾。穿沙鐵塔不再“風動塔搖”,為甯夏越來越多的“綠電”外送紮下堅實根基。
“植被成活率從最初不到20%提高至現在的80%以上,曾經沙害侵襲的地方已被治理成固定沙地,生命迹象也慢慢多起來,現在巡線不時能看到野兔、沙蜥、狐狸等野生動物呢。”白陸說。
沙地刨出“金飯碗”
銀川黃河東岸16萬畝的荒漠化土地上,“追光逐日”的不僅是上方的光伏闆,還有下方的枸杞樹。
闆上發電、闆下種地、共享陽光、一地兩用……在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單晶矽智能光伏電站——甯夏寶豐農光一體光伏電站,“農光互補”發展模式不僅讓沙地大變樣,還大大促進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增收。
“每年僅枸杞除草、修剪、采摘及清潔光伏組件等工作,就可提供用工需求約10萬人次,為每戶家庭增收4萬多元。一部分當地農民通過學習技術逐步轉變為産業工人。”甯夏寶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文志學說。
“過去就想着怎麼讓在沙漠裡種的樹活下來,從沒想過有一天能靠沙漠富起來。”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甯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管理站裡,職工哈淑梅在管護防護林的同時,種起了沙漠蔬菜,還在養殖場托管了3頭奶牛領分紅,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在甯夏寶豐農光一體光伏電站,工人在光伏闆下采摘枸杞(2021年7月24日攝)。新華社發
觀念一變天地寬。變“沙害”為“沙利”,随着人們對沙漠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入,采用先進的生态循環模式,一些沙漠邊緣地區擁有了像草原一樣良好的養殖環境。
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的中衛市沐沙牧場,2.7萬多頭奶牛成群趴在沙子上,舒适地沐浴着秋日和煦的陽光。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的流動沙丘還有七八十米高,風沙不僅阻擋了當地群衆的門窗,也阻礙了他們的緻富之路。
“沙漠幹燥、通風好、病害少,在沙漠裡養奶牛能有效降低常見病的發病率,鮮奶品質高。”甯夏中衛市沐沙畜牧科技公司董事長楊飛說,牧場日産330多噸高品質鮮奶,運送給國内知名乳企,通過“龍頭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8個鄉鎮、54個村的2萬多戶農戶增收緻富。
大漠成為旅遊“熱點”
黃河穿城而過的甯夏中衛市,緊鄰騰格裡沙漠。沙漠離市區最近時隻有幾公裡,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和黃河安全。經過持續努力,如今中衛市境内絕大部分沙漠得到有效治理,剩餘的原始沙漠風貌則成了寶貴的旅遊觀光資源。
騰格裡沙漠中,如群星般的一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沙漠星星酒店前年試營業以來,盡管受到疫情等不利條件影響,不少喜歡‘野奢’的高端消費群體仍十分青睐這裡的沙漠景觀。”中旅(甯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軍說。沙漠星星酒店因主打沙漠與星空元素迅速走紅,在旅遊旺季甚至一房難求。
沙坡頭、沙湖、黃河宿集……“大漠牌”知名景點已是甯夏的文旅标識之一。以沙坡頭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例,這一景區集沙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體,是第一個國家級沙漠生态自然保護區,2021年帶動中衛市接待遊客8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8.7億元。
近年來,“新、特、精”成為甯夏深挖“三面環沙”獨特資源禀賦的新方向。多名旅遊業内人士感慨,“沙漠遊”人氣旺,不僅僅讓遊客來看風景打卡,更是把人們與沙漠抗争中積澱的治沙精神傳遞到遊客的内心深處。近年來,“研學遊”等富有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的“旅遊 ”項目日益走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我們開發沙漠旅遊,是依托沙漠原生态資源創造産業價值,不是向環境索取資源,而是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讓現有的環境發揮更大效益。”甯夏中衛大漠星河度假區運營總監劉惠玲說。
據朱文軍介紹,在沙漠中開發旅遊業,酒店的建造和用水要特别注重環境保護,不能給當地帶來污染。“下一步,我們将鼓勵遊客使用非一次性拖鞋、牙刷,并探索将酒店的減排情況和網絡支付優惠挂鈎,保護好這張‘沙漠名片’。”
一頭承載着艱苦卓絕的治理努力,一頭延伸出人類與沙漠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景,茫茫沙海中正孕育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更多可能。
海報設計:段媛媛
視頻記者:于瑤、盧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