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側其盾以撞,衛士撲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眦盡裂。”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項羽約見劉邦的整個過程之中,如果不是劉邦手下謀士張良出謀劃策,樊哙挺身而出,那麼項羽無論多麼優柔寡斷,劉邦都必不可能全身而退。
畢竟那時的劉邦本就已經是砧闆上的魚肉、任人宰割,經鴻門宴之後,樊哙可以算得上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了。
不過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當天下平定以後,曾經立下無數功勞的謀士武将們,也必須要逐一退出曆史舞台才行。
和帝王待在一起,共甘苦可以,榮富貴那就不現實。因此,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後被誅殺,隻是少有人知,劉邦在臨死之前,還曾經下令殺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哙,這究竟是為什麼?
樊哙
公元前242年,樊哙出生于沛縣,也就是現如今的江蘇省沛縣。除去西漢開國元勳、大将軍以及左丞相等著名職務之外,樊哙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份——呂後妹夫。
早年間的樊哙和劉邦一樣,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甚至因為狗肉的計較,世人根本無法想象他們能夠取得後來的成就。
史書記載,劉邦最喜歡吃樊哙做的狗肉,卻從來都不會給錢。看在兩人的關系上面,樊哙也不好意思要。隻是時間一長,樊哙也承擔不起這個損失,便想辦法躲着劉邦。
結果讓樊哙沒有想到的是,無論他跑到哪裡,劉邦總是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找到。無奈之下,樊哙也隻能默認接受了這個現實。
不過樊哙的确心善,雖然那時的劉邦一直吃白食,但樊哙并沒有真的放在心上。到後來劉邦揭竿而起,樊哙甚至還第一時間選擇了響應。
就這一點來說,兩人之間的關系,絕非西漢其他開國功臣能夠相比的。而至于後來劉邦為何會在臨死前殺掉樊哙,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時兩人之間的利益糾葛,遠遠不是狗肉能夠比拟。
權力與結局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面臨一個選擇,延續秦朝的郡縣制,還是恢複周王朝的分封制。思來想去,劉邦最終還是決定選擇後者,畢竟秦朝二世而亡,周王朝好歹還是傳承了數百年的時間。
隻是選擇分封制,就意味必須要進行封賞,開國大臣加上自己的外戚,密密麻麻站在一起,劉邦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
而所有開國大臣之中,樊哙又是十分特殊的一個,他不僅是開國大臣,同時還屬于外戚。這樣一來,在未來的西漢發展之中,樊哙站在哪一邊,那麼這一邊的話語權注定會更大。
對此,劉邦也頗為忌憚,活在人世之時,尚且還能夠死死控制住朝堂之中的各方勢力,可自己一旦去世,太子之位必将受到嚴重威脅。
當然,樊哙最終選擇站在呂後這邊,劉邦早已預料也暗中警戒。等到自覺時日無多的時候,又聽到有人說:
“樊哙和呂後串通一氣,就等着皇上百年以後圖謀不軌。對這件事情,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本就對樊哙有所懷疑的劉邦,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必然會付出一切代價将樊哙處死,确保漢室江山永遠牢固。
到了這時,所謂的救命恩人其實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和整個國家相比,和整個王朝的傳承相比,劉邦不殺掉樊哙,難道還等着樊哙,聯合呂後逼迫自己兒子做一個傀儡太子?
隻是劉邦沒有想到,陳平、周勃兩人竟然會陽奉陰違。一直到合眼之際,劉邦都不知道樊哙究竟死沒死。
史書記載,當時劉邦命令陳平和周勃前往軍中傳召,并就地處死樊哙。可這兩人一合計:不對啊,皇帝你馬上殡天了,說走就走,可咱哥倆還活着。樊哙如果真被我們殺了,那呂後和外戚集團豈不是直接拿我們展開報複?
隻是不殺樊哙相當于抗旨不遵,同樣會受到劉邦的報複,這又如何是好?
最終,陳平想出一個辦法:不殺也不放,把樊哙關在囚車裡面送到皇帝面前,要殺要剮他決定,到時候就算呂後想要報複也沒有理由。
就這樣,兩人聯合押送樊哙回到國都,可半路上就傳出皇帝駕崩的消息。因為這個“折中”的處理方式,陳平與周勃,也終于在新的掌權者出現以後,成功保全了性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