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遼城望月》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肉桂(Cinnamomu cassia L.)亦稱玉桂、牡桂、菌桂等,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幹燥樹皮。多于秋季剝取,陰幹。樹皮剝去幹燥後成為桂皮,系重要的藥材和名貴香料。葉、枝和樹皮磨碎後均可蒸制桂油,香氣香味極為馥郁。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剛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内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用。
肉桂油中的肉桂醛等成分還能夠消滅病毒;肉桂油還具有驅蟲、防黴和殺菌作用。
● 肉桂的使用曆史非常悠久,與丁香、胡椒并列為世界古老三大香料之一。
● 西元前的香料貿易中,350g的肉桂比5kg的銀子還值錢。肉桂如一種特殊的貨币,具備交易、繼承的功能,象征着地位與身份。
● 在斯裡蘭卡,肉桂剝皮工仍然是一門專門屬于Salagama種姓,并代代相傳的專業工作。
● 可口可樂的原始配方特色就是加入了肉桂和香草精油,以及甜橙、萊姆、檸檬、肉豆蔻。肉桂中所含的“肉桂醛”成分能使人感覺愉快。
肉桂原産于印度南部海岸的馬拉巴爾和錫蘭島(斯裡蘭卡)。肉桂在這一帶自古以來就被用作藥材和香料。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肉桂桂皮就傳到了埃及。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由古阿拉伯的薩比人傳入阿拉伯半島南部,後又傳入希臘和羅馬。羅馬時代著名的考瑪錦油膏(護膚脂,Commagenum),便産于今日土耳其東部的考瑪錦(Commagene),系用鵝脂、桂皮油和甘松油提香後制成。
在古代和中世紀早期,國際市場和亞歐商路上的貿易是以馬拉巴爾出産的肉桂為主力和大宗;随着馬拉巴爾的肉桂被逐漸采少、萎縮後,12~13世紀以降,變為以錫蘭出産的肉桂為主力和大宗。千百年來,印尼的馬來人用木筏把肉桂從摩鹿加群島經“肉桂之路”海運到東非,阿拉伯人走陸路又把肉桂運到亞曆山大港城,接着又用船把肉桂跨地中海販到歐洲。當達·伽馬于1498年到達印度時,才第一次見到生長着的肉桂樹。葡萄牙人接着于1505年占領了錫蘭島,獨占了肉桂主産地。一個半世紀後,荷蘭人驅逐葡萄牙人并開始實行肉桂的專賣制度,并人工種植肉桂樹。176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布朗爵士(Lord Brown)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坎納諾爾地區創辦肉桂種植園,後來發展成亞洲最大的肉桂林場。英國人于1795年占領錫蘭島,從荷蘭人手中奪走了肉桂的專賣權。
在中國,肉桂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藥材和香料。《本經》記載,肉桂主上氣咳逆,有溫腎壯陽、祛痰鎮咳、溫經散寒的功效。
入藥因部位不同,藥材名稱不同,樹皮稱肉桂,枝條橫切後稱桂枝,嫩枝稱桂尖,葉柄稱桂芋,果托稱桂盅,果實稱桂子,初結的果稱桂花或桂芽。
肉桂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具有很強的保健功效,曆來就是中醫藥學家用來治療疾病的藥引子之一。相傳,在春秋時期,西施就曾服用肉桂治好咽喉症。
性味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于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陽虛,男子性功能差、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
古代的桂皮均靠進口。元代《馬可·波羅遊記》提到:印度馬拉巴(爾)“國出産大量的胡椒、姜、肉桂皮和印度堅果……來自蠻子省(指中國南方)的船載着銅作為壓船的重物。此外,還裝運金線織成的錦緞、絲、薄綢、金銀塊和馬拉巴(爾)所不産的許多種藥材,他們用這些貨物換取此處的商品”。可能至遲于元明時期,肉桂引種移植到中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肉桂的方方面面有詳細的梳理辨析。“北方重此,每食辄須(需)之。蓋《禮》所雲姜、桂以為芬芳也”(木部卷三四《桂》)。“今嶺表(南)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闆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别。”“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間園圃亦有種者。”“今人所栽岩桂,亦是菌桂之類而稍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