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樸實無華,那是最為重要的,不管是心理、生理,或者是行為上,都要修養到“樸實”。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養。人性本來就很樸實,所以不樸實的人,是被後天環境污染的結果。能夠把這些污染去掉,回歸到本來的樸實,那就是“道”。因此,老子的結論是:“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樸”是一塊原始的木頭,沒有經過雕鑿,沒有經過人的加工;人性也是這樣,原始的社會也是這樣。我們上古的祖宗們,就生長在“道”的世界,所以不需要修道,因為個個有道。那個時候也不需要有宗教,因為個個都在修中。
人類社會,在精神文明上講,越到後來越是退化;在物質文明上講,後來則是天天有進步。我常說,大家講進步,要劃一個界限,就物質文明而言,後來的社會的确是有進步的;但是道德的文明,不但沒有進步,而且是在退化中。所以,在東方文化史上,認為人文文化是退步的。
“樸實無華”散解了以後,就變成物質文明的興起,“樸散則為器”,這個“器”不是指物質。孔子在《易經》上也說明這個道理,人類原始的本來就是“道”,不需要有道德仁義這些名稱。到了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精神文明就逐漸退化,物質文明就越發達起來。
可是,江水東流去不回,世事是沒有辦法複古的。如果希望人類思想、精神文明複古,則是錯誤的。既然不能夠複古,那麼,人類是否要永遠的壞下去呢?不會的,因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當一直前進到極點後,就會又回轉到了本位,“道則返也”。等于一個人吃東西,給他吃飽了以後,他什麼都不想吃了。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創建了一種政治制度,如《禮記》所記的周禮,保持了上古道德的政治制度。但是,真正講原始道德的上古社會,則是《禮運·大同篇》的思想,那是真正一個偉大的制度,那個制度是沒有制度,沒有法律,也沒有道德的。但人人都自然守法,并不要法律來約束;人人都不必講道德,自然合于道德的标準。所以,“道法自然”,那個社會,本身就是道德,這就是所謂“大制不割”。
道的用是變,也就是佛家講的無常,它不永恒固定,随時都在變。天地間的事物沒有不變的,所以“道常無名”,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形态,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應用。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樸”字,老子有他自己的注解。後世研究《老子》的,加了很多注解,其實都是畫蛇添足;《老子》本書的注解,以後再慢慢說。這個“樸”字,代表道的原始運用,最初的運用,最細微的運用;這個“樸”看起來很小,但天下沒有人可降服它的,“臣”字則是降服的意思。
《老子》許多文字與禅宗的話頭一樣,要從許多角度去看,要多方面去體會,自有很多的領悟。它另一個意義,等于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處事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千萬不能說我隻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大事嗎?連一鍋稀飯都煮不好,卻說要救天下國家,那不是吹大牛嗎?
現在的年輕人常常落入一種幻想,光想做大事,但又不腳踏實地地去幹。尤其是搞哲學、佛學的青年人,一開始就要度衆生。我常對他們說,先把自己度好了再說吧!隻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衆生度。“樸”是個小點,不要輕視這個小點,因為它的關系非常的大。要做一件大事業,如果小的地方不注意,可能就危及大局了。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賓”,如果真懂得“樸”的應用,才能做一個帝王,或做一個領袖;以現代觀念而言,一個家庭中有一大堆子孫,你在家就是領袖,也是個候王。你這個侯王就要懂得“守樸”,最基本的一點樸實無華要守得住。能抓得住基本那一點原始的運用,“萬物将自賓”,賓者客也,那萬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這歸依而來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對道的運用,文字上看起來容易懂,但深入去研究,就很難懂了。他先不淡“樸”字怎樣下注解,隻先告訴你一個道理:遇到天氣幹旱,希望下一陣大雨解除旱象,就要天地相合,陰陽交會;也就是地氣上升,碰到高空的冷空氣,才會下雨。天氣幹旱所下的雨叫甘露,又叫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上天下雨是平均的、公平的,沒有辦法因個人的意願而獲得。
比如說,甲地要曬谷子,不要下雨,但又四天旱水源枯竭,人民沒有水喝,需要下大雨。結果需要與不需要的地方,都一起下雨。隻能說,需要的得到了就是甘露,不需要的則霪雨成災。可是天地是無心的啊!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樸實呢?不要用機心!如果用一個辦法,耍一個花樣就不對了,因為,天地是自然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上古的原始社會,一切都很樸實,大家也不需要穿衣服。現在外國人還在提倡裸體運動,但在上古社會無所謂裸體,人類的身上本來都長毛的,我們老祖宗身上長的毛與其他動物是一樣的。後來人類有了“不好意思”的意識,在肚臍下面,用樹葉綴起來遮着,上身也用獸皮遮着,慢慢的進步就有了衣着。
在吃的方面,是茹毛飲血,肉類是連毛帶血吃進去的。盲腸的作用,就是可以消化動物的毛;後來發明了火種,知道熟食,于是盲腸就逐漸退化,越來越短,最後認為是多餘的,要開刀割掉,人類就不敢茹毛飲血了。社會日漸文明,可是在文明的後面很多的罪惡就來了。
“始制有名”,“名”就是刑名,代表法令,代表制度;換句話說,“名”代表人類文化觀念的成立。人類有了教育、有了文化,接着一大堆的辦法、理論都出來了。“夫亦将知止”,理論越多,社會越亂,要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人類越進入文明,社會的思想就越混亂,于是就會盲從,不曉得如何才好。所以,老子道家的思想,認為文明的發展要适可而止,過分的發展,會變成尖銳,尖銳了就會出毛病。
所以,道的作用,“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如把“譬”字移到下面來,成為“道之在天下,譬猶川谷之于江海”,就更容易懂了。意思是,“道”在宇宙的作用,比如川谷之于江海——下雨時山上的水流到溪谷中去,溪谷中水滿了,就流到河川,最後一切歸之于大海。也就是說,天下不論什麼事情,皆要歸之于“道”。“道”從形而下的用,又回到形而上的道體,所以說“道法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